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摘]
「你的心不開,是因為我的關係嗎??」「因為我無法回應你的心,所以你的心就僵硬的關閉起來是嗎??」
「不是這樣。」「我的心不能好好打開,大概是我自己的問題。不是因為你。我沒有辦法認清自己的心,因此我覺得很混亂。」
「心這東西連你也不太能理解嗎??」
「有些情況是。」 「有些情況要等很久以後才能暸解,那時候往往已經太遲了。很多情況,我們在無法認清自己心意之前就必須選擇行動了,這使的大家很迷惑。」
「我覺得心這東西好像非常不完全似的。」
「我也這樣想。是非常不完全的東西。」 「不過那會留下痕跡。而且那痕跡我們可以在一次踏尋。就像是在雪地上踏尋足跡一樣。」
「那可以到達什麼地方嗎??」
「我自己。」 「心這東西就是這樣,沒有心的話什麼地方也到不了。」
「沒有一件事是因為你的關係。」我說。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歸零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林文義的作品,基本上如同他在書裡頭寫的,他無意讓此書這麼沉重,但是讀起來就是有很深的無力感。所以,其實我有點跳著讀,就是太無力篇章就快速瀏覽,有感覺的就逐字逐句。
[摘]
旅行途中,常匆匆錯過一些年少之時曾經去過的記憶之地,而卻很少迴轉找尋。像不像愛情?任性的捨去,有時是由於自認為難以承受之重,或者是懼怕失掉而選擇先行告別;不是不愛,反而是缺乏自信,寧願回歸一種孤獨。
如此,卻也自傷且傷人。
回到二十多年前曾經來過的舊地,卻也心如止水。那時看過的樹應該更為巨大、壯麗吧?而重訪的人呢?怕已是一身折損。
沉澱的心,是由於疏於索求。
「是昔日的熾熱冷卻或是對層經有過的堅持信念全然絕望?」
年華流逝可以做為某種藉口,內心最深的本質則是真正的答案。
假如,記憶是古代的沉船。
我們,應該學習相互遺忘。
舊地重遊,有時會感到精神上的某種遲緩以及倦意。
旅行之喜悅,在於未竟之發現;重遊則是完成一種思念。或是在最初的旅程有意猶未盡的遺憾,猶如與戀人的相約,在曾經失去過的地方,說好幾年後再次拜訪。
也許很多年後,許諾一定要重遊一次,舊地依然而昔人不再。那時心情截然不同於此時心境,好像宗教的還願;將時空還原於全然的空白,自身在去行走一次,認真看的清楚。
無言以對,才是生命深層最大的不幸,巨大的悲傷似乎逐漸留存給漸去漸遠的往昔,而今僅是順理成章的寧願遺忘。
與影子相對,時間歸零。
內容介紹:
全書共分十卷,每卷收錄二十則短文,作者以手札的形式,記錄其二○○二年秋天到翌年春天間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悲。有回憶的繾綣,有旅行的遠眺,有對昔日理想轉變的痛惜,也有對無情歲月的唏噓,如詩一般簡斂感性的文字,細細書寫中年生活看似淡泊下的濃郁情感,看似世故背後的執著不悔,看似樂天下的涓涓愁緒,冷調抒情的筆觸,掩卷後猶有不絕餘韻。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在找機會把我對於漫畫《男女翹翹板》的喜愛表達清楚,所以有了這一篇文章。我認為這是一步很棒的成長漫畫,雖然劇中主軸以愛情為主,但從中穿插友情、親情、自我成長等相關問題,別有深意。
在雖不富有卻幸福的家庭中成長的女孩,小時被虐待心裡有著創傷的品學兼優男孩,由校園衍生出來雙方家長的過去與現在,交織著兩個人的未來,成為這部21集,在內容上相當豐富的作品。
其實我認為這部漫畫是可以嚴肅一丁點的來討論。最近公共電視撥出改編自侯文詠小說《危險心靈》的電視劇,劇情深入的探討台灣的教育議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好好思索教育的本質,以及目前社會上充斥著一些我並不認同的價值觀,例如明星學校的光環。這樣現象背後可能的問題,或許就突顯了升學第一,品格其次這樣的價值,造就的是怎樣的人。
男女翹翹板裡頭兩位主人翁考進了以升學為主的高中,女主角已矢志成為品學兼優高人一等的資優生,以獲得這樣的光環為快樂抑或說"人生目標"。不過在認識男主角以及其相關人物之後,才發現除了唸書之外的世界還很遼闊,於是在漫畫當中開始了一趟自我的旅程,卻也跟男主角的道路漸行漸遠,牽扯出漫畫後半部的故事。
前一陣子自我爬梳國高中求學經驗,當時一些看似沒什麼卻影響我深遠的興趣,現下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之一,那一些豐富了我的精神層面,也讓我繼續發揮超連結的精神,持續的挖掘出更多豐厚的內涵。那一些閱讀的經驗,觀影的經驗,喜好的音樂類型以及持續留意的行動,成為我的目前的知識背景,那點點滴滴累積成為我的一部份。
在戀愛的過程中,宮澤發現有馬的世界是如此寬闊,劍道社的他,除了唸書之外還有自己的其他活動,但她除了唸書之外,似乎沒有其他的成就。也因為有馬的關係,結識了一群各有所長的好友,有樂團的主唱一馬、美少女芝姬、排球隊的佐倉、籃球隊的十波、家政高手的里香、小說家的亞彌、有大姊頭氣勢的真秀。
小說家的亞彌在一場聚會當中有了靈感,寫了劇本鋼之雪,並且問宮澤要不要在文化季自行報名演出。
在故事當中,劇中劇的鋼之雪,裡頭的博士成為男主角心境的對照,那種想愛卻害怕不被愛的種種心情。至於宮澤為何答應演出,乃是回想求學生涯除了填鴨式教育,以及以塑造資優生光環獲得別人稱讚以外,從沒有與好朋友合力一起從無到有的完成一件事。
也因為認識了這群各有所長的好友,才發現人生當中不應該只有唸書這一回事,以及,其實她從前並沒有朋友。
因為從前以帶著資優生假面具獲得稱讚為人生目標的她,向來就因為太優秀所以沒有辦法與別人交心,也沒有辦法透露出真誠的自己,所以一直沒有好朋友。故事當中當然是因為有馬發現她的假面具,並且相約要「做自己」,所以有遭遇到排擠事件,但無論如何事過境遷後,獲得的是一群推心置腹的好友。
「該說不甘心嗎,我也會想要有自己的世界嘛!有馬的世界比我還深還廣,我覺得他好像不讓我煩惱痛苦,寧願一個人全部攬下來承受。」
「就是這個想法,我才想創造我自己的世界。」
這是宮澤在漫畫中說明他位什麼想要參與舞台劇演出的原因,這樣的轉變讓尚還沒有突破心魔的有馬誤以為,誤以為宮澤就要離他而去。他不敢指責宮澤,因為他太愛宮澤,他無法忍受指責之後、任性後,他就不被愛的扭曲心理,這樣造成他與宮澤情感上的重創。
「那是在九月,為了擴散自己的世界,與大夥一起排演了舞台劇。表演成功,我的世界越來越寬廣,卻在某個地方走錯了道路。」
於是在漫畫當中花上很長的篇幅,交代有馬過去的傷害,以及這一段感情的波折,足足有三本之多。像是這樣的故事,其實感覺像是羅曼史小說中女方較早出社會,男方原是天之驕子卻因為一時的困境無法伸展,於是兩個人會遭遇到的問題。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讀者時代
「在書店裡,我們曾經只記得作家、後來我們又認識了批評家,終於我們有了讀者的聲音。」這本《讀者時代》正是專業讀者唐諾作為一名閱讀獵人所繳交的獵物清單,字裡行間有的是滋味無窮的個人閱讀體驗,唐諾自己也說,他設定的位置是進入──為大師如林的書海提供「見林更見樹」的細緻,是召喚──讓每一本書都找到讀它的人。
[摘]
我們的感受是連續的、完整的,但我們的思維和敘述卻只能是條理的、言語的,這是我們從感受走向思維和書寫最陷入煩惱之處,我們遂不得不讓那些最參差、最微妙的部份存放於明晰的語言外頭,只能藉由語言不能完全操控的隱喻來鬆垮垮的勉強包含著事物可能性的潛能,這絕對再經不住又一次概念性提煉而不斷逸失的;還有,完整的感受包含著事物無限可能性的潛能,但化為書寫時,書寫者必須勇敢而痛苦的做出抉擇,書寫者通常只能實現其中一種,而讓其他的無限可能隱沒於言語之下如海平面下十分之久的冰山,一個好的書寫者能真正計較的,只是如何能不要寫一物只是一物,讓語言既明晰表述,又煥發曖昧的光暈,既如老樹盤根,又似日影飛去。
最終,讓千尋(神隱少女)想起自己名字的,是一張卡片上的溫柔問候稱謂,那是她此番搬家時同學贈別她花束所附的卡片---只是宮崎駿可能疏忽了,人的姓名稱謂,本來就是局部性片面性的,命名,根本上仍是一種社會行為,仍是一種分類。
這種只剩四分之一的自己,好方便進入職場、團體、社會的類似真實處境,其實一直是我們所熟悉的,熟悉到可能已不再警覺的處境。一方面,我們每個人總同時擁有一大串不同的局部性身分及其稱謂,儒同攜帶一大串沉甸甸的大大小小鑰匙在身一般(比方說,男性,父親,兒子,出版社職員,台大歷史系校友,勇敢正直不派死台灣人云云);而面對每一個不同身分要求的團體時,我們亦不時察覺,我們好像一直擁有某些多餘的能力,多餘的心思,多餘的信念和價值認定。
有這些多出來的東西在身不是祝福,相反的,他們往往如違禁品般招來從訕笑到毀滅般的各種危險,通常你就算不拋掉它割除他,至少也得小心收藏好不要被發現,別奢望會有哪種社會哪個團體會欣賞它,一個社會的開放禁制與否的光譜,只從處罰到容忍罷了。容忍,已是開放社會的最大寬容了。
因此,班雅明說需要「內在世界」,需要「室內」,需要一個不被分類秩序要求公共領域所侵入的收藏空間,好置放那些「多出來」的自己,以及和自己同舟一命的收集回來、拯救回來的無用之物。這裡,班雅明反到更接近以撒.柏林的「消極自己」私密空間建築,以撒.柏林已為自由的真正精義合絕不可讓渡的界線就在這裡。
當然,從素材到成品並非單行道,這裡當然有優劣良窳之別,但恰恰因為成品只是素材諸多可能性中被單一實現的一種(亦即消滅了其他諸多可能性),因此,讚嘆之餘,也變不免有著喪失其他無限可能、人間又耗損了一顆好石頭的真實遺憾。
但小說書寫者的這種「職業性偏好」何我們正常人有何相干呢??我想有的,畢竟,我們何會寫小說的人並不真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我們一樣又我們一己的感受力、想像力和臆想,而且隨我們讀小說越讀越多,年歲漸長所必然帶來的生命經驗堆疊和生活世故,我們也會擁有更多觸類旁通乃至於預想的能力,你會越來越不需要甚至開始不耐煩那種「事事細說從頭」的囉唆勁兒,你也不會一直沒意見的仍擠在成品那一端如捧花要簽名順帶尖叫的少男少女影迷,時間會推著你往素材那一端移動。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國際航線紅標男孩張維中官方網站
作者:張維中,紫石作坊新銳作家,張曼娟入室弟子,張曼娟強力推薦。因為不甘於原地,所以總是站在文字鑄造的鞦韆上擺盪;或高或低,或遠或近,要看見不同角度的人生風景和變化。擁有天秤座的隨性與認真,覺得生活和小說是一件事的兩種說法,旅行是探勘生命深度的方法。認為愛情一定要付出努力,只有努力過的,才是愛情。明白在夢想與記憶的空間中,只有書寫是唯一的通行密碼。
內容介紹:
台北有著獨特的混血性格,讓人一但住在這裡,每天接觸的種種,就彷彿搭上了國際航線,轉瞬間飛進迥異的世界。為什麼這些異鄉文化,會在台北流行起來?我們的生活充滿了什麼?在新世代的眼中,台北人又被哪些外來的文化所深深影響呢?
日本和風,熱帶南洋風,美國享樂風,法式浪漫風,大韓民族風,瑞典夢想風,香江熱潮風,瑞士多彩風,愛爾蘭&英國優雅風,香濃義國風....《TAIPEI國際航線》是一冊外遇書,紀錄著張維中在台北所發生的外遇經驗;那些一次又一次,非常與眾不同又很國際化的經驗/驚豔。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水
家中有的是舊版本,我只能說以前的書籍編排一點都不吸引我去閱讀Orz…
初寫時提到書裡頭的文章段落總是很大一塊,若是同以前那樣耐不住性子,光翻開看到就懶了,不想讀了,就算是經典也沒多大興趣。
在誠品好讀第49期的遊逛生活,巴黎:葛奴乙的香水足跡,這一篇文章讓我對於這部作品相當的感興趣。小說中呈現出來的是十八世紀的巴黎氛圍,巴黎在這本書裡頭,是一座氣味之城。不過當是並未讀過香水,對於那邊文章並沒有太細讀,只是草草略過,不過卻對《香水》這本書產生興趣。
這本書另我感到驚奇的有兩個部份,一個是葛奴乙這個主角,另外一個就是通書細緻的呈現並非視覺,而是嗅覺。我手上的這一本書中有附上一篇譚石的導讀,裡頭這樣寫到:
「他的巴黎地圖不是橫的緯度和直的經度夠成的,也不是那條街和那個店鋪拐彎直走的,他的地圖是用味道標示的,甚至歷史的再現也是如此。於是聖德尼和聖馬丁那幾條街是『混雜人和畜牲時,食物和疾病時,水、石頭、灰燼、皮革、肥皂、新鮮麵包、醋裡煮蛋、麵修、擦的很亮的黃銅、鼠尾草屬植物、啤酒、眼淚、濕稻草的味道,無數味道形成一層看不見的糊粥,充滿大街小巷的深溝……』至於其他的街道,徐四金的味道地圖也是如此豐富地標示出清楚的差異了。」
令我最為意外的是,葛奴乙並不是一個依靠視覺聽覺的人。簡單的說,他在黑暗中全然不害怕並且感覺不到恐懼,不需要睜開眼睛也可以行動自如,哪是因為他早已經用嗅覺,將味道牢牢記住。於是他就像電影中的緝毒犬一樣,照著鼻子指示的方向去找那個最後一個他要收集的少女神奇的香味。
在導讀中提到葛奴乙罹患精神疾病以及它本身是惡魔的化身,不過我倒是認為她單純的是一個「殘缺者」,天賦異稟的殘缺者,於是他可以操縱香味,不需要配方就可調製出香水,而且比例正確絲毫不差。也就是因為他的必然殘缺,所以導引他本身對於少女身上發散的神奇體香無法抵擋,讓他犯下謀殺了26位年輕女子的罪行。即使,他只為了留下那個香味。
我認為視覺雖然較容易描寫,但是嗅覺以及聽覺都相較不容易,也因此讓我聯想到以前學到描繪聲音相當著名,考試一定會考的比較題:老殘遊記中的王小玉說書以及琵琶行。不過就香水一書,通書以香連貫,並且打造出一個葛努乙,一個令人絕對印象深刻的人物。
內容介紹:
這是一個謀殺了二十六個年輕女子的故事。每一個謀殺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迷上了她們特有的味道,對於葛奴乙來說,每一次都是戀愛,但是他愛的不是人,他愛的是香味,而且還只因為將會屬於他,所以他才愛。謀殺只是為了要永遠的擁有,永遠擁有他所愛的那種沒有感覺,沒有生命的『香味』......。
你要怎麼形容葛奴乙呢?他當然是天才和魔鬼的綜合體,不過,這形容還是太簡單了。首先,如果按中國的算命學來說,他當然是剋父剋母的。撇開殺人的問題不管,至少和他熟悉的人幾乎都死於非命。
剛出生落地,他那早已流產過五次的母親,只因為聞到「一種令人受不了的最人的東西,像是百合田,或者是放太多黃水仙的密封房間」,這位終生習慣各種臭味的勞碌母親就因為這些不同的味道而昏過去,被控殺嬰罪而在沙灘廣場遭砍頭了。連養他才幾周的奶媽都說「他耗盡我來填飽自己,吸我的養分吸到清空骨頭了。」更不用提那些因為收容過他而死於非命的香水師傅或者皮革老闆了。
他被魔鬼附身,或者,更清楚的說,他就是魔鬼!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底三萬呎
延伸閱讀:地底三萬呎//小眼睛先生
每週一推:一鳴驚人之「地底三萬呎」
要怎樣談這本書。他是個故事,卻用了四個人以上的觀點去拼湊一個城,一群人,或者應該是說特定的主角。它有點像偵探故事,將線索散落書中的各個角落,你必須嘗試去拼出全貌。
也許你永遠都完成不了故事,你或許可以拼湊出70%左右,但總有納30%是永恆空白,你得靠自己的想像去填補。四段故事雖然縱橫、深淺交錯,但四段的主角都不一樣,於是總東遺西落一些情節。在經緯交錯的那些有意義的拼塊上,你會欣喜若狂高興的找出某一種,以部分演譯全體的角度。
當你以為你知道的愈多,會更發現愈多的空白,那是伴隨而來的挫折感。但,相較之下,那並不會佔據太多你想繼續反覆閱讀的意念(是的,我就是前後翻看這些相關的部份)。
相似或相同的線索再A故事拜訪的如此不顯眼,不過換到B故事中你一眼就看到,你會疑惑這是多麼熟悉,並非第一次見到,那麼到底是在哪裡??---大致上就類似如此的趣味性(我認為有趣),當你閱讀《地底三萬呎》的同時,充斥著。
我鮮少接觸國內作家的長篇小說,會看朱少麟的書是因為高中校刊社的學姊相當的推崇,當時是傷心咖啡店之歌。我便真的去找來看,雖然到後期我有點喪失耐心,但也看完了。不過書到後期可真是讓我愈震撼,討論的概念也是相當哲學,後勁很強。
雖然這本小說和傷心咖啡店之歌有極大的落差(內容),這點我不太會說明,應該是「體裁」部分,很不同,不過精彩程度絕對不失當初看完傷心咖啡店之歌。或許,或許馬蒂去到馬達加斯加找自由,那麼我想要嘗試回答的事,若辛先生這一趟的河城上任,直到河城關閉故事結束,得到什麼嗎??
是救贖嗎??還是被拖進更黑暗的洞裡頭!?因為訪客的關係,讓自己變的不像自己。
我們是否也在踏入社會這河城,自己也會變的不像自己了呢??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四分之一的世紀過去了,「本土化」變成了主流,甚至變成了政府不遺餘力推動的意識形態標準,然而當年的疑惑問題,卻沒人在認真在乎的問了。「本土」、「本土化」不再是一種態度、一種方法,變成了一套固定的意識形態。這種狀況下,「本土」、「本土化」取代了以前的國家意識形態機器,反而阻礙了我們對於現實的關照與理解。
外傭外勞,以及外籍新娘大陸新娘,是「本土」的一部分,卻不在「本土意識型態」接納範圍內。今天成為主流霸權的「本土意識型態」,別說是外傭外勞,就連台灣居住了幾十年的「外省人」,都不在他們的「本土」範圍裡。
如果「本土」帶有這麼強烈的排除條件,排除完了,剩下的那一小塊,怎麼會是真實的台灣呢??本來要拿來反抗「虛幻中國意識」的「本土」,今天卻搞出了一個「虛幻的台灣」,一個只存在於本土意識型態者想像中的,假的台灣。
六零年代以迄九零年代,見證了洶湧的「留美潮」。很多人去了美國,很多人見識經歷了幾十年美國最主要的衝突---種族衝突。用美國「民權運動」中檢討出來的標準看,台灣對待外傭外勞,已經是不折不扣的「集體歧視」了。隔離、壓迫、屈辱、剝削,哪一樣沒發生過?更關鍵也更可怕的是,整個社會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不具備歧視自覺的歧視,是最嚴重的歧視。
因為這些被歧視的人,不會長期居留在台灣,我們就誤以為自己很安全。儘管那麼多人留美,卻太少人學習到美國歷史的教訓:集體歧視造成最大的傷害,在於腐蝕了一個社會「人的態度」,讓這個社會習於隔離、壓迫、屈辱、剝削等不文明的手段,終致也無法在文明的對待彼此。
「社會老化」,用的是兩個指標:社會人口的平均年齡,以及老人佔人口中的比例。看的清清楚楚,這兩項指標,未來十年都上揚的。
「社會老化」是最裝不得迷糊的,卻還是被台灣迷糊以對。人口統計就那麼明白,十年後,在既有平均壽命水準下,多少人還會活著、增加了十歲跨入老年門檻,在好算也不過。
真正務實的面對「老化社會」,一定要從產業面開始思考。老人月來越多,伴隨著出生率不斷下降,人口年齡分布必然失衡。年輕人少,老年人多,如果按照目前的作法不變,結果就是適合就業工作的人,越來越難承擔退休養老的人。
面對這種狀況,不可能單方面想如何讓年輕人提高勞動效率,也要反過來提高就業年齡上限。老年人體力快速衰退、反應變慢,不過相對的心智思考能力還能長期維持一定水準。面對「老化社會」的挑戰,我們應該從產業面創造適合六十歲以上人口持續就業的工作機會。例如說,大量製造研就翻展部門吸納長期經驗的可能,多嘗試文化思考方面的產業,銀髮工作者,不適合把他們推到市場上去打工洗盤子,要設計新的勞動參與模式。
城市空間改造與社會組織改造,台灣都不曾用心,當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創意可言了。在跨代家庭崩解之後,一般想到的替代,只有租賃形式的安養院。把老人關進狹小空間的安養院,讓他們群聚相濡以沫,是我們唯一的辦法,終就會造成更大的問題。
那隱隱然威脅著更大的問題,是「世代對立」。沒有什麼好好安排處理的話,大批老年人,依附在少數年輕人身上,勢必會引發「老化歧視」。年輕人視老人為負擔,要嘛儘可能將老人推出生活之外,嚴重的就索性遺棄,就算能留在家裡的老人,恐怕也難逃遭殘虐對待的命運。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你認為民主應該是怎樣??
「民主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開放、寬容。尊重不同意見。重視討論、論辨、理性討論,而不是潑婦罵街。民主是要講道理的。民主從individuality出發,認定我自己是個完整、獨立的個人,有責任完整、獨立的做判斷。同時也要承認別人的個人性,誰都沒權利取消、壓抑別人的個人性……」
有人用最樸素的方式詮釋「民主」,認為「民主」就是哪邊人多,哪邊就來發號司令,另一邊卻也有人用最複雜最理想化的概念來理解「民主」,強調民主所隱含的修養、知識、人格條件。這邊是那邊為「假民主」,那邊看這邊,也覺得是「假民主」。
於是,民主不再是答案,成了挑戰。民主在台灣,不再是可以架構起一組秩序,讓不同利益不同價值下的行為,能夠和平共存,民主的本身成為破壞社會根本團結意識(solidarity)最恐怖的力量。
不懂得為別人設想的社會
台灣的教育環境,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最缺乏的就是關於「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的能力。也就是英文裡頭的empathy。我們也許有慈善慈悲的同情心sympathy,不過sympathy和empathy畢竟不是同樣的能力。
設身處地替別人想的能力,或者稱之為「同理心」,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標準答案。這個人的良藥,是另一個人的毒藥,因為這個人和那個人處於不同環境有不同需求。同理心要我們暫時放掉自我主觀,進入別人的思考與感受,評斷一件事是好是壞、是悲是喜,不由事情本身決定,而必須考量評斷者和這件事情之間的關係,他出發的角度,以及中間經歷的過程。
沒有標準答案的同理心,最難教。對那麼依賴標準答案的台灣社會來說,根本就徹底無法教。同情心可以交可以灌注,因為有標準可依循---誰可憐我們就同情誰、幫助誰。同理心不是這樣。同理心連到底可不可憐、怎樣才是比較可憐,都要我們自己依照不同情境去摸索。
沒有同理心的社會,結果養出了一群獨斷、自以為是的人。台灣人的自以為是。只有在現實的直接利益之前才會有所收斂。不幸的是,政治絕大多數時候不會帶來直接利益,於是那惡質的獨斷自以為是,就在正式意見與正式立場上大加肆虐了。
文字閱讀的重要
文字與圖像,最大的差別,就在想像力與抽象思考。讀小說的人,很少會喜歡小說改編的電影,因為接觸文字時,必然刺激發動想像力,每個人想像呈現的小說情境、人物絕不相同,但那想像中的情境、角色,對讀者而言,是最真實的,也是無可取代的。圖像就沒有這種自由度,大腦只是被動的接收圖像,沒有主動的想像。
從現實便成文字,本來就是一曾抽象作用。文字還能取得自己的生命,進行各種不同的連結,創造出許多現實裡不見得能有所對應,更不是圖像能表現的意義來。換句話說,文字比現實豐富且廣闊,文字當然也比圖象能承載能表達的,豐富寬闊得多。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
過去的聯考,讓教育扭曲了,大家都受不了那種痛苦,大家都感覺到那樣的教育是有問題的、是假的。教改的出發點,本來是為了要扶正教育,讓下一代能夠接受「真正的」教育。教改本來應該要做的,是改革教育的內容。
教會小孩自己思考,讓他們在有限的教育時間裡,能夠極大化吸收的知識。讓孩子們培養出健全的人格、解放他們的想像力與學習能力,也就是說讓他們長成主動、自由、完整的人,而不是被動複製別人給的現成答案的考試機器。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然而教改改了十幾年,我們的下一代卻還是在受假的教育。從小學到中學,他們仍然投注大部分時間,在極少量的知識內容上惡補、反覆記誦、反覆演算,只知道想盡辦法把課本教的一點點東西,背的滾瓜爛熟,以求考到好成績。
我們的學生還是沒有獨立主動求知的慾望與本事。我們的學生,仍然是考試束縛的客體,不是想像發動的主體。
虛偽的「快樂學習」
讓我們別在這點上搞混了,教育的自由與快樂,是教育帶來的結果,不是教育過程的性質。位什麼要受教育??因為要學習、繼承過去人類的文明成就,讓人從自然的存在,轉化成更高層次的人文的、文明的存在。
教育一方面要將幾千年的人類經驗,壓縮在短短幾年中讓孩子學習,另一方面開啟孩子們懂得參予漫長文明創造的門路。我實在看不出來,如此龐大的教育使命,怎麼可能不努力不付出,不經過一些痛苦忍耐,就有辦法完成呢??
受教過程的痛苦,是美好的文明代價。我講的痛苦,不是被體罰被辱罵的痛苦,而是孔子說的「困知勉學」那種痛苦。在龐大無知與困惑前面,我們勉強自己,突破自己的智力與知識的原有限制,解決一個問題、學到一種方法,在終點上看到光明。對於原本的限制,我們自由了,於是感到由衷的、深刻的快樂。
「勇於教育」的第一個原則,是讓我們別再做「娛樂」的囚徒,勇敢的告訴學生學習是需要付出的、需要忍耐的,愈是高深、原創的知識與智能,愈不可能在「娛樂」中學習。
教改之後,有家長抱怨現在的教材內容太「多」,學生都學不來。可是如果我們看看一般美國中等程度以上的中學生,畢業時已經讀完許多文學、歷史乃至科學上的名著,比較之下,我門給學生的,怎麼能算「多」呢??
會感覺「多」,因為我們習慣衡量的標準是要能把那些內容都背下來,禁得起考試的反覆探測。老實說,在好的教材,都不值得學生花那麼多時間學習的,把那些教材翻來覆去吸收進去,怎麼可能得到相應的代價呢??
學生在學校裡頭學的,與他的將來的人生經常是脫節的。學生行禮如儀的學了一堆或許太過僵化、或許落伍、或許根本就沒有興趣的東西。這些東西非但無助於他未來之用,而且說不定還構成障礙,逼他以後還得花時間努力擺脫。
十年教育改革過程中,設立了一大堆大專院校,然而根本問題都沒有解決。新設的科系、研究所,仍和社會上的需求搭不上線。學生仍然往往莫名奇妙進了某個科系,對自己的前程迷惘無知。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把雨傘給這天用
介紹:【95年4月好讀推薦】不以高潮起伏、賺人熱淚的情節取勝,而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日常生活細節與人物的心理狀態,輕快地講述著生活中的疑惑與壓抑。近年來在德國紅遍半邊天的格納齊諾以幽默嘲諷的筆調,以近現實的觀察與創意十足的角度,訴說一個男子如何思索、等候著生命中新的機會。時而尖銳自嘲,並略帶感傷的文字風格,是小說的最大特色。
=================================
男主角的女友剛離開他,而他原本消極的生活方式更趨低落。一開始他迴避著朋友在路上行走,各式的奇念雜踏而至,在作者的筆下,本書的多數是男主角的內心話,大量的意識流動構成書本的內容。同時男主角身為高級鞋子測試員的工作因為鞋子市場的高度競爭之下,微薄的薪水更變成一開始的四分之一。
在我看來,男主角的自怨自艾由書本一開始要到第六章才結束,從第七章開始讓我看見轉機,而本書總共有十一章。
讓我真正的不費太多專注力,應該是在地七張那場餐廳的對話,真正引出我接下來的興致。在前面六章的部份,我漸漸的越來越不耐煩男主角叨絮的挖掘那一些不愉快。或許這也就是故事想要呈現---卑微的小人物總帶著消極的生活態度---描繪其心理狀態。
這本書的側標有這麼幾句話---限生命像個長長的雨天,而身體只是依把雨傘給這天用的人。在前面六章的心中喃喃自語,那就像是這側標所寫的,一個長長雨天的人,我是如此認為。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年後的台灣相關文章:閱讀結束。問題年代//楊照[摘]十年後的台灣//本土,老年化社會[摘]十年後的台灣//社會[摘]十年後的台灣//教育
因為這一本書讓我注意到楊照這人,雖然我不知道其他人對他的評語如何,但是這一本書讓我看到許多想法,尤其是所謂的「建議」。
許多時候,針貶時弊的文章,不外乎是不斷的提出問題,但我更希望的是可以看到針對問題以外,還有更多建設性、實質的作法。問題在那裡永遠只是問題,揭開問題之外,是否能夠提出改善的方式,這樣才不至於讓人通篇覺得只是抱怨。
也不是說抱怨不可以,當我們看到問題的本身,也就是認為這樣的作法是如何的不恰當,或者是觀念上有不妥之處,至於什麼才是較好的方式,較正確的解決方法,應該是要提供出來讓其他也看到問題的人一起來思考,甚至是若還有缺點,加以改善,不一定別人有不同的想法。
在開始接觸社會學之前,其實是很少能夠去關心這一些議題。不過許多問題並不是個人問題,而是更大的社會性的問題。我認為應該要多去思考這一些,有助一解決某一些焦慮,那焦慮的來源是來自於社會卻有可能被認為是個人問題的那些。
不過當初在淡江的圖書館怎樣我都找不到這一本十年後的台灣,於是先看了《問題年代》,那一本書的序讓我相當的震撼,也提點了我一些自己的觀點。我認為這兩本書淺顯易懂,也提出許多看法,在《十年後的台灣》,更提出許多建議。
我並不是許多觀點都認同,我依然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不過不可諱言的,書中滿多篇幅是點名了台灣現有的現象,讓人感到心有戚戚焉。
是先在誠品看到新書架上有這麼一本書,當時翻閱的時候就很感興趣,回去就在圖書館找著這一本書,不過資料庫裡頭雖然有,但我在架上卻是怎麼也找不著。當時看到另外一本《問題年代》,翻看一下內容,便覺不錯也就借來看。
在《問題年代》中,楊照的文章多數是切合在寫作時的時事基礎上,雖然是相當精采,不過失了對於文章背後脈絡的理解,自己懂得不夠多,還是有那麼一點遺憾。不過卻深深的喜歡他在《問題年代》序一文當中所提出觀察,這是個問題的年代,人們不斷的拋出更多的問題,生產更多評論,對於解決之道卻抱著濃濃的悲觀。
在《十年後的台灣》中他擴大思維,提出問題,並詳述他所認為的解決之道,並非空泛的不斷質問,生產許多問題,卻告訴你沒辦法解決了。在友人的閱讀經驗中提到了《別急著吃棉花糖》一書,指出我們都忘了延遲享樂,多想一想未來。是的,現在許多人,包含我有時也忘了向後(未來)思考,楊照在此書序中點出:
「我們失去了替未來作準備的習慣,「未來思考」在這個社會中快速消逝。」
現在是個快速變動的社會,也許就會有人提到計劃趕不上變化,於是就隨機應變乾脆也不要為未來打算,反正也沒用,我認為這是一種矯枉過正的思考。台灣最近政治鬧的沸沸騰騰,令人不禁想大罵政治人物只為眼前短暫的利益,不會懂得位這土地上認真生活的人民多去設想未來。
「我們可以不相信未來能計畫,過程能控制,卻不應該放棄幫助未來做任何準備。」
「的確,在自由且變動快速的環境裡,誰也別假裝自己那麼聰明,那麼了不起,可以掌控一切,用近乎實驗室的態度,照計劃打遭出未來的社會。可是放棄高高在上的「計畫者」的態度,卻不意味著我們就不再想像未來,思考未來。」
不是矇上眼睛就可以假裝未來不會到來,只會加速未來以更不可思議的速度來到眼前,只要一直睜眼說瞎話不肯面對,這一的事情就會發生。更不要自我催眠現在的一切都很好,那也就等同於矇上眼睛。
介紹:
結合多年的學院史學訓練與新聞工作經驗,同時也周旋於歷史與新聞的角力,楊照嘗試以未來史家的角度,觀察與審視現實的台灣。他提出了「十年遠見」的思維,目的是希望讓更多「十年後台灣」的討論與想像成為可能。本書的內容分別針對兩岸關係、民主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產業與國家體制,進行不同面相的思考,作者特別強調,台灣最大的危機不在於中共武力犯台,而在於快速從全球化世界體系中被邊緣化。
為了擋住將台灣即將鎖國化的趨勢,吾人應努力將台灣拉在世界網絡之內,而不應往邊緣、孤立情境的流離,也應適當保存台灣目前所擁有的多元異質性,拒絕一元同質的壓迫性力量。全書企圖用未來歷史來檢驗當下新聞事件,對現實提出知識份子的憂心,提醒人們不該懵懵懂懂,而應懂得為未來做準備。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天在網路看到一則留言,如果你的生命只剩最後六個月,你希望做些什麼?有人說要陪家人,有人期待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我心想,我還沒好好看看這個世界呢,我想出國旅行。旋即思及,陪家人、談戀愛,乃至於出國,哪須等到人生的最後半年?當下我便把手頭的工作做了個了結,著手安排六個月的單人自助旅行,我要實踐腦海裡那個「一個旅人揹著背包五湖四海走去」的圖像……

相關連結:
。王盛弘個人新聞台。
無酒館推薦
與蝙蝠同一國
柯裕棻《恍惚的慢板》 ,她寫了這麼一段話:
「我非常喜歡走路,非常。在都市裡,能夠慢慢兒走路是福氣。不為什麼,只是走著,看著,走著,站著。心無雜念走過一條喧囂的大街,專心繞過左支右絀的騎樓,遇見紅綠燈的時候忍不思索符號學的日常意涵,我不知道如果沒有顏色的意義我們還會不會行走,或是穿越馬路。」
這也是當我看到王盛弘的《慢慢走》時,書名特別的打動我。進而看到南方朔推薦,拿起來翻閱之後,發現閱讀相當的舒服。那時正甫閱讀結束舒國治《理想的下午》 ,對於這樣閒適恬淡風格的文字我是想要再多接觸一些。
《慢慢走》本書可以切割為兩大部分,一個是以歐洲漫遊為主,一個以自身的記憶為主軸,兩者同樣都書寫了符號。歐洲漫遊的部份,一開始的閱讀就如同在看旅行文學,從他的所見、所聞、所感做出發,之後漸漸帶出每一篇想要表達的「符號」,這一些符號意味著文化,不過卻是書寫更為深層,跟自身生命有關的種種。
例如在金色的雙拱門符號,也就是麥當勞那大寫的M,身在異鄉的他,卻走進麥當勞裡頭感到一絲絲的鄉愁。那是在外地吃著不是那麼習慣食物的旅人們,藉著家鄉也有的食物,藉此暫時療慰思念之情。不過他書寫地有趣:
「那金色的雙拱門,「事實」俱在地,已經不是只一代人的共同記憶,甚至鄉愁。我不反對麥當勞,「但是」鄉愁都長的這樣同一個模樣,畢竟有點兒單調。」
我同意著許正平在推薦序裡頭所言:一個在摩登不過的,五年級最後一班的年輕人,怎麼寫起散文像是還停留在唐諾說過的「前周作人的古老時光」。王盛弘的遣詞用句帶著我不熟悉的古樸用法,不常見,甚至有一些是頭一次見到,閱讀時古味濃重,內容卻是書寫著他漫游在歐陸等所謂的先進國家。
不突兀而別有有一番韻味。第二部分他回過頭書寫自己的家鄉,自己的親人,以及自己生命的相關,在不在其煩,反覆琢磨的過程,娓娓道來那一些跟記憶相關的是,同樣也是一個「慢」字。潛藏在文字裡頭的情感,慢慢的浮現出來。
旅途,除了意味著實際離開此地到異地漫遊,人生也是一趟旅途。在《慢慢走》一書中,我的確都見到了。我極喜愛舒國治對於旅途所下的定義,作為結語:
「旅途二字,意味著奔走不歇。他給人生不自禁的下了淒然的一面旁側定義。不言旅途,人生似乎太過篤定,篤定的像是無有,又像是太過冗長。倘言旅途,則原本無端的人生,突然間增出幾條絲絃,從此談話出不盡的各式幻像,讓人或駐足凝神,或掉頭它顧。
跟人相處的過程當中,開敞自己以及打開別人,是一直存在的課題。試圖要做的功課,解開的題目。這樣的結果,可是過程卻是無窮的方法以及方式,也許或多或少有個方向或者準則,但是沒有萬能解答,全能答案。
走這一遭見到的就是開闔的人心,以及不斷重複的一些人生面貌,人的樣態,縮然百樣人生沒有看過,但是見識到了一些。」
閱讀結束。慢慢走
內容介紹:
以文字與攝影作品,細細地記錄下2001年一趟為期三個多月的歐洲之旅,乍看之下有如一部旅行記事,然而字裡行間或插入時事或成長回憶,及對世界潮流之感懷,顯然作者不僅想寫一部遊記,更意圖透過遊記開展出散文書寫的新模式。曾多次獲得國內文學獎的散文好手王盛弘,嘗試以旅遊為題材,創造散文書寫的各種可能性。
南方朔:以漫遊者的態度,透過共通的符號,去看文明的基底,並將所見所思娓娓的加以編織。他作了許多根本的功課,使得漫遊有了智性的縱深;但又能將一切歸照自身,因此又有感性發抒的空間……我不吝惜對這本書的推崇!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完王浩威的書這一本書,我想起鯨向海,或者是其他網路上具醫學背景或職業就是醫師的作者們,在人文或者文學上的素養讓我欣賞。對我來說,我到是認為能夠這樣跨界,並且別具一番風格是相當吸引我的。
我想起藝人伊能靜,其實我對他藝人身分並沒有太多的印象,停留在她以前的我是貓,或怪盜亞森羅頻的印象,聽說她現在也主持節目,不過我也沒有看過。但是我對她的文字相當的印象深刻,當我初次閱讀的時候,我極難想像那是一個歌手寫出來的。我不是看不起她,只是在我刻板印象中的藝人,我以為他們多數時間並不太看書,因為藝人的身分是極其忙碌。
但是她顛覆了我的看法,不得不欣賞她。
回到王浩威的。全書分為三輯,分別是:與喧鬧的島嶼合好,與寂寞的城市合好,與困惑的心和好。作者身為精神科醫生,在書中除了以醫學的角度,更多了人文社會的角度看待這個城市,看待著個島嶼,看待這個社會,甚至是看待個人。給我思索了更多非物質的,但是卻又極為實際的人與人,人與自己的種種精神上,性靈上的問題。
譬如說,孤獨,寂寞,社會價值,社會價值下的現代人。以及作者本身在書中也多篇提到關於自己種種情緒,思維的爬梳。
在自序中這樣提到:
不知在什麼時候,孤獨也好,疏離感也好,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的共同困境,年輕的一代需要有更多的人群聚會機會,從pub,跨年晚會到快閃族之類的,來彌補內心的空洞感,成年的女性一旦沒有家庭的強烈需求(雖然這樣的傳統角色是女性主義者所抗拒的)卻又陷入她們不曾預期的孤獨感;同樣的,辛苦打拚一輩子,以為可以安心回家休息的爸爸們,忽然發現子女和太太已經成為牢不可破的聯盟,而他這位辛苦賺錢的機器,早已成為了一位要自己面對孤獨的局外人。
"和自己和好"可能是現代人必然的功課之一。
摘:
在台灣,個人主義會不會越來越提前出現!?台灣一般青少年的叛逆期約是從大專、大學以及談戀愛的時期最為顯著,而且男女的叛逆形式是不同的,女的通常是跑到另一個地方、另一個家;而男性則是大大方方的與家裡斷絕音訊。這是台灣常見的現象。如果社會結構是我們預期的樣子,我們永遠會面臨一個必須尋求自我的成長過程,因為離開了父母以及權威,人不得不獨立存在了。
這時,唯有知道如何獨處,生活才能依然有意義。於是,尋求自我、追求理想,與自我放逐,似乎又成了一體的兩面。
然而,在生活中,不管對自己或其他人,用真誠思考時,真的是很殘酷的。一般人是不可能完全了解他自己的,真正要完全認清了解自己,恐怕是需要別人協助才能勉強接近。一般人都不太敢面對自己醜陋的一面,然而如果沒有面對這種醜陋,就很難看到自己的真誠或真實的狀態。這時候問題就出現了:我們會不會常常因為追求所謂的「真實」,急著要逼自己看到醜陋,而沉溺在自虐的情緒中?真誠的境界是不容易的,但是回過頭思考,怎樣的真誠才是自己想要的?
現代人都很重視人際關係以及溝通方式,其實這正顯示出我們很在意別人的看法以及眼光,甚至是所有的決定都在迎合別人的思考模式。然而我們能真正做決定的空間究竟有多大??這是一個人際關係的社會,也是一個我們在乎別人眼光的時代,也因為這份在乎,常讓我們怕得罪人,因配合對方的期待而失去自我,或是太叛逆而忽略了自己追求的目標。因此,對於真誠的定義,我覺得要再加上「自在」兩字的用意便在於此。因為。太用力的真誠本身就有問題,並非真正的自在。
當然,要做一個「自在」的選擇,是有很多社會條件的。並非單純的說做即可做。也許我們已在各方面盡了力,但生命中仍有許多無奈的地方。每個人的社會條件不同,在找尋自在的真誠時,只能視自己的條件努力去做。
但話說回來,因為人身在不同的位階,就有不同的領悟,這也可能造就每個人可以不流俗的因素,也是「自在的真誠」的呈現。
希臘神話的「奧狄賽之旅」,奧狄賽是一位典型的希臘英雄,不斷的追求自我,挑戰不同的任務,如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理想。不同的是,我們常會理想無法實現的情況下產生抱怨,對主事者找出千百個錯誤,然後再以它為理由而離開,並對自己重新訂定另一個遠大崇高的理想和目標。在這個過程之中,人生目標離現實越來越遠,除非最後產生浪子回頭的故事。
「離開」像是一種必然,向奧狄賽之旅,讓我們生命當中至少維持一種必然的理想性格。但是,「回家」似乎也是必然的,因為回家是終於自己,不再自以為是唯一的,認為少了自己,宇宙就沒辦法運行的那種自大終於可以慢慢消失。
「要怎樣知道自己的離職是理智的呢??」
這個是會原本就是充滿了許多不公平的結構,太多的老板以不合理的制度要求著員工,如果只是一昧警告「我們的離職經常是不理智的」,恐怕只是將這社會美好的日子到臨的時代更延後罷了。相反的,不論是有效的抗爭或必要的離職,原本就是創造更美好世界應有的努力。只是,在理智何情緒之間,怎樣去判斷是自己開除了老闆,還是自己格格不入的個性被整個社會開除了呢??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幾日上線,有幾次特別注意到線上人數頗多,不知道是否是我的錯覺。因為我以為「獨語」很符合自己部落格的感覺,不太多人回應,自己說的開心。
那天同朋友提到:不知道都是誰來看網誌??他反問我,你為什麼想要知道??我心想,就算我再怎樣無動於衷,也沒有辦法裝瞎完全沒看到參觀人數,就算除以三分之一,數字還頗可觀,當然是會納悶。
也許我可以去找個流量分析之類的工具,不過就不是很清楚有沒有免費的可以拿來做blog的分析。
題外話說完,這一本吳淡如的【新快樂主義】是2000年的作品,全書在作者一貫將讀者設定為女性的筆調下,有兩大部份談及女人在面對愛情、婚姻、以及自己的人生……等看法。不過那是本書中的第三、第四部分。
全書共分五大部分:腦袋清楚,活的快樂;拿捏分寸,人人信任;先愛自己。他更愛你;放過小事,計較大事;尋找定位,解放胸襟。此書吸引我的是其他三個部份,腦袋清楚,活的快樂是與職場生活相關;拿捏分寸,人人信任則是日常的人際相處;最後的尋找定位,解放胸襟則是與時事較具關聯性。
對於女性如何看待愛情與婚姻,吳淡如自有一套頗令我贊同的看法,而且在書中其他三部份也指出許多生活上會碰到的實際案例。不過她使用故事、笑話等方式讓你容易心領神會她想要提點的觀念,不會有如在看職場、人際教條那樣的枯燥乏味。
據我認為,這就是吳淡如、吳若權甚至是王文華等作家功力高深的地方,他們番長擅用故事、笑話,引起你的興趣以及注意,進而明白他們想要說的。簡單的就是人生大道理,被包裝的極巧妙,你也開開心心的收下了。我看吳淡如一次上康熙來了,她提到她認為一個好的作家的功力表現在是否擁有好的譬喻(大意上是如此)。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要你認為可能。
很久沒有看吳淡如的書,我再整理書櫃的時候無意見看到一本從朋友那借來可卻從來沒有看完的書---成長是唯一的希望。1997年的作品,但是當我一篇一篇讀下去,許多篇章引起我的共鳴,甚至有起了雞皮疙瘩的感覺。在代序:只要你認為可能(沒寫是誰代序的)裡頭提到:
因為我從沒想過,我不可能。
我不認為我做了什麼不可能的豐功偉業,我的可能很「個人」,不像華盛頓、林肯、甘地、孫中山和翁山蘇姬,他們是人類的英雄,知其不可而為之(不,他們根本不知其不可才為之),背負著同時帶幾千萬、幾萬萬人交相詠頌的「不可能」。
做自己的英雄,所需的勇氣比這些人來說,是芝麻綠豆比大象。
但做一個芝麻綠豆的人也不容易,如果你處處扼殺自己的可能,你一定會處處過的很辛苦,而一無所獲。
唸大學的時候,本地很流行一句批評所謂「知識分子」的話,叫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
我認為這句話對大部分的來說還是恭維,其實,大多數人是「妄想的巨人,行動的癱瘓者」。想了一大堆,卻只是胡思亂想,行動時則拚命告訴自己「不可能」。
我們的腦袋常分裂出看不見的敵人,來阻擋我們自己。我們才是自己最可怕的敵人,不是別人。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英倫獨語
摘:
對於我們天性中愛好遊戲的一面來說,存再是一種快樂:存在本身類似於一陣火花飛迸,一連串不能退出的冒險。只要我們不過於挑剔,不要求毫無必要的完美,那還有什麼會比這樣一個喧鬧的場合更令人狂喜呢??生活的藝術就是要跟上天國樂隊的節拍,他為我們的人生擊打鼓點,給我們提示出場和入場的時間。我們為什麼要放過或加快一些東西,為愚行生氣,或為厄運絕望??在這個世界上,應該只有柔情的眼淚和急切而羞怯的愛。這是個盛夏的狂歡,在喜劇的光和影中,在劇場的玫瑰和罪惡中,沒有等待。
然而,自然和孤寂繼續溫柔的包裹著我,似乎比這一切盡在咫尺的事物離我更進,消弭了眼前的緊張氣氛,也許正是這份痛苦和恐懼的夢饜,史的我的思想在闖入沉思和夢想的迷宮時,走的比原先感於嘗試的更深入。這個迷宮並不複雜,設有清晰的線索指點迷津,儘管我們走在期間往往心緒緊亂。
因為最駭人聽聞的事件,所以在我們的生命歷史中取得一席永不磨滅的位置,除了是一個過往磨人噩夢中的荒唐片段外,又能是什麼??我們一向對夜夢不屑一顧,然而,我們給予他們應得的關注和尊重(因為,夢境中的所有煩惱都真切可感,所有的顏色都是明晰可鑑),難道夢境就一定比我們清醒時的思想,或我們白天費時更多創造出來的虛擬物---稱為歷史或哲學---更事出無因,或更微不足道??
人的心智充其量不過像歌曲,旋律裡夾著歌詞飄然而逝,然即便是代表事物名稱的歌詞,相對於深不可測的客觀對象而言,也都只是一些貧瘠而無根據的符號。與我的創作動機相比,這些獨語便是如此。若非期間似乎還洋溢著某種精神上的歡愉,從而消弭了他們的不著邊際,我將第一個厭憎這些廢話。
精神拒絕困在邪惡當中,他凌越於賦予它生命的存在之上。這個養育它變動的世界,對他而言並非適切的主題。精神痛恨自己的生身父母。它從那熊熊燃燒的聚焦點向無限擴散,不在乎那個聚焦點是否燒成灰燼。它躍上塵世時間的巔峰,在那兒將自己微渺的生命傾注入永恆而超塵的天宇。半本著遊戲心態,半本著犧牲精神,他自得其樂嘲諷著那些對它依無所知的永恆事物。
然而,精神若沒有物質的翅膀,就無法從物質中飛出;即便是最抽象的藝術,也是由具體意象構成的;即便是最神秘的苦修,也遵從著某種內心的情感。即使在這些我冷靜書於筆端的獨語中,意向和情感不易識別,然而當初他們上縈燒默念於心的同時,卻是意象分明和情感充沛的。
閱讀結束。英倫獨語

生為西班牙人,在美國成長、在世界悠遊,廿世紀的大思想家桑塔耶納是永遠的異鄉人,也是真正自由的靈魂。一次大戰前後,桑塔耶納寫下五十五篇旅英期間的所思所感,是為一九二二年問世的《英倫獨語》。桑塔耶納心儀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嚮往希臘古典傳統,對霧靄朦朧下的英倫氛圍和神韻尤有領會。他以清明的思想與夢幻的詩意,談論英國的氣候、建築、文學、宗教、哲學和生活習俗,兼及對照古往今來的聖賢文明。他不只欣賞英式精神的強健,也點出英國思想的局限;不只讚嘆大英帝國的強盛,也指出她內在的弊病。隨著這位哲學家詩人的心靈與視野緩緩而行,此書不僅重現廿世紀初的時代背景,更引領讀者走進一個理想的英倫國度。
作者簡介
桑塔耶納(George Santayana, 1863-1952)
廿世紀著名的哲學家與小說家。生於西班牙馬德里,九歲時遷居美國。在哈佛求學時受教於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之後於哈佛、牛津擔任哲學教授。五十歲那年辭去教職,漫遊歐洲後定居羅馬,最後因胃癌逝世,享年八十九歲。桑塔耶納善用優美的散文表達思想,代表作品包括:《美感》、《理性生活》、《三個哲學詩人》、《懷疑主義和動物信仰》與自傳《人與地》。錢鍾書曾介紹桑塔耶納的文風:「一種懶洋洋的春困籠罩著他的文筆,好像不值得使勁的。他用字最講究,比喻最豐富……帶些女性,陰沉,細膩,充滿了夜色和幢幢的黑影。」余光中也曾譯介桑塔耶納的詩作,指出「他的十四行詩特別顯得冷靜而超逸,有一種深婉而又淒清的哲理」。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準備好大哭一場
摘:
她不會被不必要的東西吸引,也不會分神到處亂逛。儘管很喜歡上百貨公司,但不會做這種事。會做這種事的人只有兩種---愚蠢而孤獨的年輕女孩,以及閒暇玵孤獨的主婦們---。自己曾經是後者,再往前追溯的話,也曾經是前者。
我像單身女郎般自由,也像已婚婦女般孤獨。
失落感,遠遠超乎預料之外,無論是表面上的,還是日常生活裡的,都需要非常努力。
記憶-----。
和路易那段戀情帶來的是,決堤奔流般的記憶。自己還不屬於任何人時候的記憶,只要一份戀情就能決定人生時候的記憶,本質性的記憶。
不過,戀情還是結束了。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又靠近畢業典禮,去年的代表歌曲我已經選過了,是林志炫---鳳凰花開的路口,那麼今年的畢業典禮即將在星期六豋場,又應該適合什麼歌曲呢??我沒什麼想法,但是各奔前程,迢迢趕赴的心情卻是比去年還要清楚並且澄澈。
我是不是會回來我自己也不甚清楚,套一句舒國治在所寫到的:
「最簡短的問題,看來最難達到簡短的答案。」
跟一些人對話後,有兩首詩可以代表我的感觸: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琴棋書畫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如今七事盡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