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10336982

當我讀著<生活在他方>時,發覺作品的迷人之處在於作者將「詩人與母親」這樣的概念放在戰爭歷史這樣背景下,寫出這本詩歌批評的作品。當中描繪詩人的成長以及創作,包含細微至詩人的心理狀態都巨細靡遺,我認為那是相當了不起的。正如書後譯序寫道,那是「客觀意識流」的寫法。

我讀完這本書,以及它相當疑惑為什麼我們喜歡讀,兩件事讓我有了這麼樣的感觸。

他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有人喜歡讀書,對他而言,書本是最佳催眠、入睡良伴。當他父親沒在強迫和他一同做功課,讓他一個人自己唸時,沒多久他已經入睡,睡到不知道去了哪。

為麼自己要不斷的讀這些,不斷的讀下去!?只因這些書籍散發某種費洛蒙,愗名的吸引我,引誘我。像海妖唱歌引誘水手走向死亡的魔幻嗓音,書籍欲讓我展開一場奇異冒險,或展示某個綺麗世界,於是它對我歌唱、它散發氣味。

不過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斷伸出觸角去接觸那些以往不接觸的文學作品,確實是因為相信自己從中發現這些作品宛若珍珠散發著璀璨動人的光芒,而且打動我。我認為我是真能夠理解這些作品的意涵---這麼一件事讓我有動力不斷「越界」去看不同的書籍(世界)。

拾回對書籍的熱愛,會有種懷疑,那便是會不會這(上述提到的理解)其實是一種無來由虛枉的自滿所造成,類似自我催眠---我能懂這本書---般將自己送到一個又一個和現實不同的一個/多個精神世界當中,並且著迷。

不過從中得到愉悅(當然也會碰到看完沒感覺的書),儘管無法我所發現書中那些美妙的觸動、概念完完全全精確的傳達給自己意欲分享的人,因為他們不一定也會從中讀出相同,或與我所認同的意義。

而我是真的耽溺於這麼一件重複跨書本(跨界)的快樂的事情當中。如果不喜歡,為什麼能夠一直做下去呢??

譯序這麼寫到:

「青春時代,誰沒有對榮譽的渴望??誰沒有對家庭的反抗??誰沒有對未知世界的嚮往??舉目四望,我們周圍的生活平庸狹窄,一成不變,每天的日子都被食衣住行所填滿,毫無色彩,毫無光亮。正是為了逃脫這一惱人的生存現實,人們才賦予自己激情和想像。對青年人來說,沒有夢想的生活是可怕的,那是老年人日暮黃昏的平靜和死寂,青年人拒絕承認生活的本質就是平庸實在,總是嚮往著動盪的生活,火熱的鬥爭。

從美學的角度看,真正生活應當永遠在別處。」


就正因為閱讀,讓我生活在他方,僅僅如此而已。


摘:

「生活在他方」是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韓波的一句名言,對於一個充滿憧憬的年輕人來說,周圍是沒有生活的,真正的生活總是在別處。這正是青春的特色。

青春時代,誰沒有對榮譽的渴望??誰沒有對家庭的反抗??誰沒有對未知世界的嚮往??舉目四望,我們周圍的生活平庸狹窄,一成不變,每天的日子都被食衣住行所填滿,毫無色彩,毫無光亮。正是為了逃脫這一惱人的生存現實,人們才賦予自己激情和想像。對青年人來說,沒有夢想的生活是可怕的,那是老年人日暮黃昏的平靜和死寂,青年人拒絕承認生活的本質就是平庸實在,總是嚮往著動盪的生活,火熱的鬥爭。

從美學的角度看,真正生活應當永遠在別處。當生活在彼處時,那是夢,是藝術,是詩,當彼處一旦變成此處,崇高感隨即變成生活的另一面:殘酷。



歷史上的今天:
一些些什麼。

七出之妒

=======================

『生活在他方』是十九世紀法國詩人韓波的名言,昆德拉以此為名,構築出一部青春史詩。對年輕的心靈來說,當週遭的生活是如此地庸碌平淡,真實的生活似乎總是在他方;而詩歌、愛情與革命,便成了最浪漫的反抗。透過主人翁雅羅米爾的視界,奔放的情感現身為一首首動人的抒情詩,而在現實與夢境的交錯之中,讀者似乎也隨雅羅米爾活了一次,走向夢想的遠方……

米蘭.昆德拉
  一九二九年生於捷克的布爾諾。一九七五年流亡移居法國。作品有長篇小說:《玩笑》、《賦別曲》(榮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生活在他方》(榮獲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麥迪西大獎』)、《笑忘書》、《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緩慢》、《身分》、《無知》;短篇小說集:《可笑的愛》;評論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簾幕》;此外還有一部舞台劇本《雅克和他的主人》(靈感來自狄德羅小說《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