目前分類:[書,輯] (2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910472255007



[摘]

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成長記憶的房子,老家與童年沒有留在遙遠的另一個時空深處,而是沉積在我們的身體裡,成為隨身攜帶的成長痕跡。我們的生活周遭,我們的經驗與記憶,都在身體裡結晶,化成我們的身體姿勢,我們的一顰一笑,我們的生活品味,我們的感覺結構。

而同時沒有任何一種結構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任何一種感覺是渾然天成的。所有蠢動、飄忽、莫名、糾纏的感覺都在歸檔,一如所有軟的、硬的、乾的、濕的結構都在微調。我們的身體是我們的感覺結構,而我們的感覺結構卻又不時溢出我們的身體。感覺結構不是牢籠,感覺結構是認知地圖,也是情感團塊,感覺結構更是逃逸路線。

有些文字,有些聲音,就像有些長相,有些身體,會讓我們偏執貪愛,因為他們或巧正是我們感覺結構的瞬間崩解點,讓一切意義歸零,從新開始。

每首情歌單獨來看,都是海枯石爛、此情不渝的,但都在一塊兒看,卻是女謬思滿天下、知心有數人。多情男子獻給心愛女子的歌,在另外一名心愛女子的口中纏綿而出,情歌的慾望結構中只有你我他與她的人稱代名詞,人人得以代之,讓情歌好似漂流的心緒,無定向、非線性,輾轉流連間,哪個不多情。

法國當代女性理論家克利斯提娃曾感概良多地指出,「青少年」不僅僅只是以生理年齡為標的劃分的社會學分類概念,「青少年」可以是一種「心理結構」,一種在迷亂躁動中嘗試的不確定顛擾,是困惑是迷網是期盼是渴求,貫穿個個不同的年齡層,十七歲與七十歲醉入愛河的,都是瘋癲癡傻的「青少年」。

年輕時的愛情是悲劇,擇偶時的愛情是短劇,而中年後的愛情是鬧劇。

有人說人生風景,到此一遊,不留影為念哪能記得。記不住的用相機幫忙記住,但會不會只要相機記住就好,我們也就不需記住,相機幫助我們記憶,以便可以讓我們遺忘??而把「當下此刻」便成「彼時彼地」的影像,真能記住什麼??又能抓住什麼??當人生流變被「定格」的剎那,在影像中我們獲得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而會遺忘的就讓它被遺忘,一張塵封的照片不是一段塵封的記憶。突然感到幸福,想起的是他的臉,而不是他的照片。

精神分析的各門各派中。有一支很特別的「客體關係論」,非常重視小孩與母親的依恃關係,而依賴在母親懷中的小孩,有朝一日,無論如何都得離開母親,獨立自主的走向世界,而這殘酷的剝離過程,往往變得依靠「過渡物件」的幫忙。

長大的青春殘酷物語,就是在天殘地缺的世界中,用擁抱去揣想圓滿與幸福的可能。「過渡物件」是一輩子的事,生命是一連串不斷的剝離過程,擁有、失落、相聚、分離、擁抱成為最真實也最虛幻的情感姿勢。

既然要談「我們回不去了」,為什麼那麼多倒敘,那麼多回憶,就連當年張愛玲的也是重寫十六年前的舊作。箇中道理恐怕不是「我們回不去了」,而是不斷魂縈夢繫地回去,一而再,在而三地回去,這種反覆衝動的本身,才是無法真正回去的殘酷,回不去所以才一再嘗試回去。

城市、愛情、童年、青春、純潔,只要有時間,什麼都回不去了。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衣櫃裡



[摘]

我們必然忘記了許多,記憶已隨時間而沉默、而闔上了眼、而渙散如塵煙。---紀錄那總澱積在心頭的人事。起初是打算以一種更輕鬆的態度,保留住他們原本野性而狂放的青春,但青春已不再可得,又何必為文矯飾??回答那曾經向我伸出雙臂、慷慨招喚的人生。

長安古城牆腳下露天睡著一長排不耐室內暑熱的人。夜月圓而大,光亮映照在他們隨著呼吸而緩緩起伏的胸膛之上,而歷史上那些爭戰於這座城牆內外,血灑石磚的英雄豪傑卻早已劃為塵土了。當下活著的是我們。我們有我們的問題要思考,在眼前還有好長一段看似平凡,但總有一天也會被後市所深深悼念的日子。

或許他們也是像我一樣,永遠不斷的追尋他方,放逐自己,然後再一個陌生的國度中才挖掘到自身原來潛藏著某種頑強不可棄的血液,就好比是我在這個陌生的城市,竟發覺到沉默許久的你。我是要如此不斷的到他方去認清你,卻任你一直都在我身前身後。

我們朝歷史駛去,現在的我們帶著一種了然的平靜心態,觀賞過去無知的自己,感到冥冥之中依股巨大的牽引力量綑綁住我們的四肢。人類意志不過就是宇宙規則運行的機率罷了,純粹的自主性其實少的可憐,因此在命運的主宰之前,我們不禁要謙卑的伏首繳械。

這是假日,店內的客人清一色帶著疲倦滄桑的假日,他們起身離去,又有新的客人進來,坐下,同樣搓著雙手取暖,唏哩呼嚕啜著熱湯,暮色在人們去去來來的身影中急速凋落下來。我不禁想到聊齋那個誤進鬼店的旅人,這一剎那,我竟興起一種錯覺,以為這個小店是一個不生不死的永恆純在。

永恆的事物環繞在我們的身邊搬演著,然而卻是如此單調乏味到令人恐懼,這一成不變的生存是否值得延續??

親愛的L,抓住時代脈搏的必要性與迫切性無時無刻不催逼過來,而我們目前仍蟄伏在圍牆之中,尚未成熟,不足以建構起一個與外界相抗衡的體系,唯一能做的僅是在後現代多元論述中堅持心靈的活潑與開放,卻又不至於迷亂。

關於回憶,慣常是由停格畫面所組成,而生命中不經意流逝的一分鐘,很可能就是永恆。

安哲羅普洛斯在他的電影裡說:「明天,明天就是比永遠多一天。」我們在記憶的停格畫面上原地踏步,渾然不知,但卻也因此免於衰老,不會死亡。


這截然不同的生命情調沒有高下對錯的分別,只是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所以連死亡這樣屬於生物學的問題,也會產生不同的詮釋觀點。

整個人生的真相大約如此,文化就是由人類詮釋事物的思考結構所組織而成,除了超越時代的先知或者異類,所有的文學藝術創作其實都不能逃脫這個抽象框架的限制,是故觀賞國際影展的趣味也在於此。透過一部部電影,我們彷彿是在進行一趟又一趟長遠的異國旅行,隨著畫面聲音以及言詞進入到異國的心靈意識深處,透過他人的眼睛去窺探這個世界,不管贊同還是反對,最大的收穫是在於重新發現對待人生的多重可能性。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21157510我無意蠻橫的宣稱,生命中某一個時點的某一場特殊的遭遇會噬菌體一班迅速佔領人的全部身體,讓人一被子其他時間的學習和經驗通通不算數,彷彿終身只為這件事而徬佪活著。



愛情,是不是就類似這樣。

為什麼愛情對現在的我們特別重要,好像不是國家,不是崇高的理想,不是人道的關懷。是只因為我們如此平凡而脆弱,在平凡當中可以帶來特殊化學反應不顧一切的就是愛情,所以我們需要嗎??

好像,愛情就是真理。

真理,是意識型態的第一個標誌,通過對經驗世界的封閉,以去除雜質,完成自身的純淨,這是杜斯妥也夫斯基說的付魔的狀態,或溫和些如阿城說的催眠狀態下的產物,因此,所謂真理和虛偽的偉大戰爭,基本上是一種「劃下道來」的戰鬥方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然而,從我們清醒狀態的人旁觀,它毋寧更是倆個真理之間的戰爭,只是一個意識型態和另一個意識形態的熾烈對抗,只是一個神何另一個神的熾烈對抗,結果不論誰輸誰勝出,是基督十字軍或阿拉聖戰士,打贏留下來的都只是意識形態而已,除了勉強有點相互毀滅的去神聖效果外,殊無意義。

這一點,寫的卡西勒說的很好,意識型態是哲學無法攻穿的,是三段論無力駁斥的,哲學真正能做的,只是幫助我們多了解它。知道發生什麼事而已

最終,這僅僅只是自己的腦袋裡頭的一個概念而已。

概念是抽空的,不具質量的,這當然有其必要,人的思維速度因此可以加快,挺進的幅度因此可以更加深入,甚至快到思維者本人都拉不住它、深入的拉不回來,這方便於思維邊界的英勇探勘行動,但也就不免於異化(意識形態化)的風險;相對來說,留在具象世界之中,用實像來思考,萬事萬物總是有重量的,在在形成阻力,因此思維行遠不易,當然欺人也遂相對不易(畫鳥獸難,每個人都可用自身的經驗對抗它,檢驗它),也因此總是安全的。

我因此不用在現實中和愛情對抗,只需要在腦海裡頭對抗愛情萬歲、至上的可怕宗教。

唐諾一書的隨想。標粗黑的部份,出自於讀者時代一書。


歷史上的今天:生命靈數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GARDEN6



除了閱讀,反身思及是自己的雜性書寫。一種愛戀的發生,也許是一見鍾情,也許是歷經時間的淘洗,才明白從中愛戀之何來。那麼,一種類型的書寫,是否也開始發生在我身上??那像是我看見小黛的世界,是那麼有著自己的特色,那麼的有著自己的風格,雖亦不明瞭文字和真實的她有什麼不同,但文字的她在我的閱讀下就有了自己的人格。

自己,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持續寫的過程,是否也有自己”文字格”的出現,讓旁人看了就會明白這---就是我。或許就自己而言,沒有多大的感受,但是做為讀者的你們可以辨認,指認出那些可以稱做為”特徵”或者”特色”的形容詞彙。

在文字的世界當中,就指認出那即是我。

相較於自己的寫作風格,自己閱讀的種類、風格,那一些作家們,有些是差異明顯的。孫梓評、張維中、張惠菁、柯裕棻、舒國治、鯨向海……(註:你可以在邊欄看看有沒有連結到他們的網站)都各自有著我喜愛的特點。他們的書上那些其他人稱讚的特色,引人入勝之處,在我看來那都是很棒的。

之前讀完楊佳嫻的海風野火花,可以發現許正平為其作序,楊佳嫻給鯨向海的文章—鬼臉的時代。在許正平煙火旅館一書當中,又可以見到孫梓評同許正平一起創作的文章,孫梓評跟張維中是好友,在鯨向海的散文中也提到過孫梓評。

像這樣讀著書,然後在各個不同的書中漫遊,捕捉到一些從中看不見的隱形的線,好似就這樣把我自己閱讀的口味給連貫起來。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0010336982



當我讀著時,發覺作品的迷人之處在於作者將「詩人與母親」這樣的概念放在戰爭歷史這樣背景下,寫出這本詩歌批評的作品。當中描繪詩人的成長以及創作,包含細微至詩人的心理狀態都巨細靡遺,我認為那是相當了不起的。正如書後譯序寫道,那是「客觀意識流」的寫法。

我讀完這本書,以及它相當疑惑為什麼我們喜歡讀,兩件事讓我有了這麼樣的感觸。

他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有人喜歡讀書,對他而言,書本是最佳催眠、入睡良伴。當他父親沒在強迫和他一同做功課,讓他一個人自己唸時,沒多久他已經入睡,睡到不知道去了哪。

為麼自己要不斷的讀這些,不斷的讀下去!?只因這些書籍散發某種費洛蒙,愗名的吸引我,引誘我。像海妖唱歌引誘水手走向死亡的魔幻嗓音,書籍欲讓我展開一場奇異冒險,或展示某個綺麗世界,於是它對我歌唱、它散發氣味。

不過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斷伸出觸角去接觸那些以往不接觸的文學作品,確實是因為相信自己從中發現這些作品宛若珍珠散發著璀璨動人的光芒,而且打動我。我認為我是真能夠理解這些作品的意涵---這麼一件事讓我有動力不斷「越界」去看不同的書籍(世界)。

拾回對書籍的熱愛,會有種懷疑,那便是會不會這(上述提到的理解)其實是一種無來由虛枉的自滿所造成,類似自我催眠---我能懂這本書---般將自己送到一個又一個和現實不同的一個/多個精神世界當中,並且著迷。

不過從中得到愉悅(當然也會碰到看完沒感覺的書),儘管無法我所發現書中那些美妙的觸動、概念完完全全精確的傳達給自己意欲分享的人,因為他們不一定也會從中讀出相同,或與我所認同的意義。

而我是真的耽溺於這麼一件重複跨書本(跨界)的快樂的事情當中。如果不喜歡,為什麼能夠一直做下去呢??

譯序這麼寫到:

「青春時代,誰沒有對榮譽的渴望??誰沒有對家庭的反抗??誰沒有對未知世界的嚮往??舉目四望,我們周圍的生活平庸狹窄,一成不變,每天的日子都被食衣住行所填滿,毫無色彩,毫無光亮。正是為了逃脫這一惱人的生存現實,人們才賦予自己激情和想像。對青年人來說,沒有夢想的生活是可怕的,那是老年人日暮黃昏的平靜和死寂,青年人拒絕承認生活的本質就是平庸實在,總是嚮往著動盪的生活,火熱的鬥爭。

從美學的角度看,真正生活應當永遠在別處。」


就正因為閱讀,讓我生活在他方,僅僅如此而已。


摘:

「生活在他方」是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韓波的一句名言,對於一個充滿憧憬的年輕人來說,周圍是沒有生活的,真正的生活總是在別處。這正是青春的特色。

青春時代,誰沒有對榮譽的渴望??誰沒有對家庭的反抗??誰沒有對未知世界的嚮往??舉目四望,我們周圍的生活平庸狹窄,一成不變,每天的日子都被食衣住行所填滿,毫無色彩,毫無光亮。正是為了逃脫這一惱人的生存現實,人們才賦予自己激情和想像。對青年人來說,沒有夢想的生活是可怕的,那是老年人日暮黃昏的平靜和死寂,青年人拒絕承認生活的本質就是平庸實在,總是嚮往著動盪的生活,火熱的鬥爭。

從美學的角度看,真正生活應當永遠在別處。當生活在彼處時,那是夢,是藝術,是詩,當彼處一旦變成此處,崇高感隨即變成生活的另一面:殘酷。



歷史上的今天:
一些些什麼。

七出之妒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main_img_posterart2005

高中時候常常在連鎖書店出沒,尤其是一中街,因為下了課之後的生活都在那,補習在那,逛街在那,吃飯在那。要補習前或者補習結束之後,我都會晃到書店裡頭去看不用前的雜誌以及書,當時參加校刊社,有一陣子更是常跑書店,為的是能夠寫出一點什麼專稿,關於電影的,所以經常去”站櫃”。

站在雜誌區往往就是一兩個小時,似乎腳酸也沒有關係,只是為了將那些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給吃下去,帶著滿足的心離開。高中時期的泰半假期,似乎就在這樣漫無目的進出書店當中,一本一本的度過。世界電影雜誌、Look電影雜誌,銀幕雜誌、余光音樂雜誌……

不過連鎖書店不知是否因為擴張太快,但閱讀市場並沒有因為書店一家一家的開張而正相關的變大,閱讀的人口似乎也和會買書的人口並不相同。在激烈的競爭,我想應該有大量的庫存也是正常的,但實體書店是要營運的,後來網路書店出現,更是面臨衝擊,我們買書不需要到書店去。

最近我也開始在網路書店上買起書,主要是因為大量的買還有折扣,尤其是新書,但是實體書店對我就沒有這樣的優惠,因為我並不是什麼會員,會員價格也僅僅是九折。少了實體書店的營運成本,網路書店能夠提共更優惠的價格給像我這樣去實體書店看過之後的讀者在網路上購買。

不過在經濟考量之下,我還是會斟酌要不要去到圖書館借,尤其是一些較為冷門或者較舊的書,並沒有那麼的想要收藏,尤其不是我所熟悉的作者。

後來到淡江唸書,一開始那裡也有家金石堂,後來也僅剩下英專路上的以及另外一家墊腳石。讀書的時候,有空我便會下山,尤其是在大四之後,更是常跑山下的書店,也許是因為社團的事務已經放手,也許是因為有更多的時間了。更加有空的時候,我便會搭上捷運不辭老遠的跑去誠品敦南店,在那一待就是一個下午或者到晚上八九點才離開。

現在回到台中之後便常常去到中友的誠品。雖然我常常懷疑設立在百貨公司裡頭的書店,裡頭人總是眾多,但是有多少人是因為書而去到書店,或者僅是進去晃晃,書籍對他的吸引力並不是那麼大。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ixfeetunder



從村上開始吧。

最近村上又出新書 。之前在部隊時,把他的舊作以及都讀完,一個部隊的學弟看到我在讀村上,便好奇問了我一些關於村上的事。想起當初在上商事法的時候,因為那個老師有時候很會講一些跟課本沒有關係的內容,所以我會利用那個時候看一些從淡江圖書館借來的書。

下課的時候,同樣也是一名學弟問我在看誰的書,我告訴他是村上春樹。他說他知道,好像他最近還出了一本什麼學伴蘇菲亞。發現他把藤井樹、村上春樹傻傻分不清楚,當下尷尬了好幾秒,之後來是選擇告訴他藤井樹是台灣人,本名是吳子雲;村上春樹是日本人,而且兩個人年紀有差,作品內容也差異很大。

感覺起來,村上的書都不是很厚的那種,但字數都不少。有人說,村上的書最精采的便是他的長篇小說,像是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不過自己的閱讀過程當中,有時會覺得厭煩而讀不下去,因為碰到了覺得相當瑣碎而且沒有什麼進展的章節;當然也會是因為一口氣讀了好幾張之後,產生的疲倦感。

但總是在讀完整本後產生一種再次挑戰成功的成就感,也因此,漸漸的培養出能夠接受很厚的小說。

身邊認識的人幾乎沒在讀村上,有也僅僅接觸一兩部作品,其實對於他們是否喜歡閱讀這一件事情我也持著懷疑的態度,但多少是會找書來看的。若自己家中的情況,便是我與老爸算是嗜書份子,老妹則是喜歡「之前」的哈利波特。因為從之後她就反應結構太過於混亂,看不懂,拒絕再讀(之後來有出混血王子的背叛>)。她喜歡看言情小說是後來的事情,不過他偏好的作者總是讓我大呼不可思議,這一點我不予置評。

但哈利波特的的確卻是一部成功的書籍,部隊裡的一個學長(但年紀比我小很多),平常看他並沒有接觸什麼書籍,不過他就是會看哈利波特,哈利波特還真是老少咸宜。但是如果要拿哈利波特與魔戒、地海巫師系列、龍槍等奇幻文學相比較,我覺得不能相提並論,也不需要互較高下低劣。

總覺得閱讀是很普及的,但身旁卻沒啥機會遇到可以好好聊聊的友人,又或者是因為我比較接近不合常理的瘋狂閱讀者,但是隨著網際網路以及部落格的發展,我可以從中汲取到很多知識,以及感興趣的部份。相較於友人是因為有興趣所以才讀,我是偏向於有計畫性一本一本的涉獵,包含我不熟悉的領域。

忘了那天是怎樣開始的,亞立說到我寫的文字漸漸的變的像是我讀的書那樣,冷僻。

我繼續的追問,我讀的書很冷僻嗎??她是這般的認為的。雖然我不認為我讀的書是很冷門(因為我看過別人讀更冷門的書),不過我受到所讀的影響讓自己的文字有那樣的氣息,這一點我是認可的。倘若要用冷熱二分法,自己的書寫偏向哪個光譜,一定也會還不猶豫的選擇冷。

閱讀一些網路寫手的文章,就容易感覺字裡行間充滿了對生活的高溫,那種高溫是源自於熱血,熨燙著的貼近於生活,包含像是日記體般記錄著發生的一些瑣碎大小事,或許僅僅是美食誌。我一直認為會開設「美食誌」這樣的專區在blog當中的人,是很熱血的。食物,應該說是「吃」這一件事情是很大的事,追尋美食更是一種冒險,天知道你去吃完之後到底是賺到了還是浪費錢,又沒有辦法試吃。

同村上相遇已經好長一段時間,一開始先在GQ的雜誌專欄中遇到他,當時的GQ中文版有許多名人專欄,跟現在以時尚為主軸相比,當時更像是一本綜合性的雜誌,並非像現在專注在較高價位的時尚的食衣住行育樂。我的猜測是因為當時的總編輯是蔡康永而非現在的杜祖業,所以文字在整本雜誌的比重頗重。

相較於現在的男性雜誌,圖文比例絕對是圖片遠高於文字,當然這跟讀者的閱讀習慣也有關係,一張好的、有質感的照片可以說的比文字多更多。但是看久了之後,對於花俏的排版、大量的商品圖片,不免會有種只不過是精心設計的商品型錄的感覺,要人灑錢。當然某種程度上來說,時尚要用錢堆砌。

或許是從貝克漢開始(我不懂位什麼是他,或許你可以參考這地方 ),不斷的在新聞、各種媒體中出現的都會美男子(metrosexual)的典範,或者說是洗腦也好,現在越來越多男士注意起保養、衣著,像是前一陣子相當熱門的影集「酷男的異想世界」(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 ,也搶搭這個風潮,也有推波助瀾的功效。

自己手上有的村上作品是,在譯序當中有提到原書名是,怕被誤會是童書,所以才採這個書名。不過,遇見100%女孩這樣的名字就不像是童書,會不會很像是網路小說之類的!?童書的定義是什麼??除了一套約定俗成的方法以外,每個人的認知多多少少都不同吧!?

那是高中時候買的,印象是在一中街的金石堂或新學友。高中時,各大連鎖書店如雨後春筍般到處設立,除了金石堂、新學友,我還知道有敦煌書局、何嘉仁、五南文化廣場,更遠一點還有諾貝爾書局。後來誠品來台中設立誠品中友,以及誠品龍心,但那都是後面的事情了。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永夜之城



感想都寫在這篇文章了:交換日記:雙城記。

夜城。位於倫敦市中心的一塊地獄空間。在那裡,時間永遠停留在凌晨三點;在那裡,人們可以跟虛構人物並肩而行,與恐怖怪物同桌共飲;在那裡,凡事不能只看表面;在那裡,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


作者簡介

賽門.葛林(Simon R. Green)

  他的發跡過程相當傳奇。他從七○年代初期開始寫作,但除了短篇小說外,長篇屢屢碰壁,不過也因此累積了可觀的存稿。一九八八年,在三年多沒有固定工作之後,葛林進入書店工作,想不到兩天後便賣出七部小說,更由於撰寫凱文科斯納的「俠盜王子羅賓漢」電影小說,搭著順風車狂銷三十萬本,登上《紐約時報》排行榜,成為暢銷名家。至今,葛林的作品已經在全球銷售超過兩百五十萬本,翻譯成十餘國語言。

  葛林擅長機鋒銳利的對話及血脈賁張的動作戲,主要作品包括科幻背景的冒險小說Deathstalker系列,以及創意十足的奇幻冒險系列Hawk & Fisher等等。夜城系列(The Nightside series)是他最新的系列作品,結合了冷硬推理和都會奇幻的元素,創下新的口碑與佳績。本系列預計六部完結,每一本的故事/案件獨立,已有好萊塢編劇與派拉蒙洽談電影版權事宜。《編年史雜誌》 (Chronicle)讚揚他的這套書「成功地突破了當代主流的中世紀奇幻風格。」「書籍瀏覽人網站」 (BookBrowser) 更直接稱他是當代都會奇幻故事的絕佳作品。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af_promo_129



他說他是失憶的、失意的以及詩意的少年。

踏上追尋的路,從電影開始,之後進到平面設計的世界,一段時間極喜歡電腦軟硬體上的各種新知,像不願意成為新世紀的資訊文盲一般。所學跟管理有關,卻喜歡的是行銷的領域,之後與傳播以及廣告結緣,初淺認識社會學更是驚為天人,怎麼會有這麼一門吸引人的學問。之後伴著時尚、設計,佐著純文學的小說散文一路的繼續向前。咀嚼淺薄的攝影知識,依著圖鑑辨識偉大的建築作品,一旁摸索著關於css的語法。

Crossover,似乎就是現在狀態,雜食性的動物。

她寫:「其實,我非常不確定,即便同時以書寫、攝相、記憶、口傳等方式不斷試圖保留正在消逝中的一切,將來真的能夠想起來,每一處曾經怨憎愛慾過的地方的細節,或者是眼前這些陌生茁壯的事物們,原來,究竟是什麼呢??一如班雅明的歷史天使,即使頑固的背對著,還是會被時間的風暴吹向未來,雖然是倒退著走,卻依舊不可能「停駐於此」。」

時間會翻越「過去」,走到「現在」,前往「未來」。

氣象預報著今年冬天的第一波強烈冷氣團報到,16號清晨或許會有九度的低溫。若是以往在淡水,現在早已經是冷到不行,羽毛大衣天天拿出來穿,但在這裡並不是。連下了好幾天的雨,昨日天氣好,去市區逛逛,但是氣溫仍低,路上許多攤販擺出圍巾,生意好不熱絡。

少了很多自己的文章,主要是因為手上的書很多,在有限有空的時間,都在讀,不斷的,讀。連寫的時間都減少,許許多多的殘篇斷語,還得要打成電腦檔,這樣手續太煩。況且每次文章總是拉拉雜雜一長串,打起來總是花時間修改,但那道也是自己活該。

遠遠的,他坐在桌子前,有個人,瞧不清臉孔,似乎在看什麼資料,兩人似乎在一問一答。聽不清對話的內容,沒多久,坐在桌前的人離開,他抬頭,喚「Next」。那儼然是我,而接下來走進來的依然是我。

一進一出,兩個我胸前別著號碼牌,18以及2開頭,這樣詭侷的氣氛當中,也來來去去了不少個我。他們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同,那差異僅僅表現在號碼牌上面。我僅僅記得這麼多,不記得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房間,什麼樣的桌子,什麼樣的椅子,甚至來來去去的我身上的衣著髮型,在醒後,不記得。

她寫:我們注定生活在充滿雜音的世界裡頭。稀世美麗的詩句會被淹沒,還未送達最珍貴的讀者手上,就被劫獲拆解;又或者,燦爛幽微的事物本來就不是為傳釋活動而生的,如同在威尼斯海濱,阿森巴赫遇見美少年達秋的前一刻,「他的目光分散在海洋單調的煙霧裡,他衷心喜歡海,因為他渴望休息,將嚴苛而繁複的經驗摒棄在一旁,投身於巨大而單純的事物之懷抱中,可望那些不可傳達的,不相稱的,永恆而非存有的事物。」這情感滲透,根著,而是我們度過□□□很多的一生。

我想那個夢應該是個暗示,是個隱喻。

最後我認為她寫的真好:

「海風迢遞,花如野火,走在盛世邊緣,竟找不到任何一個隱喻可為註腳,可能,至今我們都還不清楚究竟輕易復棄了什麼。」---楊佳嫻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意學



在本書中,賴聲川精煉二十多年不斷令世人驚奇的創作經驗,提供他的個人祕笈──「創意金字塔」,為讀者徹底剖析「創意源源不絕」的方法。

  在創意金字塔中,賴聲川將培養創意的訓練分為「創意概念(內容)」的培養和「表現手法(形式)」的訓練。他細緻剖析我們應該如何將生活中的習性、經驗、動機,藉由重新學會「如何看」,來貫通內心的神祕泉源,轉變成創意三智慧,帶來取之不盡的創意。

  透過他旅行、生活、禪修的體驗領悟、第一手經驗分析會炙人口的《如夢之夢》、《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等劇作創作過程,以及與金庸、候孝賢、傅聰等華人世界重量級創作大師交談互動的啟發,讀者將可以了解創意怎麼學、大師的創意從何來。

=====================================

沿海岸線徵友

本書為詩人鯨向海首部散文集。書名《沿海岸線徵友》脫自鯨向海〈徵友〉一詩:今夜在此沿海岸線徵友╱你鋒芒而來╱我將粉身而去。

  全書分為四章:〈那個跟我同樣背著JanSport的人〉、〈詩黨人聚眾滋事秘密檔案〉、〈白衣。誓言。誰的路〉、〈你我的愛情是為了家的成功而失敗〉。全書散文圍繞以下這幾個主題:少年的情緒,詩歌的核心,醫學的技藝,愛情的願望。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10311635



非常非常非常搞笑的一本書。超推薦!!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看他前一部作品,嬉戲。哈哈


===================================
台灣當代最重要劇作家之一的紀蔚然散文結集:既展現不同於劇場作品的語言趣味風景,又可以一窺劇作家日常生活的關心所在與幽默靈感源頭。

本書是紀蔚然自二○○四年以迄於二○○五年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發表之專欄結集。作者身為台灣近年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散文也別具機趣,既嘲人又自嘲,剖人亦自剖,頗有手起刀落的灑脫豪氣,偶也夾藏幾分手起然刀不落的促狹痞仔意思。

面對「語言」這玩意兒,紀蔚然總是半嚴肅半玩樂地扮演起遊伴、小販、僮僕、廚子、間諜……甚至是姦夫、抬棺人或盜墓者等多重角色,以衰腳之名,經歷一次次現代叢林冒險;是以批判之餘總有寬諒,搞笑完畢卻難遣悲涼。而他多年來獨樹一格、口碑日隆的「冷伯」式幽默,其實是他持續與自己的憂鬱以及對世界的批判、懷疑不斷纏鬥和對話的成果。

透過紀蔚然談笑間調侃、批判的語言現象理解台灣社會乃至於市井生活各種光怪陸離但人們卻習以為常的情況。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10178343



[摘]

在這裡我的任務是連繫。你看,就像試配電盤一樣,把各種東西連繫起來。這是總結點---所以我就連繫下去了。為了避免失散凌亂,好好的,緊緊的繫起來。這是我的任務阿。配電盤。連繫。你有所求,我把所有的東西繫上。

因為你正混亂著。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迷失了,被散失了。想到什麼地方去,卻不知道該去哪裡。你失去了各種東西。各種連繫的結都鬆開了。但卻找不到代替的東西。因此你正感到混亂。覺得自己好像跟什麼都沒有關聯。而實際上也跟什麼都無關。

你到現在為止失去了很多東西。失去很多重要的東西。那不是因為誰的問題。問題在你附加在那上面的東西。你每去失去什麼的時候,就在那上面留下了什麼別的東西。簡直就像是作記號似的。你不應該這樣做的。你應該為自己留下的東西也留在那裡了,你自己也逐漸一點一低的消磨下去。

對,就是這個。傾向。我這樣想。就算讓你重新再活一次,你大概還會做一樣的事情吧。這就叫做傾向噢。而且這所謂傾向的東西,在越過某一點之後,已經無法回到原來的地方了。

對,他也在意著什麼會消失。但是,為什麼那樣在意什麼呢??任何東西終究有一天會消失的。我們大家都是在移動著活著。我們周圍大多的東西都配合著我們的移動,遲早會消失的。這是沒有辦法的事。該消失的時候到了就會消失,而且在消失的時候來臨之前不會消失噢。那是沒辦法的事。只好順其自然了,多想也無濟於事。

但公平的來說,你對時間的事還不太瞭解。最好不要把很多是預先在腦子裡決定掉。時間這東西就跟腐敗一樣。預想不到的東西會以預想不到的方式改變。誰也不知道。

只要音樂還響著的時候,總之就繼續跳舞阿。我說的話你懂嗎?跳舞阿。不可以想為什麼要跳什麼舞。不可以去想什麼意義。什麼意義是本來就沒有的。一開始去想這種事情腳步就會停下來。一旦腳步停下來之後,我就什麼都幫不上忙了。你的連繫會消失掉。永遠消失掉噢。那麼你就不得不在這邊生活了。會漸漸被拉進這邊的世界來呦。所以腳不能停。不管你覺得多愚蠢都不能在意。這樣子讓那已經僵化的東西逐漸一點一低的放鬆下來。應該還有一些東西還不太遲,能用的東西全部都要用上噢。要全力以赴噢。沒有什麼可怕的事。你確實是累了。疲倦,害怕。任何人都會有這樣的時候。覺得一切的一切好像都錯了似的。所以停下腳步。

不過只能夠跳舞。而且要跳的格外好。好的讓人佩服。這樣的話或許我就可以幫助你也不一定。所以跳舞吧。只要音樂還繼續響著。跳舞吧。只要音樂還繼續響著。

「看樣子你也是相當頑固的人阿。」

「不是頑固。只是我有想法的系統這東西而已。」

「系統。」「那種東西已經不太有意義了噢。就像手製的真空管音響增幅器一樣。與其花時間費功夫去做那種東西不如道音響店去買新出品的電晶體增幅器比較便宜,聲音也好。壞了還會來立即幫你修理。買新產品時還可以把舊的賣給他。已經不是想法系統如何的時代了。確實有過那種東西有價值的時代。但現在已經不一樣了。什麼都能用錢買。連想法都是。隨即買了來接上就行了。簡單哪。當天開始就能用了。把A插進B就行了。一眨眼就成了。用舊了可以換新的。那樣比較方便。在乎系統會落伍的。不能機伶應變,會被人家嫌煩。」

「高度資本主義社會。」我簡單歸納


忽然這樣覺得。跟你談著的時候,逐漸有這種感覺。對細節一一都很在乎,但對大事情卻奇怪的寬大。可以看出這種類型。很有趣的性格。活下去會很辛苦。不容易被別人了解。跌倒的話可能會沒命。在這意義上你們是同類喲。系統固然很好,但太堅持的話多半會受傷。已經不是那種時代了。

我也不是堅持。那是像是舞步一樣的東西。習慣性的東西。身體記得了。一聽到音樂身體自然會動。周圍改變了也沒有關係。因為是非常複雜的舞步,所以沒辦法考慮周圍的情況。想的太多的話腳步會踏錯。只是不靈巧而已。不合潮流。


一定是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雖然想不得不做點什麼,卻不知道該怎麼做。

大概是這樣吧。好像誰都不知道的樣子。

你知道嗎??

我只想安靜等待暗示性採取具體形式,然後再決定對策就好了。簡單說。

這是什麼意思。

只要等就好了。只要慢慢等該來的時候來臨就好了。不要勉強想改變什麼,只要看事物的流向就好了。這樣就會理解該怎樣做才好。不過大家都太忙了。都太有才華了,太多該做的事了。對自己興趣太高了,因此無法認真思考公平性。

你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我實在無法了解喲。看起來好像是非常正常正經而正常的人似的,但有時候又像跟本脫出常軌似的。

所謂非常正常這件事同時也是指脫離常軌。所以不必特別在意。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風的歌



[摘]

我偶爾會說謊。我非常討厭說謊。說謊和沉默可以說是現代人類社會裡日漸蔓延的兩大罪惡。事實上我們經常說謊,動不動就沉默不語。不過,如果我們一年到頭說個不停,而且一定只說真話的話,或許真實的價值就要喪失殆盡了吧。

戴立克.哈德費爾:「我對這房間裡最神聖的書,也就是以英文字母排列的電話號碼簿發誓,我只說真實的話。人生是空虛的,但是當然有救。因為並不是一開始就完全空虛,而是我們非常辛苦又辛苦的重複之下,拚命努力把他削減,最後變成空的。至於怎麼辛苦,怎麼削減的,這裡不多費筆墨,因為太麻煩了。如果有人無論如何都想知道,可以去讀羅蘭羅蘭著的,裡面全部都有寫。」

女孩子怎麼樣了??

老實說,這件事本來打算不跟你提的,因為好像很愚蠢。

可是你曾經想跟我商量對嗎??

對,可是考慮了一個晚上就打消念頭了。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沒辦法解決的。

例如呢??

例如蛀牙阿。有一天會突然痛起來,不管誰來安慰你,痛還是不會停止,於是開始生起氣來,你懂嗎??

有一點,不過你好好想一想!條件大家都一樣。就像一起搭一班故障的飛機一樣吧,當然也有運氣好跟運氣壞的,有強壯的有虛弱的,有富裕的有貧窮的。不過沒有一個人擁有超乎常人的力量,大家都一樣。擁有什麼的人就提心吊膽但心有一天會失去,沒有什麼的人又擔心永遠什麼也沒有。大家都一樣。所以早一點覺悟的人應該努力變得稍微強一點,至少做個樣子也可以。對嗎??強有力的人哪裡也找不到,只會有裝成強有力的人而已。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910446750002



《作家的城市地圖》邀請知名作家針對「城市地圖」這主題撰寫散文,而後集結成冊。

每篇文章前有三百字內的「作家簡歷」介紹。另外,我們邀請每位作家寫下對城市的想法,作為讀者閱讀正文之前的「提要」。「提要」與「作家簡歷」皆置於文章之前。



[摘]
真正有隱喻意義的毋寧是,你以為只是暫時性的、會先消亡的東西,奇怪卻留下來到今天;倒是你以為可抵抗時間的,或至少你根本沒想到會改變的東西卻早早抵達終點。

湯瑪斯說生命的死亡總是私密的、隱藏的,理論上死亡的數字是鉅大無匹的,以至於死亡應該是遍在而且時時刻刻發生的,然而除了窗沿裡牆腳邊的偶爾細小蟲屍外,我們其實甚少直接目擊死亡以及遺骸。

也許正因為死亡如此特質,我們於是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看到它,長到----長到一方面你讓你年輕時好用耐操的身體器官開始朽壞,開始和死亡聲氣相通;另一方面,你和某些人某些事物相處的夠久夠綿密了,你才有機會穿透死亡的羞澀本性,像除了守護束手無策的親人般被允許在場目睹它並且送它。

我不曉得這算是某種更柔軟更富同情的體認,抑或就只是發神經病的早期徵兆,人,騎樓邊飛下來覓食的胖麻雀,冷清的店家,剝落了一兩片磁磚的大樓,乃至於一整條街,一整座偌大無事的台北市,原來都會死的,都可能在你下一個眨眼時灰飛煙滅。整個世界危危懸浮在一道嘩嘩作響的河流上,時間的河流,不回頭,不舍晝夜。

透明的時間,浸泡了死亡,最終浮現出它的形貌來了。

時間有了具體形象,便不是空洞的可計算的,而是實感的、有內容有細節的在在體認,終點不是邏輯上理性層面知道必然會來的那個數學點,而是時時刻刻發生分期繳付的---這是雷蒙,錢德勒講的話,亦是他著名小說書名的大致意思:「告別,是每次死去一點點。」

死亡是一步一步不慌不忙走近來的,剝洋蔥般每一次只取走你一點點,有點像傅柯講的技藝高超酷刑劊子手一般,它知道怎樣延遲時間,夠你盛裝的下悲傷,而且在你真正安然休息之前,先把你眼前世界熟悉的東西取走,一樣一樣換成你陌生的事物。

時間、體力、情感都是消耗品,尤其是情感,這是存量下降最快、最難補充的部份。

米蘭,昆德拉在我這年歲時便很很嘲笑這種壯烈的崩塌死亡方式,他以為,死亡哪需要這麼戲劇性這麼災異意味,而是無聲息的、逃逸出你眼角的、退縮到角落的消亡,事實上,沒了聲息、不再被留意被注視、從人的情感記憶和想望中退出,基本上就是死亡了。

鐘擺是沒有停止的、因為更合理更安全和更舒適的生活是在現在的後邊。人類的靈魂便這樣追求下去。

時間或許是啣著尾巴的迴圈,但我們無法畫兩個同樣軌道的圓,任何「恢復」都是「改變」。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自漸漸淡出的記憶裡搜尋著,那一天,那一天我曾懷抱著怎麼樣的心情。面對當時仍未知的現在,我想要留放掉的,會是甚麼。

像是佇立於青春的岸頭,還來不及在粼粼波光中辨認出映射的倒影,火紅的夕陽卻以蒸發了那個年少的自己。

在記憶的倒帶重播裡,第一次無論當時或甜或苦,都沉澱成了初初接觸的悸動與感動。



我們常說這一天,那一天或有一天之類的話,作為句子的起頭。但其實對這些名詞中的「一」,並沒有什麼太大感應。可是,如果是說最後「一」天,這個時候,我發現它就成為了最關鍵的一個字。

因為這時「一」在時間上的意義,不但是整個的,全部的,更是唯一的,最後的。錯過了,再不能重來。也不能回頭。自從想過生命只剩最後一天的事情以後,我對「一」的感覺,就聚在了時間的短暫上。於是我對那種像是一刻,一剎那,一彈指,有「一」用來形容的時間短暫的詞語,便開始敏感。

一生,一輩子。原來「一」用在這裡,時間就拉長了好遠好遠。在每個人的身上,一生或一輩子都過的不一樣,然而回首之時,感觸卻可能相通。一彈指或一輩子。時間的遠近,生命的長短。

生命之所有短暫,也許正因生死對立,各據兩端點。一連線,就從頭走到了尾。時間不回頭,所以在這如「一」的歷史線上,所有的東西只會繼續向前飛奔。

可是,如果有生命的紀錄才能留下歷史,我卻逐漸發現,這條象徵時間的「一」,不只是條直線。生命本當是生生不息並且循環不停的。這些記載如「一」的歷史直線上的記憶,好像竟因為生命的延續而循環了。

巴士行走在成長公路上,載著橫越過了四年的大學生活。車子一路奔走,駛過愛情的站牌,衝過青春的路口。而我以為,我的成長,其實正像是駕駛著一輛沿途靠站,載滿旅客的時光巴士。或許不能選擇最平坦的路,卻總帶著翻山越嶺,努力向前的精神。

一路上,許多情感與人事在停靠中去留;有一些會重新上車,另一些,下了車,就永不回頭。所幸,那些創造出來的記憶,如今卻安好的在巴士裡,在溫暖的座椅上,相伴著每一階段中,不同的,自己。


窗外風景:我常常在想,那些車窗外或路過,或是與我瞬間注視的路上,有著怎樣的生活與未來呢??別人的故事,跟自己的命運一起流轉。窗裡窗外,原來是兩個世界,也是一個世界。

流光旅途三部曲:我的戀物癖真的很嚴重了。走過一座城,就帶走一座城;帶回一座城,便標記一座城。身後的背包越來越重,打開袋子身手一抓,才發現溢過指尖的,是滿滿的記憶與夢想。


相關閱讀:閱讀結束。流光旅途//張維中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867691970



本書包含去年芥川賞作品〈公園生活〉與〈FLOWERS〉等兩個中篇作品。

〈公園生活〉是以東京日比谷公園為背景的小說,由於日比谷公園周圍大樓林立,分別是帝國大飯店、霞關的政府聯合大樓等,可說是都會叢林的正中央。很多人便會藉著中午到公園裡休憩作為抒解工作壓力的方法。故事藉由兩個彼此連姓名都不知的男女在公園中的相聚,描述都會人在冷漠的磚牆中渴望了解別人,也渴望被了解的心情。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摘]

她們並沒有什麼要隱藏的。相反的,她是用盡全力想掩蓋自己沒有秘密可隱藏的事實

新聞畫面,特別是播報戰禍的影像,關掉聲音來看的話,人類就只是一具具軀體,這在螢幕上成了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給人一種新的衝擊。一旦轉開電視音量,不論是賓拉登、布希、包威爾、夏隆、阿拉法特,或者是新聞旁白,吐出的都是連串艱澀的詞句,彷彿些詞句孕育出思考,而這孕育出的思考又在孕釀著什麼。如果把聲音關掉的話,就完全無法看出人類的思考了,所看到的只是或走、或坐、或躺的人類軀體罷了。賓拉登的瘦削軀體,不會讓你覺得他會行什麼惡,而布希的健康軀體,相對的也不會讓你覺得他能解決什麼事情。在沒有聲音的新聞影像中,不知道為什麼,好像只有軀體遭受不當的侵害。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光旅途



張維中的散文是很樸直的,沒有過分矯飾的賣弄什麼,這是讀他的文章所感受到的純真。這本散文及是他25歲出版的作品,這之中包過許多青春記憶,在歲月裡的青澀愛戀,校園記憶……等,都是他的書寫,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反身思及自己相關的所有。

書評裡頭寫到:「或是陌生但新鮮的片斷,或是共有而熟悉的氣氛,閱讀維中的散文,不只明白了維中,也在文字暈開的悠悠時光裡,明白一直以來懂得感動卻不宜描摹的,真實的自己。」

這確實貼切指出自己讀的時候的心情。

也許散文無須太做作,只要是最貼近生活裡頭的那些瑣碎,並且佐以作者的心情,那麼便引人入勝,感動讀者。

這本書共分四輯,分別是名詞專用道、成長公路、窗外風景、流光旅途三部曲。維中在自序中解釋:中,我試著用簡短的文句寫下私有的心情剪影;上,我駕著時光巴士接送歲月中每一樁的青春情事;而是用著散文筆調越界,試探自身以外的周遭人事;至於則是以連貫性主題探討的創作方式,嘗試為旅行文學增添另一條可能的道路。關於巴士的文章是一直就想寫的題材,也覺得很能代表我的一路成長。

整本書以巴士作為主軸,我相當喜歡他這般在書裡頭寫到:

「巴士行走在成長公路上,載著橫越過了四年的大學生活。車子一路奔走,駛過愛情的站牌,衝過青春的路口。而我以為,我的成長,其實正像是駕駛著一輛沿途靠站,載滿旅客的時光巴士。或許不能選擇最平坦的路,卻總帶著翻山越嶺,努力向前的精神。

一路上,許多情感與人事在停靠中去留;有一些會重新上車,另一些,下了車,就永不回頭。所幸,那些創造出來的記憶,如今卻安好的在巴士裡,在溫暖的座椅上,相伴著每一階段中,不同的,自己。」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F0996之一



他問我,我去哪裡晃晃。書店,買了一本書,「那年,我們愛的閃閃發亮。」江國香織的作品。

內容大意是這樣(轉載自博客來書籍館):笑子與睦月,在一般人的眼中是一對普通的夫妻。但其實笑子的精神很不穩定,也有酒癮;睦月還有一位同性的情人……各自懷抱著「傷」的兩人,互相關心、尊重、安慰彼此,一起對抗外界的壓力與危險。

一個晚上就把這麼一本小說看完,內容不多,但是需要很多的沉澱。第一次接觸江國的小說的那種震撼又回到身上,那種看完神之船沉落的黃昏的那種感覺回攏。我不怎麼信任在網頁介紹上寫的:純度100%的愛情小說。

或許是因為江國她的書寫,總是包含了超過愛情的東西,我是這麼認為的。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只想讀到你們認真寫作的文字,並不在乎你們用什麼形式表達。」---蔡智恆自序。



他在自序當中提到的這句話,深深打動我。

這本書在書櫃好久,終於在去鶯歌受訓時把它帶去,用了零碎時間閱讀。我認為這一本書比7-11之戀以及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還好看。在感情的描寫上深刻而且貼進某些我的經驗。像是明菁對於菜蟲而言是「感動」,但是荃對於菜蟲而言是「感覺」。

他喜歡明菁,但是他愛的是荃。

明菁和荃都認為蔡蟲是特別而非奇怪的人;柏森的強烈想出人頭地對比蔡蟲及想跟一般人一樣。我自己有著相似的感覺,在閱讀的當中感受到共鳴。

很長的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是平凡人,卻常常被提醒我是很特別的人。在某些時候,別人覺得我是奇怪的,我非常想要跟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雖然我沒有遇到像是明菁一樣的女孩子來讓我重新接納我自己,接納我自己的特別之處,但是走到現在我也理解我的故事背後所蘊含的意義。

他們說,我「想太多」。至今我仍然對於這三個字感到不舒服,但是我卻比從前更能夠正面的接受,這是我的修練的成果。

我喜歡他寫到的:

我慢慢將腦袋裡的聲音釋放出來,這樣我才能思考。這並不容易,所有的聲音不僅零散而雜亂,而且好像被打碎再融合。我得試著在爆炸後的現場,拼湊出每具完整的屍體。

思緒像追著自己尾巴的狗,在原地打轉。明明咬不到又不甘心放棄,於是愈轉愈快,愈轉愈煩。



這本小說的角色或許是虛構的,但是情感在閱讀時後卻是深刻的,共鳴的。小說當中的主角,彷彿就是身邊不斷發生的故事,在我不知道的地方上演。我極度羨慕菜蟲,有個美好的女孩像是明菁那樣給菜蟲力量,讓他走出他自己以及別人對他貼的標籤。

讓他懂得跟他的心同方向,不要壓抑,不要困住自己,只會讓自己崩潰,也只會讓愛你的人傷心。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0010342104



馮光遠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專欄寫的一些東西,終於整理好集結出書了。

他這次化身成為著各種身分隱藏在你我之間,透過他的觀察,用搞笑的字,幽默的口吻,把各種小人物的行為,表演的栩栩如生。或許出現在是好笑,也是嘲諷,但就是不能太認真,否則就失去他搞笑的意義。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

這本書讓我笑到不行,實在是太過嘲諷,太過有創意到不行了。笑點真的很多,呼~~~

不要上大號的時候看,因為會笑到沒力,擠不出來。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