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閱讀拾遺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繼續生活

「此時代太多選擇了,太多支離破碎的無數資訊卻不學無術。再偉大的事情也都變得枝微末節。這樣的泡沫氣氛卻反而有助於想像力的重新連署布局,造成一種此斷代特有的寫作狀態。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像是一個焊接工人,從事著純情的文字勞作(不是純愛系或草食系喔),把一些別人眼中的爛事壞感無聊的東西寫在一起成為優雅的或者頑皮的紀念,把夢和情詩和對不起等等易碎品用文字膠著起來,是我的理想境界。把一些不思議的事物團聚在一起,而不讓他們知道彼此,卻掩面祕密交往,是我寫作的樂趣。」--鯨向海//銀河系焊接工人


如果不寫,會不會忘了怎麼寫?她說:寫作是一種治療,當我不寫作,是早就被治癒好?還是放棄治療住進安寧病房?中斷blog更新後便沒什麼強迫趨力,逼著自己非得打開檔案寫點什麼,這麼說來,在中斷前,還有最後一根線綁著我,在固定週期拉扯我的神經告訴我:是不是應該更新blog了?

年歲益發增長,相較於更年輕時對世界懷有的新鮮感像是過了保存期限那樣,越來越難(喝)有,對新聞、電影、音樂、娛樂、閱讀......龐大無數的資訊,通過腦袋後,能夠留下的越來越少。是不是同某個研究報告提出,由於搜索引擎的強大與(幾乎)無所不能,漸漸的,我們只記得如何找到資訊的方式,卻不再記得資訊的本身。

同理可證,我不再記得那些無聊、壞品味、細瑣的線索(引我進入一種奇特的幻想的線索)。我只記得如何找到無聊、壞品味的軌跡,卻進不去了。(強行也無法)

意欲同記憶中的自己對話,說了大話不更新,生活裡,像刻意回到過去的般,總在臨睡前,就著溫柔的床頭燈在紙上塗塗抹抹,沒有要發表,僅是生活的點點滴滴,身邊隨想。不再勉力的寫作,並不是放棄治療,而是放棄「執意以寫作作為一種治療」,在生活當中尋找靈光迸現的時刻,學著詩人。詩人他『把一些別人眼中的爛事壞感無聊的東西寫在一起成為優雅的或者頑皮的紀念,把夢和情詩和對不起等等易碎品用文字膠著起來,是他的理想境界。』

真正的回到原點,跟自己對話。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559141938_0de922b201_z

前些時候這本書打的很兇(其實現在依然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所以也借來看,其實應該可以很快看完,只是中間因為穿插了搬家,一直到這兩天才翻出來看。

整本書字量並不多,相較於前些日子買杉本博司的「直到長出青苔」一書,同為作者談關於自己專業領域的書籍,後者字量驚人,不過這兩本書並無法放在一起比較。前者是雜誌藝術指導,後者是全球藝術圈的當代攝影師。

閱讀前,我以為這本書會提及相當多關於作者做雜誌的獨到見解及經驗,有類似看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時,能夠從案子以及對於設計的想法,感受到強大的能量。本書的確把作者的設計經驗都談了,從為什麼會選擇這一行,中間做過哪些為人津津樂道的專案及雜誌,通通收錄在這本書當中。並且將CAP設計的雜誌做了深入淺出的介紹。

整個看完,對我來說是「意猶未盡」而感到失落居多,某種程度上,我想應該是我無法觸類旁通的關係吧。(程度太差)

文章標籤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種民宿的旅行

「過去,因為旅遊而住民宿,如今,「民宿」可以是旅行的目的,因為民宿不是旅館,其神態與風景便是在地的風土民情,每間民宿由於主人的意識與存在,塑造出獨特的個人文化,旅人的心也因為這些接待的主人、建築、風景與食物而改變心境。

從人物來認識台灣,何嘗不是一種旅行。」---黃小黛


延伸閱讀:黃小黛 IS LIFE.Blog

我非常欣賞的部落客黃小黛 小黛姐與攝影師 吳承紘 吳大哥 兩人,於2011年的一月出版了《台灣人物誌 七種民宿的旅行》一書。此書從企劃到設計印刷花了九個月,尋訪了台灣七處不同的「民宿」,用文字、攝影,記錄了這些「特色民宿」為何誕生。

小黛在作者序提及:「每間民宿由於主人的意識與存在,塑造出獨特的個人文化。」因此,這並不是一般坊間常見的旅遊圖文書,採訪該地有什麼特色民宿,位於何處,特色是什麼,附近有什麼吃喝玩樂。

本書的獨特性是從「人物」切入,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跟土地、家族、民宿有關的「故事」,在這七個「故事」裡頭有著「民宿宿命性」的理由,存在的意義。例如第一篇台南府城的謝宅,根基於讓房子可以留住旅客,成為一棟提供世人體驗台南生活的場所,透過古法整建,成為台南市西市場裡的老房子象徵。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履禮怨

延伸閱讀:
你應該不知道──關於履禮怨這本小說1「很久很久以前」
你應該不知道──關於履禮怨這本小說2「請問你是不是很喜歡臭蓋?」
[文] 召喚、創生:新一代的幻奇/傳奇 ◎黃羊川


我有一套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少年古典小說精選,全套三十多本,陪伴我渡過枯燥的童年。

或許是電視只剩下國劇或股市名嘴的午後,又再怎樣都無法於九點多床上躺平入睡時,我一再的讀,一讀再讀,若要說為什麼喜歡閱讀,長大之後有些想像力,它們是很大的功臣。每本書都是一個新世界,打開書本就是打開通往新世界的門,閱讀是一場新世界的冒險犯難。

在他們之中,最喜歡的不是七俠五義、三國演義、大明英烈傳,偏愛的是封神榜、鏡花緣、古今奇觀、西遊記......等,東方神怪這類題材。

那之中參雜了民間傳說,山海經,異聞錄等奇人怪事,荒誕不經。故事內容不脫愛慾嗔痴,光明與黑暗對立,最終那: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地方,有個人.......消失於歷史洪流裡不可考洪荒年代,人神精怪共存,一切都是傳說與野史,口耳相傳。又因此而更增添了無比的魅力。

簡單的來說,我喜歡《履禮怨》的原因是因為它不簡單,無論是敘事結構以及相當有趣的世界設定。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81

「直到有一天突然一覺醒來,赫然發現自己大學畢業了,念了二十年的書,卻好像沒有地方可以發揮,覺得自己滿腹的才華,卻好像沒有伯樂懂得賞識,更甚的,好手好腳,卻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連美恩

讀完了《我。睡了。81個人的沙發》,與其說這是一本為期一年的歐洲流浪日記(沙發客日誌),倒不如說是一個24歲的台灣女孩,在大學畢業人生迷惘之際,走萬里路,只為了認識自己,與自己獨處,然後才有可能「做自己」好自在。

書本共分七章,從為什麼出走,在歐洲睡沙發的日子,一直到拍出自己風格的攝影創作而後感到的自由,主人翁連美恩在好運連連不可思議的旅遊中,以輕鬆的口吻頻頻召喚的每個人靈魂中不安於室想要天涯海角走一回的衝動。

壯遊(Granf Tour)近來似乎成為台灣三十上下年紀年輕人的「顯學」,無論是雲門舞集的「流浪者計畫」還是青輔會的「青年壯遊台灣」,都在號召更多的年輕一代「走出去」看看世界,離開熟悉的環境,感受文化的衝擊。

置身陌生的環境,語言不通,沒有熟識友人,離家千萬里,拿去親友家人的保護傘,剝去你自己為的價值觀,剷去熟稔的社會連結,你,只剩下你自己,你害怕嗎?你知道你自己是誰嗎?是個什麼樣的人?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你想要做什麼?

或多或少我們都曾感受到連美恩寫的:我們心底最迷惘最害怕的,是想要做自己卻又怕跟別人不一樣,是想要努力卻不知道為了什麼?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一場間諜戰爭;
一個被遺棄的生化人;
一位身世成謎的AV女優;
一場熾烈如火的悲劇性畸戀;
一個甚至背叛了陰謀者自身的間諜陰謀……

曼氏亞洲文學獎+歐康納國際小說獎雙入圍
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萊比錫書展雙選書

地表上最狂野深沈的想像力
華文文學10年來最暴烈的原創性

名影評人 彌勒熊:好萊塢前幾年不是在鬧劇本荒嗎?希望伊格言的這本奇書能被製作人青睞,拍成電影一定很妙!這本書讓人稱奇讚嘆,愛不釋手!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戀愛是種邪教

(前面廢話很多,請稍微有一點點耐心)

最近喜歡上超視的節目「非關命運」,于美人主持。

這個節目請到六到七位的生活觀察家,一~二位的特別來賓,四或五位固定老師,包括星座專家唐立淇、心理治療專家鄧惠文醫生、塔羅專家寶靈老師、九行人格學院的胡挹芬老師,每一集針對一個議題,大家討論、分享,專家提供專家的看法以及意見,彼此交流。告訴現代人應該要怎樣處理「心靈」、「精神」上,跟「現實」無法脫勾的的問題。

但我想,多數人還是比較關心:男歡女愛。

長大後才發現,人生要面對的往往不是學校教育裡所測試你的填充題、選擇題,而是最困難的申論題,往往閱卷的人也通常不只一位。要怎麼寫出自己的人生答案,因人而異,學校老師或者家中父母也無法一個個因材施教。面對這些人生的「難題」,不同的人、抱持著什麼樣的想法、用什麼方式去化解,成了這個節目的進行方式以及核心主軸。

節目不告訴你一定要如何,或者一定不如何,但透過不同的分享打開你的心胸,提供不同於你自己狹隘世界觀的想法,你怎麼想不見得別人會這麼想。成人總試圖隱藏自己的想法,透過節目裡頭的生活觀察家、特別來賓、老師,或許,多多少少可以試圖去「理解」、「同理」別人。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鄧醫師解釋到「同理」,並不是你理解對方而已,還要能夠感同身受對方的感覺。這件事情說起來簡單,可是卻很難。

常常我們會犯的毛病就是:朋友陷入一種難以自己的低潮時,用錯安慰的方式,搞的對方更生氣也讓自己顯得更無能為力。但是,倘若我們也曾經走過那樣的低潮,我們或許能夠同理對方現在處的地獄;可是難過有千千百種,自己所經歷的也沒那麼多,要能夠做到「同理」也就顯得更加困難。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誓鳥

在書店的陳設架上看見這本書,順手翻了翻,不知道為什麼,張悅然的文字給我一種很熟悉的感覺,當場就抓去結帳。後來的閱讀過程裡,大抵明白了,那就像是我所喜歡的女作家的書寫的門路,一點點像安妮寶貝,一點點像鐘文音,這也一點那也一點的。

都是執著。

這本關於尋找記憶的小說,共分七個故事,分別是貝殼記、投梭記、磨鏡記、紙鳶記、種玉記、香貓記、焚舟記。又把貝殼記拆成上闕以及下闕,上闕的貝殼記帶你走進春遲與宵行的故事裡頭,掉人胃口的提春遲不過是收養宵行的女人,何以宵行對春遲如此依戀,他說:春遲才是我的運河,有一種比血緣更深的情感牽繫著我們,我知道。

整本書採倒敘法,一層又一層撥開何以春遲沒有了指甲腳底赤紅,何以春遲如此病態的迷戀貝殼,對旁物的忽視,對人的冷漠。貝殼記的上闕,春遲身子越來越差,但她仍渴求著更多的貝殼,於是宵行放下嫿嫿、寶兒,出海求貝殼。

貝殼是什麼,是盛裝記憶的龍宮密寶,是鎖上時光的器物,那讓浦島太郎回到原本年紀的月光寶盒。

然後從過去的一半開始。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