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書,輯] (2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那男孩攔下飛機

初次編輯:2007-04-01 21:14:07

陳玠安的第一本散文集,觀看同樣為七年級的作者(只是意味年紀相仿),他筆下的世界,令人真有人生如夢的感觸。過於敏感的男人,受到許多的刺激,無論內裡的,外在的,總是午夜夢迴,無法何其他同齡男孩被馴化,身心都焦躁不安,成為書中的內容。

青春期的種種,有些人是以各種叛逆不安的行為來宣告他對這個世界的不滿,有些人則化作不一樣的病徵,也許是防衛機制失效,也許是不需要,只是不想要單單的接受來自教科書上的內容,想要能更自由。

「他的腦中且常有一班開往昨日的慢車。只一個關鍵性的氣味或風景、顏色或聲音,他就能立即墬落在往昔的建構中。也許在他體內,時間總同時發生,未來被摒除在外,那已逝之事足夠令他傷感。然而,我們又不能只以感性一面看待他,他的矛盾與積極總會適時出現,令這世界多了一份意外的運轉。正在發生的,迎面而來的,就像他生命中一架破空而去的形而上的飛機。

那麼,男孩到底成功攔下飛機了嗎?

世界所製造出無以名狀的龐大,與一言難盡的存在命題,還像黑暗中許多透過鱗片折射的暗示,秘密且間接的攀附在他的翼下。總是忍不住倒退飛翔的男孩陳玠安,必然值得更多的祝福:願他能夠前往一處與自己和平共處之境,那裡始終青春橫陳,他只是更為相信自己。」---孫梓評<�序>


許正平在<�海風野火花>的序中寫到: 「藉著第一本,我們向自己解釋,也像終於連結並意義出一個嶄新星座似的擴大虛無夜空擴音:我是怎樣長大的……我為什麼寫作……那個可能終要貫連我一生的主題又是什麼……」

那麼,第一本散文及要揭示的是作者的身世,以及一生為之糾纏難解的觀注,例如家庭關係、愛情習題,又或者如陳玠安一般,對外在世界化作夢境、呢喃、囈語,皆是書寫發生的題材。在第一篇「爆的獨白」,最後寫到:「現在已是下課,我的思慮的終站呢?在鼎沸人聲中,我似乎看見一些骨架在爆炸。窗外,天空似乎又飄起了細雨。遠方微弱的空心吉他聲又一次稍稍進入我的耳朵,我的心裡。是的,爆炸正在某處醞釀著,在一個溫暖新鮮的地方,我知道。」

寫的是高中上課時後所感,有音樂、有文學、有詩,還有更多的自己與現實相抗衡的總總不滿。陳玉蕙散文選裡寫的:無論題材再怎樣以電影分鏡的概念,無論再怎樣以各種人稱變化,怎樣寫,都是在寫自己。 「每個人身上拖著一個世界,由他所見過,愛過的一切所組成的世界,那使它看起來像是在另一個不同的世界裡旅行、生活,他卻仍然不斷的回到他身上所拖帶著的那個世界去。---夏多布里昂<�義大利之旅>」

他所讀的文學作品,他所聆聽的音樂,他喜愛的足球,在他的文章中,穿插出現,或者變成文章名字;那像是一道料理,基調/礎便是他所聆聽、觀看、注視的,化作他的內裡。透過(對我這樣不認識他的人)不連續、沒特殊意義的各篇文章,組合成夢,抑或依種與世界對抗的方式。根拒絕長大的意義不同,他拒絕被收編在體制之中,掙扎,使自己以及想保護他的人收傷。

未曾知道他是否痊癒,去到他的新聞台<�橫陳>一段時間,總想:那男孩,攔下飛機了嗎??

我心中也有個男孩,在對抗世界,我知道。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0010328513

初次編輯:2006-12-26 00:28:19

ps其實這本書看完、感想也寫完很久,只是一直都忘記補上,在整理筆記本的時候發現,所以又做了一些修改,就不要太計較了。

書是鏡子,人只能在書裡看到自己的內心。

看完此書,才覺得期待和實際有些落差。並非說此書不好看,而是結局讓我覺得有些灑狗血嗎??我是指一切的謎題解開的時候。也許是受了花系列的荼毒,當謎底一旦揭曉,發現是這種人倫悲劇時,整本書前半部給我的好感被打斷,而且形成一種對比,男主角達尼跟父親的相處與胡立安的悲劇性的人生。

我的想法是這樣,一本書,如果開頭爛,結局也很難變好,而且也很難吸引讀者繼續閱讀下去。但,開頭好,結局卻給人一種敷衍了事的觀感,那麼也會影響你對整本書的評價,所以開頭跟結尾都很重要,那麼在閱讀<�追風箏的孩子>時,則兩者兼具。

最近看到兩本書評價相當不錯,分別是<�姊姊的守護者>以及<�失竊的孩子> ,便相當想要看,不過我只先買了<�失竊的孩子>,另外一本在等等時機吧。

會買下<�風之影>是因為買書的時候所贈送的試讀本,看完之後便加強我想買這本書的欲望,因為想要買的書太多,所以在取捨之下必然會有一番掙扎。我認為試讀本裡頭便是此書最迷人,也是愛書人的夢想所在---遺忘書之墓。

從博客來網站的試閱那找來這段描寫的文字:

「屋內籠罩在昏暗的藍色光影下,隱約可見一排大理石階梯,長廊上掛滿了以天使和傳奇人物為主題的油畫。我們 跟著那個管理員走過富麗堂皇的長廊,來到一個圓形大廳,一束晨光從圓頂的玻璃天窗穿透進來,昏暗中仍然可見大教堂式的氣派。迷宮般的長廊以及堆滿書籍的書 架,從地面一直延伸到尖頂,彷彿一座隧道、樓梯、平台和橋樑交纏迴繞的蜂巢,建構成一座幾何構造、讓人無法想像的龐大圖書館。我看著父親,驚訝地張大了嘴 巴。他對我笑了一笑,還故意擠眉弄眼逗我。

「達尼,歡迎光臨『遺忘書之墓』!」

『這是個神祕之地,達 尼,就像一座神殿一樣。你看到的每一本書,都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不但是作者的靈魂,也是曾經讀過這本書,與它一起生活、一起夢想的人留下來的靈魂。每 一本書,每一次換手接受新的目光凝視書中的每一頁,它的靈魂就成長了一次,也茁壯了一次。我父親第一次帶我來這裡,已經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這是個歷史悠久 的地方,說不定和這個城市一樣古老呢!沒有人知道它確切的存在時間,大家也不曉得創立者是誰。我就把我父親告訴我的都跟你說吧!當一座圖書館消失的時候, 當一間書局倒閉的時候,當一本書迷失在記憶中的時候……知道這個地方的人,我們都確定絕對能在這裡找得到。那些沒有人記得的書、迷航在時間之河裡的書,永 遠都在這裡等待新的有緣人,賦予它新的靈魂。我們在書店裡賣書、買書,事實上,書並沒有主人。你在這裡看到的每一本書,都曾經是某個人最要好的朋友。現 在,它們擁有的就只有我們了,達尼。你覺得自己有辦法保守這個祕密嗎?』

書的前半部類似偵探解謎的過程,會吸引你想更深的挖掘,可事實總令人失望,卻也改變了達尼的一生,當然,還有碧雅的。

對我而言,這本書太過家族式恩怨牽涉,你會佩服一名孩子想要找出這迷團,想要發現書中書<�風之影>的作者胡立安比下的惡魔,會什麼會在真實生活中出現,就好像書中的人物就這麼跑出書本在現實存活一樣。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不過最後劇情直轉而下,大壞蛋傅梅洛的詭計打亂了一切,讓「努麗亞蒙佛特的憶往手札」將故事一切都講清楚說明白,實在是有點錯愕。感覺就是證人忽然出現,將一切的事實都向檢察官全盤托出,案子就不用查了。

如果單純享受那一層層深入追查的過程,也是磚塊般的翻譯書,我還看過丹布朗<�達文西密碼><�天使與魔鬼>

相較之下,我最喜歡的是<�天使與魔鬼>,宗教跟科學的辨證,在闔上書本之後,無論你同不同意書中的論點,都會讓你想要找其他的書來讀。不過<�風之影>的文學性較濃,他有著書中書的內容鋪陳,而且書的作者胡立安的經歷,與達尼所經驗的相比較,甚至會讓人發現一些共通相似之處,這是不容易之處。至於解謎的過程,緊湊的讓人想要一口氣讀完,還是<�達文西密碼>為最,尤其是解密的過程,讓我想到電影<�國家寶藏>,至於電影版的達文西密碼,解碼部份實在跟書不能相提並論。

這僅僅是我個人的一些意見。因為達文西密碼我才開始接觸這麼「厚」的外文翻譯小說,所以心裡頭不免會想要比較一番,即使一本是美國作者,另外一本是西班牙作品。不過,關於村上春樹的大長篇<�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不被我算在這裡頭XD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糖

初次編輯:2007-03-02 15:16:38

延伸閱讀:山本文緒│無糖的愛情《序》

好像有人這麼說:花需要水,女人需要愛情。而山本文緒「無糖的愛情」,呈現的是各種”無糖”愛情中,病痛纏身的女子。生理受心理情感的波折影響,產生病痛,那就像是個預兆,只不過當事人究竟清不清楚發病的原因呢??

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看完,是有些心驚。似乎在感情裡,我們都是如此壓抑,以致於失眠、生理痛、骨質酥鬆……,透過山本如同隱喻般的病症描繪,指出在感情中浮沉的難受之處。

「現代人的疾病,其實都是代表一個難以言喻、說不出口的生活狀態,那些堆積在時光與回憶之中的痛楚、未被洗清的罪惡,或者謊言,最後都一一轉化成為生理上的創口,無言的訴說著,躲在靈魂深處的委曲與渴求。」----郝譽翔。

穴道對應的是人身上的各種器官,經由按壓可以評判健康與否,這是中國人流傳已久的一種治病方式。而書裡頭的病痛,對應的是在愛裡,我們最委屈而疼痛的傷處。”它”告訴我們一定是生活的某處出了問題,你必須面對解決才能夠痊癒,才能夠「根治」。

似乎在瓊瑤的連續劇當中,男女主角不知何故(其實觀眾都知道,只有劇中人不知道)的病倒,心理焦急的爹娘們,趕緊請大夫來診斷,老大夫看了看便說:「情況已經控制住了,但,心病還需心藥醫。」接著,如鍋上螞蟻搬著急的老爺/夫人,便開始問配角們(無論是丫環、姐妹掏之流)這倒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當然是非常灑狗血,已經看到不用猜都知道的劇情公式,而山本文緒「無糖的愛情」,第一篇骨質酥鬆就有類似的寫法,但處理的卻相當不急不緩、相當溫柔,一如過於平靜的感覺。在書裡頭的其他篇章,總會有人出現化解故事裡的主人翁(同樣也是病患)的症狀。心理因素獲得解決,病痛也漸漸的痊癒起來。

書中,能夠不失眠安睡的方式,就是結束一段戀情。書裡頭還羅列了包括過敏性皮膚炎、便秘、突發性重聽、味覺異常、骨質酥鬆,分別對應了減肥、化妝、寂寞、失戀、孤獨、焦慮……。

「多少看到人們為了博得愛而浮出的代價與缺憾背後的成長環境。」

倘若一段感情有著酸甜苦辣,我們便是因為那「甜」而克服其他三種滋味,讓我們得以在感情當中繼續走下去,持續下去。因為記得戀人/戀情當中的甜美回憶,感受到貼心的舉動,相愛的一切,那股甜一如在口中化開的巧克力,讓我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美好的。

那麼,無糖的愛情,被酸、苦、辣幾乎佔去全部的情感,多麼的令人難受。偏偏,那也是宣告了應該告一段落的感情,倘若遲遲無法有所突破,那麼心理的焦躁,就是生理的病痛。愛的委曲求全、愛的失去自己、愛的遍體鱗傷、愛的不顧一切、愛到連愛都不算,是某種放不開,我們還要繼續下去嗎???還是放過自己,正視那隱喻---身體的病痛反應心理所承受的一切,你所感受到的難受投射到身體上---才有治癒的可能。

太甜的愛情,也許使人容易膩,時間不易持久;無糖的愛情使人病,只有恰到好處的愛情,使人圓滿,無並無痛,健健康康。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解釋

初次編輯:2007-03-03 15:52:16

最近想要多看一點近輩的作家的書,所以都會去滿積極尋找,像是最近我又發現阿盛私淑班那的賴鈺婷、陳柏青、<�慢慢走>一書的作者王盛弘。另外就是之前就有注目的張耀仁,還有讀過的楊佳嫻、鯨向海、陳玠安、許正平。

[摘]

也許我們都在某些時刻感覺到,這個世界既牢固又脆弱。牢固到無法改變,又脆弱到隨時分解。我們想要一個解釋。但有時,你在毫無預兆下想起一趟公車的旅程、一件生活上的意外,對那件事情的形狀有了另一種認識,卻竟已是許多年後。當那些發生過的,記得與不記得的小事早已累積起來,漸漸將你解釋成今天的樣子。

彷彿少了一塊的的拼圖,賴皮的剪一片相似的充數,反而讓人耿耿於懷,被遮掩住的空缺。

比方社會化。生活由無數片刻拼湊而成,我身在其中,學習將自己站成周圍人事風景的姿態。禮貌微笑。字斟句酌。趨吉避凶。選擇性失意或別過頭去,拒絕推心置腹。模仿和諧,假裝若無其事……。

偶爾,我會想轉個身,看看他們以為不存在的背後,或者想當然認定,與日常所見連續無意的背後,那裡有著什麼?是行事曆文件夾,是耐煩的微笑和綜合維它命,還是荒疏的日記、空洞的靈魂?

少了一塊的拼圖,也許態勢已定(雖然電影情節裡,最後一塊往往是懸疑刺激的賣點所在),卻非必然。遺落的最後一塊,有時足已讓其餘看似合理的部份,分崩離析。

那麼,時間究竟有沒有絕對的呢??是否有一天打開桌子的抽屜,真的像小叮噹漫畫裡的故事一般,時光機乘載著我們在時間隧道裡任意往返通勤??
剎那及永恆。禪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學會感受當下的絕對性,在此當下,時間似乎停止了。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下

這本書名其實來自於一首歌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

為近發現對這樣含有音樂、跟音樂相關的文章/書籍頗感興趣,像是從國中圖借的<�聲音與憤怒> ,之前買的<�那個男孩攔下飛機>以及他的最新譯作<�三十一首歌> (尼克宏比的作品,還有失戀排行榜、非關男孩等)。因為失心風買的DJ小樹的搖滾小說(這樣說恰當嗎??) <1982> ,以及唱片封片設計師蕭青陽的傳記<�原來我的時代現在才開始>

其實並沒有什麼非看不可的原因,而是就單純的對這樣的題材感興趣,一開始讀村上的作品,他的書中絕大部分都會出現音樂,他自己本身也是個爵士樂迷。像是他會提到XXX的BGM是什麼歌,雖然出現在他作品當中多數的名稱(歌名或歌手),在閱讀之前都未曾聽聞,看過一回也不一定會記住,不過這陌生感尚不造成困擾。

這本<�地>是散文集,是作者歷年認真寫的一些文章,有些還有經過再修飾/補充過,看完這本書後,直覺的認為書要說的,就是「青春」和「音樂」(尤其搖滾樂)。作者馬世芳(blog)為廣播人以及543音樂站站主,音樂從十六歲進到他的生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並且影響他極劇,之後也從是跟他母親一樣的工作,成為一名廣播人。

很慚愧的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音樂我絲毫的不熟悉,但聽Billboard排行榜,喚起自己國高中時收聽、收集西洋音樂資訊的過去。作者在書中以一種獨有的語調道來青春往事、與音樂交集的種種,像是躲在校刊社系辦中聽音樂,還有當時後寫下的什麼共犯結構、戰鬥位置、論述霸權……那類的文章,現在已經……好遠好遠。

95、96年,我相當迷西洋音樂,現在依然,只是跟當時候所感受到的已經大不相同,我能夠體會到那種瘋迷的感受。馬世芳提到關於他校刊社的經驗,也將我拋回高中時期的社團回憶。遺憾的是,我再怎樣都找不到我自己那接邊的校刊(二中青橄欖)。回憶起來的是同樣陰暗狹窄的地下室社辦,我們開會、去打字行、上課、去台北採訪……種種。

青春是可以相通的。超過時空限制。

這是多麼有趣的一件事,身邊那麼多朋友,不乏跟我同年,以前那左右時點入學的,有著相似的成長環境,對於當時的流行,我們的年紀相仿,在日後談及卻沒有更深一層的感動。我跟作者年紀不同,瘋迷的內容有所不同,不過卻實在的收到那種心情。


那種孤獨抑鬱的青春,那是當然,因為他的興趣根當時他的朋友有所不同,在那之中的成長,真是很有「blue」的感覺。該怎麼說那種既孤獨而巨大的自身存在感呢??或許正如他在書中提到的:「搖滾樂其實是很矛盾的。看似熱鬧,實則無處不浸透著寂寞。」好的搖滾樂能夠將千千萬萬的搖滾樂迷的孤獨串連一起,那種意識到「集體」存在感的同時也消弭的孤獨,是既肯定又否定了孤獨的存在。

從字裡行間讀的出他的音樂涵養,卻也對他的文筆感到敬佩,看的出來下了苦心,溫和緩慢的情感滲透,身上依然存在的某種「純真」,令人感到美好而懷念的質地,是種令人心安的好聞氣味,文人氣息。但搖滾樂卻又是那麼批判這個世界,對生活所發出的控訴,聆聽並且喜愛這種音樂的人,是否也會帶有這種矛盾(寫作以及音樂)的特質呢??

我想到蕭青陽,那位執著、對生命包持熱情、熱愛工作的唱片封面設計師,喜愛音樂的他,在<�原>一書當中,也不約而同傳遞出這種「熱力」。

本書的最後一篇<�有一陣風吹過>,觸動我與好友們的共同經歷,那些大學時期因為某些信念一起努力的過程,但世事變化無常。正如書中<�深邃南方升起的吟哦>,提及黑人盲眼歌手,沙啞唱著對生活、生命的感觸,觸碰死亡、生命的無奈、掙扎,以及繼續。

我想起昆布在<�移動書房>的一句話:「痛苦使人貼近人類生命的深度。」(我想尤其是生老病死)

青春倘若是一連佚失過程,音樂則是那過程的配樂,而日後再次聆聽時,我們便能隱約的明白那些遺失的、美好的,究竟是什麼。音樂在當時令我們抑鬱生命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並且是記憶附著之處。它使青春不在那麼慘綠、蒼白,對這世界的無能為力化作一句句的歌詞,大聲的被我們唱出、記住。

聆聽自己也深有同感的歌曲,就是一種向內的傾聽。

音樂作為一種創作,一種對自己、對世界的聲音表達,唱/聽音樂的我們,也是歌頌/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出清存貨,纔能告別青春。」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拜託

旅遊生活頻道有個節目叫做:玩美女人窩,主持人是名模隋棠。有一集就是介紹這本書的作者:曲家瑞。看完電視之後,便對這位”麻辣女老師”很感興趣,在逛博客來的時候發現她的新作,不過沒買,是後來去誠品看見折扣,受到79折促銷的誘惑下,完全失心風的買了,當時還順便買了<1982>以及<�越旅行越裡面>兩本書。

天曉得,我原本只是去買本商周。

最先認識她是因為”書房的十六種遊戲”---誠品十六週年慶的展覽。邀請了蔡康永、聶永真、詹仁雄、蔡依琳……等人設計心目中的理想書房,當時報章雜誌有介紹。之後在網路與書出版了同名書籍<�書房的十六種遊戲>,在書店多多少少有看,沒看完倒是真的。不過滿推薦的。

曲家瑞在此書中自白以前她是和現在大不相同,國中快畢業的她,當時是老師們眼中的問題學生,為了從當時台灣壓迫性的教育體制中抽離,她的父母親煞費苦心將她送出國唸書(Dobbs學校)。

書中多次提及,在國外求學的經驗,讓她重新找到她自己的價值,並且感謝那些幫助過她的老師以及她的父母親。畫畫這個重小被壓抑的興趣,在那獲得極大的支持以及鼓勵,讓她探索自我重新發掘自己的價值,而非單純的只以課業成績(尤其是國英數理化這類)來衡量學習的成果。

「教育不該只是升學的手段,但教育絕對是值得的投資。」從她的經驗做出發點,看見台灣目前的教育體制(書中並沒有深刻的大力批判),仍有許多要改進的空間,別在巿應那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價值,況且,從前訴求的讀書,那是學習古聖賢,教人品格、德行,這些為人基本的美德。現在的教育只著重在升學考試的課目上的好成績,替學生打分數以外,忽視或否定人的其他天賦。

即使現有學校開始重視學生的天賦發展,學生的自主性,但整個社會卻沒能抱持相同開放的心態,以及相對的作為。(可參考楊照:十年後的台灣)

整本書共分成四部份:創意,一定要好玩。自己,一定要有型。戀愛,一定要勇敢但不委屈。成長,請別客氣更不能放棄。

我相當感興趣的其實在於:現在看起來那麼與眾不同、作風大膽、做自己的她,是怎麼看待自己、身旁的人,以及這整個環境。書中不時透漏她以前自卑、封閉、退縮,也是花很長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在國外),找到她自己。所以她現在很感激,當時求學時所遇到的幫助她的人。

那天友人提到一本書<�天底下沒有懷才不遇這回事> ,她說看完沒有多大的感覺,可能是因為她與作者並沒有什麼可以共鳴之處,也看不出什麼所以然,但我卻有不少感動。<�天>這本書何現在我所介紹的<�拜>,共同點便是兩位作者他們都找到自己的價值,他們與眾不同之處,接納自己,並且堅持做自己。別人找上他們工作,也是因為她是她(有其特別之處),所以才找他合作。

這部份讓我受到很大的激勵,因為我也曾經迷惘過。我是特別的,在人格特質上是如此,但也因此害怕。即使外表看不出來(娃娃臉),但是個性、想法上是有不少不同之處,這些特質組成我,是我的Gift。以前,未能明白自己,不能過濾外在的刺激,讓我痛苦不已,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在他們兩本書中,看見相似的自己,也看見他們變堅強,懂得做自己後,走出屬於自己的style。如何既相信自己,又不斷的改進,面對、正視自己的缺點/不完美。曲家瑞在<�拜>一書中提及畫畫,包益民在<�天>一書中提到攝影,不約而同都是和藝術有關係。

書中提及她去找Advisor,對方說:「真心喜歡藝術,能不為環境所迫、不怕孤獨而堅持往下走才重要。」

日前核icb聊MSN提到堅持自己的話題(詳見交換日記:關於修行二字)。她先提及做自己太自在,別人似乎有點看不下去,進而合我聊到為什麼我能堅持。最後告訴她,這就是一種「修行」,要能夠不為所動,真的是很難。要「相信自己」。

接受自己的好以及不好,喜好以及逃避的,並試圖解決,和自己和好。即使一般人很難理解,孤獨感的必然存在,但相信自己,有這個信念存在,往自己想過的生活這個方向努力不懈,那就是我現在要做的。

老是羨慕別人自由自在,其實是自己放不開。

這本書,雖然並無明確的告訴你”Should”如何,只是要你發掘自己的潛能,聽聽你心裡真正的聲音,不必刻意為了與眾不同而特立獨行,當然更別為了融入環境而掩埋天賦。就像是她「戀愛,一定要勇敢但不委屈」一章提到,性向不同,要接受自己,及早認情,才不會使自己痛苦萬分。

是真的,我真的認同「拜託,不要每個人都一樣。」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玉慧

[摘]

散文是介於詩與小說的中間地帶,是一條獨特的創作之路,別有洞天。你可以主觀的喃喃自語,追憶溯往,沉浸在文字的感知表達,那是一種幸福,普魯斯特便是如此。你也可以使詩句和神性入作,以文字挖掘自我的不完整,追尋永恆的真與美,里爾克是如此;那是祈禱,散文是一種信仰。

散文可以透徹分析,可以詩意描繪,可以幽默下筆。一些時候,我提筆如聽寫,冥冥中有一種力量要我傾聽內心,我竟然寫到落淚。一些時候,我客觀而準確的寫,且警惕自己:切入主題,讓事件和人物自己說話吧,別說教,無論為什麼,無論寫什麼,都沒有必要賣弄文字。不管你是不是湯瑪斯曼,或者喬哀思。---陳玉慧的散文觀


有一個人以為自己想去一個地方,千里迢迢去了,闖蕩、旅行、拜師學藝等等,總之,不管什麼理由,也不管為什麼,一定是那個地方,去了就去了,才發現自己原來想去的是另一個地方,非去不可,但是卻去不成了。因為沒去成,所以又以為自己終該去什麼地方,最後,這個人仍然停留在原先他以為他要去的地方,而全然不是的那個所在。

不是存心的,冥冥之中,這個人一直玩著這些遊戲,在真實的生活裡,沒有遊戲的生活裡,要去一個目的地,我一個人,追求什麼東西的生活裡,他不要玩遊戲,可是卻陷在這遊戲的迷陣之中,尋找一種依據。

「請看著我,你必須提醒你自己,這世界上只有你才能演好你的角色,無論你是什麼角色。
我不知道未什麼我來這裡?為什麼愛你們?也許只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
這是台詞,親愛的觀眾,戲已經開始演了。
我不知道為什麼愛你們,曲終人散的時候,道具和佈景都要搬離、銷毀,燈光再也不會以同樣的方式亮著,戲服會開始發霉,所有的問題消失,在那個時候,在那個時候,請相信我,我總是又突然老了幾歲,我總是突然又覺得……孤獨。」---不知道為甚麼愛你們。

「我如何告訴你,我有時候會雙眼含淚,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房間裡,坐在桌前發呆,或者,看著窗外的車水馬龍,夜色逐漸轉黑,我常常暗自問:世界從哪來?我是誰?
還有時間從哪裡開始?空間在哪裡消失?」---親愛的妳。


“生命只是為了留下痕跡,不是為了尋覓出路。以及:沒有出路,現在便是出路。沒有更理想的人生,現在就是理想的人生。”更多的時候,我都在心裡默唸著塞尚的句子:我必須快,一切正在消失中。

你說,有一種關係沒有界限,沒有任何邊境。我稱之為心靈活動,那是想像,所有的情感都是人類對生活的想像。在想像中,所有的事物都各自擁有自己的生命,你說時間是幻覺,所有的存在都是幻覺,那我怎麼解釋此刻呢??

你明瞭空白的本意,字與字之間的屬性,「語言就像交通工具」,你又說,「他乘載的不是意義。」我們既無法交談也不需交談。

黑暗中我躺在床上,試想別人如何看待這樣的存在問題:為什麼寫作?我想起頹敗的莎岡,她只有一句:因為我喜歡。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百貨

[摘]

馬克思所批判的「商品拜物」拜的是抽象的交換價值,「將不可見者,非物質者,超越感官知覺者拜物化。商品拜物將非物質性變成資本主義的正字標記。」

後現代資本主義在商品消費上更有形「去物質化」的傾向,其不僅在於跨國資本流動與交換價值無可避免的抽象化。一套抽象符號系統被建立。

當代手機論述強調「個性化」風格品味(什麼人玩什麼機/什麼機玩什麼人)。我們依自我品味對號入座抽象的符號系統,是真的有助於使用者在龐大的商品符號體系中突顯獨特性,還是進一步將使用者抽象符號化??

個性化選擇的本身,反到徹底泯除個體真正差異的可能性呢??Baudrillard(布希亞)我消費故我不在,徹底將個人主體轉換為符碼。商品拜物的符號消費系統裡,都將面臨被抽象化與被符號化的命運。讓消費主體變成符號差異、變成抽象模式,賤履了布希亞式的預言---「消費的主題是符號的秩序」。

手機作為後現代(台灣)主體「感官慾望宗教」的「物質性拜物」機制而言,或許正在於凸顯一種不斷反覆經由外在物件建構其感官主體的過程,一種主體無法完全掌握客體反而受制於客體神秘物質性的狀態。於是手機作為「聲之身」的物質性基礎,除了會「傷身」會「附身」,還能成為使用者的「分身」。

Fredi<�防衛過程中的自我分裂>:「否認機制」乃是壓力焦慮之下發展出的一種自我解決之道,其機巧聰明正在於既能滿足本能之需求,又能兼顧現實中對危險的禁制。而其運作的要點乃在於將自我分裂為二,同時承認且否認現實的種種危險禁制。

閹割焦慮、伊底帕斯情結。

就「集體性」而言,評者諸多以「姑從眾」的心態剖析之,謂時髦商品熱正彰顯慣於活在權威體制中的人云亦云,缺乏獨立與個體性,唯有透過與他人看齊,才能產生相似的安全感。因而「飆」蛋塔乃精神躁鬱,呈現台灣人集體心靈的不穩定,「飆」凱蒂貓則是面對現實恐懼不安時發作的集體歇斯底里。

布希亞在<�物體系>中,曾對收藏提出精闢入裡的分析。對他而言,收藏行為不僅是一種激情的遊戲,崇溫兒童時代宰制外在世界的模式:擺設、分類、揉弄,更是一種性欲發展危機階段的有利補償:在性器性欲的活躍期,它總是被排除在外,但它也不是單純的和簡單的去取代性器性欲。與後者相比,它構成了一個朝向肛門期的心理退化過程,因為在此顯示的行為哪是聚積、排序,具有輕略性的忍住不放。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群

感想待補。

「社群」一詞,是在自由主義盛行的資本時代,對於自由價值---多元、平等、理性、公平正義,個人主義--造成的假平等、商業競爭、科技理性、文化霸權、經濟帝國主義,乃至於諸如「資訊社會」、「消費社會」、「全球化理論」或者是「後工業社會」等科技樂觀論者所鼓吹社會進步而帶來的弊病,例如:資訊鴻溝、泡沫經濟、失業問題、無感度的疏離等,開闢第三條路。

它提倡個人與社會之間,還有「社群」此一單位。反思平等與正視差異,使社會癒合,聯合社群共治以茲超越左/右、保守/激進、社會/資本主義的新中間路線。

《社群時代》一書中,主張以「善」、「德行」、「目標」依序替代自由主義的「權利」、「利益」、「程序」。 他們認為,公民的美德和善行是促進公共利益的基礎,而美德是由其價值觀決定的。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浪集

<�流浪集 也及走路、喝茶與睡覺>

初次編輯:2007-01-19 13:48:16

旅行的念頭有時會強烈的像是激烈運動後的心臟跳動,格外猛烈,特別明顯。即時多數時候沒有移動自己,但分外想念那種置身在陌生人群當中或陌生環境裡的自己。與人以及環境不熟悉產生的斷裂,使起得一股最熟悉的孤寂升起,就是孤單這麼一回事。

最近,我無法肯定是否真的想有一個專屬的懷抱,因為身體早已經習慣另一種相反的感覺很常一段時間,或許早被侵蝕,無法容納愛情。從前仍會有人不懈的告訴我,這樣是不好的。當順著路走到現在所站立的時點上,對那種說法已經習以為常,麻木了。有著一套應對的說詞,或者不做任何回應。那箇中道理自己是清楚明白的,因為對感情的原則太嚴苛,懶的有所改變,也就沒拆除那座柵欄。

旅行是非常想做的,在讀書之後,聽音樂之後,看電影之後。卻要等待時機,尤其是異國之旅。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原來我的時代

蕭青陽網站/部洛格

蕭青陽把夢包在唱片裡

預約一座花園

人生,就該如此!蕭青陽的一本好書

蕭青陽--台灣第一位入圍葛萊美獎的設計師,在這本書裡,我們看見了他18年來對藝術與創意的堅持;藉由書中與音樂人互動精彩的故事,更讓我們間接看見了台灣近二十年來,流行音樂文化演變的軌跡。

-----------------------------------
這一本書是由自轉星球出的,也就是不如去流浪、可不可以不要上班(彎彎)同一家出版社,我認為整本書的編排很有味道,只是閱讀起來不是那麼的方便,不過想到這本書是設計師的自傳(應該可以這樣算),這樣的美術排版,也是代表了蕭青陽本人。

之前我是在書局以跳躍方式瀏覽一遍,因為當時其實已經佔了一會,腳有點累,所以看起書來的注意力也沒有那麼好,這一次從圖書館借回家慢慢品味,讓我非常非常的感動,甚至有幾個段落讓我有想落淚的衝動。

好像年紀越大,哭的點越來越不一樣,以前總是覺得委屈才會想掉淚,現在則是某些很touch的內容,讓我感受到所謂的堅持那類的東西,情感就很容易被觸動。

從書裡頭你可以讀到他對音樂、音樂人的感受,他對設計的支持,絕不是輕易的做做而已,像是他提到位了做吳德夫的匆匆,籌備了一年多的時間。位了能夠表達出對於音樂人,音樂的敬意,他總是花費許多的心思在構想怎樣呈現出他所感受到的那位音樂人的感覺。那不僅僅只是聆聽對方的音樂,是跟對方有所交集之後所感受到的加總,以及他與唱片公司討論過後想要呈現的。

也是因為他的熱愛,所以才能夠有所堅持,在做設計的一路上遇到那些豐富故事的音樂人,他更絕不能夠隨便,對方是很用心的做音樂,或者音樂就是他們的生活,那麼將設計這使命託付給他,他受到感動後,更是用心。

就是這樣很真誠的故事,設計師與音樂人的相遇,讓我感受到很多的美好在裡頭。

我非常喜歡最後的兩個部份:在唱片封面裡夢遊、永遠的一天,那樣的文字感覺是非常的藝術的,卻又很有美感。我指的並不是編排的本身,而是閱讀那些字句所形塑出來的氛圍,我所能感受到的美。

他的生活態度讓我很崇拜,他的工作態度讓我很欣賞,很推薦這本書。


本書目錄

◎Intro vocal/夏瑞紅、胡德夫、吳武璋
◎Disc One-Day Dream 白日夢
1、盛夏的海洋 vocal/陳建年
2、天使紀念日 vocal/陳綺貞
3、500 Miles vocal/胡德夫、陳永淘
4、在夢的旅途上 vocal/李欣芸
5、唱歌,只是為了生活 vocal/紀曉君
6、至大寶貝 vocal/許德仁
◎Disc Two-Starry Night 夢遊人
1、彷彿在天堂 vocal/獨立音樂人
2、搖滾青春 vocal/五月天、張震嶽、四分衛、董事長、夾子
3、Forever Young vocal/巴奈
4、有天我會和我的偶像一同老去 vocal/葉啟田、陳一郎、阿吉仔
5、在唱片封面裡夢遊 vocal/蕭青陽
6、永遠的一天 vocal/蕭青陽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80133546002m

初次編輯:2006-08-30 18:07:32

吉田修一的<�同棲生活>是我第一本接觸他的作品。幾個常逛的blog裡頭,有幾位推薦他的作品,才有了興趣。當時想讀除了江國香織、小川洋子、村上春樹以外的日本作家的作品,雖然在書局曾經翻過吉本芭娜娜的作品,但不是很合自己的胃口。

並不是有機會可以跟別人生活在一起,這別人是指一開始並不認識的陌生人。來到部隊後,三四個人同一間房,跟學長或學弟同寢,這是第一次。這種跟別人同住的生活也是讓我對這一本書感到興趣的原因。

覺的吉田修一的這一本書跟江國、小川的某些作品有很相似的感覺,事那種描寫既日常卻又有些特別的生活,好像有那麼什麼卻又好像沒什麼的感覺,貫穿全書。第一次碰到這種感覺,應該是在江國香織的<�游泳既不安全也不舒適>這作品當中。在初讀完之後,並不是很能明白小說要說的核心概念是什麼,後來想想,在一般的平凡生活當中,許多事情好像早習以為常,孰不知在他人眼中是存在著不同之處。

這種小說看完很像喝了一杯只有香氣、口味清淡的茶。這本<�同棲生活>,便是如此。

這是由五個人各自表述連貫成的小說,共分五個章節。既主觀又客觀的呈現每個人,很像是由多個視角切入一個故事,表現出豐富的多重意涵,而非單一單線感受,是更有變化與複雜的。

人與人同住一起,會發展出什麼樣的模式,是令人好奇的,是平衡還是不平衡??不過和家人同住時不同,面對一開始是陌生卻刻意表現和善的自己與他者間,往往是帶著有禮,卻也掩蓋了真性情的自己。書中呈現一種「看似體貼卻又放任彼此的共同生活。」

人與人生活,的確需要緩衝空間以及多一點諒解,因為絕沒辦法將人際關係中的磨擦力降低到零,因此格外需要能讓雙方喘息的方法。家中在很久以前是存在著婆媳問題,不過近年已經改善許多,但那會不會是因為沒有住在一起所以產生的距離美感呢??這答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

在我看人,所謂的放任其實是讓雙方有自主意識,而且是帶著信賴的基礎,自由的生活而不會管涉太多,不會有什麼「看不過去了」的行動出現。有一定的規矩當然很好,有時如和親人相處,往往會有過度關心而變相是干涉他人生活的情況,那是現在的我極度無法習慣的。

原日文書名<�行列(Parade)>象徵著原本幾個人井然有序,有如行列般互不干擾的關係,可能會因其中一人的改變而產生一連貫的連鎖反應,甚至造成巨大的危機。和其他人共同生活,某種程度則是一種共生/棲的關係,是相互接連的。

電影<�非關男孩>當中提到: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我絕對相信這點,但其實有些人是群島的一部分,海底下其實緊緊相連。

在這樣的故事裡,五名年輕男女身上拖曳著自己的故事,無論是跟學長女友上床後吃早餐大哭的大學生、又或者跟前男友牽扯不輕的無業美女,各自扮演著這個房間專屬的自己,沒過份逾越份際,過著看似體貼卻又放任彼此的共同生活。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
初次編輯:2006-12-12 17:08:09
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

這本書像是一千零一夜一樣,由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串起來。一名女子在度假時遇到了相當粗魯的男子,在到達小島之前,就像是冤家一樣不斷的遇見這名男子,似乎宿命似的要結識這名男子,然後進入到故事的核心,一步步陷進去。

這小說的主軸是男子之前度假遇到的怪事,他在度假中心遇到來自故鄉的一群旅人,大家玩起了故事接龍,小說隨著故事接龍展開,到最後龍到男子要結束接龍時,詭異的事情發生了,於是接龍的故事處在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

小說的重心就在這樣虛實交錯沒有界線的故事接龍當中開展,接龍的故事描述的是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島嶼,以及一趟沒有終點的旅程……

故事分成好幾部份,由不同的職業的旅客分別講述的開始前,郝譽翔在扉頁的部份放了看似無關卻有隱隱指涉整篇小說的一段文字,分別是節錄前人的作品。例如讓我相當喜歡的這麼一段:

「每個人身上拖著一個世界,由他所見過,愛過的一切所組成的世界,那使它看起來像是在另一個不同的世界裡旅行、生活,他卻仍然不斷的回到他身上所拖帶著的那個世界去。---夏多布里昂<�義大利之旅>」

總覺得這部小說的意義太豐富,很難說明它到底要談的是什麼,不過關於一些對此書的介紹,提到的是對於「死亡」提出新解,死亡與生者之間的關係。

故事的場景發生在一座號稱最後一塊未被資本主義污染的淨土,在故事進行當中,沿途所遇見的人,了解的事情以及對於這土地歷史的深入,卻指出事情不若表面那般簡單。故事當中有一條相當相當美麗的河流,卻是各種工業廢水注入產生的結果,河水本身呈現一種妖異般的美麗,但是河邊土地卻是寸草不生,半樹不長。

我以為小說中島嶼的毀滅以及新生是在影射,由未開發國家到已開發國家當中發生的種種問題,似乎也符合我們這海島的某些現狀。

書裡頭寫:「人類往往以為自己是理性的動物,但事實上,行為卻經常受到盲目意志的主導。而歷史便是此一集體盲目意志的產物,令所有人都要身陷其中,無一倖免。」

是阿,就像是楊佳嫻寫到:「一如班雅明的歷史天使,即使頑固地背對著,還是會被時間的風暴吹向未來,雖然是倒退著走,確依舊不可能『停駐於此』。」

自我意志跟宿命的論題,似乎都是許多文學作品喜歡討論的部份,在小川洋子<�無名指的標本><�六角形的小屋>一篇中,藉主角說出口的話:

「或許有人認為,人的意志和努力可以改變命運。然而,我認為意志和努力根本就是命運的一部分。我並不是否定人生,而是因為我們永不知道下一剎那會發生什麼事,所以,還是必須靠自己的力量選擇和判斷。即使人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影響命運,但如果因此心灰意冷,放棄一切,便顯得太愚蠢了。無論對任何人來說,命運的終點就是死亡,應該很少有人在生命的起點就喪失活下去的動力。」

一次在夜裏看到第四台撥出<�亞歷山大帝> ,對於之中亞歷山大小時候父親帶他進到山洞裡頭講到偉人的種種時,便覺得這就是古代雅典希臘人所無法掙脫的命運的磨折。像是普羅米修斯盜火給人類,卻必須受到每日不斷遭受禿鷹啄食內臟的酷刑。

這樣的概念似乎都出現在許多雅典希臘的神話故事當中,人類只是受到一顆棋子,受到眾神的玩弄,努力擺脫命運,最後只能意識到意志和努力也許根本就是命運的一部分。

那麼,<�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這本書裡頭的島嶼也無法免於遭受到相同於其他的島,相同的遭遇,受到資本主義的侵蝕。

故事的主角K,來到陌生的島嶼,發生了詭異的事,不得不跟就了他的coco踏上找尋同伴的旅程。在旅程當中,原本人跟人之間的緩衝的距離,突然都消失不見了,即使是最熟悉的人因為過分親密,反倒變成赤裸裸的陌生起來。而且更糟糕的是,你根本無處可逃,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件事,非得被逼著要去面對彼此不可。

於是,一場謊言與真實的迷藏在沿途展開,而答案卻已然渙散於海風中。你永遠都不會知道真相倒底是什麼。

說實話,結束這本小說讓我感到一股閱讀<�地底三萬呎>的相同感觸,那就是故事的輪迴,是不是就是所謂的「永劫回歸」的概念呢??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80174155003m

這本書真的非常感動我,雖然是個愛情故事,但是我喜歡"專屬超人"這四個字,那帶著更為浪漫更為情痴的意念在裡頭。主角雖然是個平凡人,但是"愛"讓他不平凡,即使只是成就了心愛的女子的幸福,卻也在她的心中永不磨滅。

作者最後的精心安排絕對會讓你不敢置信,或許會認為那太過機緣巧合或者是太矯飾的安排,不過再"最後一擊"擊出之前的往日時光的回顧,非常電影畫面的作法。背景是在一個有超人作為城市英雄的地方,這麼電影題材的小說(或是小說題材的電影!?),最後作者刻意的安排書中編排的巧思,在閱讀的過程是很有畫面。

那很像是<�靈異象限>當中牧師的妻子要死去之前所說的話語,是一個"sign"。某些時候的某些事情的不可思議契合,往往是無解的。那也像是村上在東京奇譚集當中所要表示的:

『契機比什麼都重要。偶然的一致,說起來也許是到處普遍存在的現象。也就是說那一類的事情在我們周圍,是日常經常發生的。但我們大半沒有留意到,就那樣忽略過去了。就像是大白天射向天空的煙火一樣,只聽到微弱的聲音,就算抬頭望向天空也什麼都看不見。可是我們有強烈追求的心願的話,那可能就會在我們的視野裡,以一個訊息浮現出來。變的可以鮮明清晰讀出那圖形和意思來。』

也許,哪天我也會明白,我現在所做的所有準備,只是為了未來的某人,我將會是他的專屬超人、更好運一點的是對方的專屬戀人。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紙房子裡的人

小說的本身以拉康德的<�陰影線>貫穿全書,不過我沒有讀過任何一本拉康德的小說,僅僅知道在電影金剛裡那個唸書的小孩手上捧的<�黑暗之心>,也是拉康德的作品。這本書要描寫的,那位住在紙房子裡的人---卡洛斯,本書中徹頭徹尾沒有出現,而是藉由他人的嘴,建構出他的形狀。藉由跟愛書狂人卡洛斯的朋友德加多,以及住在紙房子附近的居民口中得知他的生活。

書裡頭談到許多重度閱讀的症狀,像是卡洛斯的床上有個疑似用書擺成的人形。

我想整本書要談的,大概是那名卡洛斯被書捕捉,最後走出陰影線,走出泥沼。正如書後說的:那本書並沒有給布魯瑪驚奇,在雨中遲到了。對她來說,也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另一個男人經帶著莽撞、不安到篤定的心情穿越了他的陰影線。

這一本書當中有相當多的注釋,因為書中提到大量的人名以及書名是我所不熟悉,這感覺就像是我讀Eco的<�帶著鮭魚去旅行>一樣。不過省略那些書明以及人名,整本書依然可以流暢的讀完,不過Eco卻是將玩笑、諷刺開在那些名詞上。

整本書輕薄短小,不過滿適合細細品嚐的。網路上應該可以找到一對堆書本身的評價、推薦,不再多說了。

[摘]

許多時候,要從一本書中解脫,遠比獲得一本書還要難。人和書被一種需要和遺忘的協商相互依附,書好似我們生命中永不復返的某一片刻的見證人,一但他一直保留在那兒,我們便有了依存的感覺,認為他是我們的一部分。

「活人的世界本身就充滿了驚奇和奧秘;這驚奇和奧秘以一種無法言喻的方式運作我們的情緒和智識,這足以驗證生命的孕育就是一種魔法。」

當你書架上的書不斷累積起來,看起來像是一個數字總和,不過,在我看來是一種幻想。我們先是依循某些主題收藏,一段時間之後,人就想開始解釋定義這個世界了。或是,想開始描繪旅行的路線,以便保存旅行的痕跡。這不是簡單的事。那是一個不斷補充書目的過程,我們開始關注書目裡遺漏的參考資料,然後我們想辦法獲得,接著又從這本書引導到另一本。


但是一個讀者,像一個旅行者在一個已然形成的景致中旅遊,但這景觀是無止境的。樹、石頭、枝葉間的風、對那樹脂的懷念,以及對那樹枝遮蔽的陰影的眷戀等等,這些白紙黑字,已然成書。在一天短短的幾個鐘頭內,我可以真正浸淫閱讀,享受人生的時光,最大的快樂莫過於此!不然,我會覺得人生無趣。但人窮極一生都不可能跑完閱讀的旅程,容我竊取部份波赫士的說法:「圖書館是時光之門。」

雖然印刷鉛字隱含著許多人得意又執著的希望和付出,例如:印刷廠商、設計家、秘書、排字工人、評論家、作家、信差、油墨工、裝訂工、插畫家、序文作者、學富五車的回憶錄評論家等人,但紙張畢竟是一種有機的殘餘,最後會像街道上那些傾倒的松樹一樣,被大海無情地蠶食鯨吞。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吠

介紹:

李佳穎的小說風格迥異於我們所認識的其他小說家,語言學的訓練使她的小說文字平淡卻精準,故事情節無斧鑿痕跡,卻在日常生活片段間、點出深度體悟。如張大春所言:「作者不只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小說家,其示範應該對不同世代的老手新手皆有啟迪意義。畢竟『大言詹詹』的小說風潮已令吾人昏昏欲睡久矣。」

[摘]

這一條路線,冬末初春的沿途風景是助仔再眼熟也不過了。有太多農曆年節連續假期都是他值班最勤。並不是為了那點加班紅包,只是一個行至中年的單身漢,助仔覺得過年跟他越來越沒有關係。當然他還是喜愛那氣氛的:坐在火車裡延切面掃過街道後,隨即經過別人的屋後頭,長可以瞥見紅紙貼滿門緣;平交道旁的人車會一同哈著白煙等他;近大站時緩緩的滑行,月台上急於返鄉的人和熱騰騰剛到家的人易位;小孩紅通通的兩頰被母親推擠,吆喝著動作再快一些。他也喜歡經過田野時那感覺,不太會形容,只是禁錮的駕駛是裡彷彿也可以聞到香味,一絲冬日裡燃燒稻草的酷冷乾燥。

越長大跟阿公越不熟,卻越喜歡。在她忙著面對生活的時候,阿公像丟棄東西似的變成他身旁這個謙卑不諳言詞的老人,害羞的,說不出話就笑。有時候她覺得自己正慢慢忘記她小的時候的阿公是什麼樣子。也許阿公並沒有丟棄什麼,一切都是她自己的緣故。

他的比方是,那像一只層層包覆的盒子。他的大大前天裝在大前天裡,前天抱著大前天坐在昨天裡,他的今天永遠是最大而無當的箱子,無論目的是什麼,一旦打開今天之箱他便容易像一個過度歡樂的壽星,無法克制的拿起上月搬出去年,一層層的往最裡面小盒拆去,這個遊戲的狡猾之處是你無法略過所有無用的箱子,並且沒有人保證最末端的小盒裡一定有東西。

如今他的好奇心已不似從前,也懂耐住今日的誘惑。但偶爾意外還是會發生,他盡量學著在適當的時機自動中止那慾望,前頭的苦差不一定能得到等值得回報。

兩人粗糙的生活只承載了熱情消褪的訊息,我不要跟一個我會生出熱情人過生活。我不了解我的潛力,但我已經放棄對自己感到新奇,所以我從一開始就放棄你了。

我覺得,人與人的關係好像一的獨斷侷限的小小回圈那樣,在認識你好久好久以前,我早死過一次,該你也死一次吧,你會變得像你所說的我一樣美好。如果這一切都沒有磨掉你對自己潛力深度的好奇心,我想你的故事一定會有個比我更精采的結局。

況且一個男人位在短短幾十分鐘對我講了這麼個內剖且充滿暗喻的故事也令我感到非常超現實。好吧就算我對三民主義過敏好了,但我總沒法像搬離宿舍那樣永遠翹掉主義考試阿。老實說,我對譬喻這種東西相當反感,我認為大部分的譬喻制是一些譁眾取寵的傢伙一以為聰明的文字遊戲,例如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之類。(然後他們還安排一個低能兒來告訴你這件事,世界上還有更偽善的事嗎??)如果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實完全不通。比如說,不管你知不知道你拿到哪一種巧克力,巧克力畢竟還是巧克力啊!盒子裡會有狗屎嗎??不會,人生會遇到狗屎嗎??會!還會有嘔吐和心因性過度換氣症候群。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編輯:2006-04-05 17:18:11

世界建築經典圖鑑
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book/book.jsp?idx=1&pageNo=1&PRODUCT_ID=2611395743007

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
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book/book.jsp?idx=1&pageNo=1&PRODUCT_ID=2680000234001

建築的故事
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book/book.jsp?idx=1&pageNo=1&PRODUCT_ID=2680040425001
作者/ 強納森‧葛蘭西/諾曼‧佛斯特 (Glancey, Jonathan/ Foster, Norman

建築的表情: 建築風格與流行時尚的演變
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book/book.jsp?idx=1&pageNo=1&PRODUCT_ID=2680005929001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09852


建築的故事
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book/book.jsp?idx=1&pageNo=1&PRODUCT_ID=2680109638007
作者/王受之

完美的房子: 追尋文藝復興大師帕拉底歐的建築之旅
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book/book.jsp?idx=1&pageNo=1&PRODUCT_ID=2680066627007

愛讀本 1 : 打開建築的第一道門: 建築
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te.dll/search/book/book.jsp?idx=1&pageNo=1&PRODUCT_ID=2611393136009

------------------------
時髦書寫-FASHION TEXT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78445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十年的妳

家哲是藤井樹的忠實讀者,當然也並非他的每一部作品他都喜愛,不過他的每一部作品他都會購買,透過他的介紹,我讀了<�寂寞之歌>以及<�十年的你>。兩本書,但是他的評價卻完全不同,<�十年的你>被評為是相當棒的作品,<�寂寞之歌>是難看的。

有回我跟他討論起藤井樹作品的風格,爾後延伸到為什麼他喜歡這樣的作品,以及我自己的看法。這之中我們存在著不一樣的世界觀,於是我們的討論一直沒有辦法有所交集,又或許我覺得家哲不擅長談及這方面的事情,這時候一旁沒說話的朋達他提出他的看法。

他以它自己的看法提出我跟家哲之間的不同。家哲要的是很實際的過程,而我要的是感覺以及那種氛圍。

在藤井樹的小說當中,會交代主角是如何愛上一名女孩,然後這之中又發生了什麼跟什麼,最後沒有在一起又如何如何,這之中的轉折是多麼讓男女主角心痛。男主角對女主角付出許多關心……,如此的過程讓讀者跟著作者的文筆起伏著,好像是看著戲劇非常入戲的觀眾。

家哲說他喜歡簡單一點的,像是這樣的內容是很簡單的,就把自己拋進書裡頭的內容去感受,那感情是很容易接受。對於我而言,不能說喜歡藤井樹的作品卻也是這個原因,翻閱了幾本後,總覺得劇情有著一定的脈絡可循,倘若要仔細的說出那公式是什麼,尚且沒有辦法,不過約莫可以歸納出一些共通點。另外一點就是「愛情」為主軸的題材不是那麼的吸引我了。

閱讀卡洛斯的<�風之影>當中也產生類似的感覺。對於風之影的認識並不深就買回家,也算是繼<�天使與魔鬼>後再次挑戰長篇的作品,小說本身好看,惟獨不喜歡的就是愛情的部份。對現在較以前實際的我而言,那種倆情鄉月不過悲劇收場的愛情故事,總覺得太過戲劇性。

也不是說愛情的元素無法吸引我,而是少了那麼一點touch的部份。

拿<�十年的妳>與<�寂寞之歌>相較,前者是個劇情比較完整的小說,後者很像是作家自白書的感覺,但作家自白書這樣的感覺卻更能引起我的同感,也許就是因為他的「更上一層樓的寂寞」是非常貼切的用法,那像是無論你單身或者是戀愛與否身上所拖曳的世界,你無法甩開,一直存在的部份。

看起來自傳性質比較多的<�寂寞之歌>不知道與吳子雲本人的真實相符程度多高,但這種自剖似的故事比起階段清楚的愛情故事,前者較能感動我罷了。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讀者喜歡就好了。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名指

我覺得這一部作品並沒有<�秘密結晶>、<�博士熱愛的算式>來的好看,只能說是頗為平淡的一本作品。同時有同名電影<�無名指>,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來看。

延伸閱讀:

婆羅門的埋葬//小川洋子

博士熱愛的算式/小川洋子

純白的渴望

消滅了與死去。

[摘]

「或許有人認為,人的意志和努力可以改變命運。然而,我認為意志和努力根本就是命運的一部分。我並不是否定人生,而是因為我們永不知道下一剎那會發生什麼事,所以,還是必須靠自己的力量選擇和判斷。即使人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影響命運,但如果因此心灰意冷,放棄一切,便顯得太愚蠢了。無論對任何人來說,命運的終點就是死亡,應該很少有人在生命的起點就喪失活下去的動力。」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風野火花

初次編輯:2006-12-11 10:19:41

想讀楊佳嫻是因為已經好幾次在一些報章雜誌的文章看見她,尤其是誠品好讀。後來找到她的blog女鯨學園,讀過一些舊的文章,發現滿不錯的。

前陣子她的新書<�雲和>出版,在她的blog上放了兩篇文章,一篇是紀大偉寫序的「心結」 ,另外一篇則是他與革命少女的對話(書末) ,這兩篇文章讓我有想看雲和這本書的強烈慾望。

不過在尚未接觸她的作品就買下書,我倒是覺得挺冒險的,擔心書籍的精采程度何實際讀過之後有所落差,於是查查看圖書館是否有她之前的作品,於是借了這一本<�海風野火花>。同時這本書也是詩人楊佳嫻的第一本散文集,另外她在印刻出版一本詩集<�屏息的文明>

不過因為我已經很久不讀詩,總覺得進不了詩意的世界,只能在失意的現世當中徘徊著,嚐試彈奏一些屬於自己的樂音。

其實自己讀的一些作家,在他們的作品當中也會談到詩,我總覺得那些部分對我來說都是一種障礙。除去詩的部份,我當然能夠理解那文章的涵義,難免會有一種隔著薄膜觸碰的違和感。郝譽翔的<�衣櫃裡的秘密旅行>一書當中談到詩,孫梓評、鯨向海,他們本身也寫詩,自然在散文集當中碰觸到。

發現自己滿喜歡找一些「第一本散文集」,像是看完孫梓評的<�除以一>之後,就迫不及待要的看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甜鋼琴>。另外,也是在買張維中的<�不是太堅強>之後,益發決定要借到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流光旅途> 。不得不談我相當喜愛的張惠菁。在閱讀了<�你不相信的事>之後,便瘋狂找著她的其他散文作品,像是<�告別><�流浪在海綿城市> ……。

還在唸書之時,讀了醫生詩人鯨向海的第一本散文集<�沿海岸線徵友> ,非常的喜歡,前一陣子因為木馬文學在特價,所以還買了下來收藏。後來更是買了許正平的<�煙火旅館>以及陳玠安的<�那個男孩攔下飛機>。因為<�盛夏光年>這部電影的原著小說(刊登在印刻),讓我認識了許正平,陳玠安則是因為好讀的某一期介紹七年級作家的專欄有安排他跟古嘉對談,於是感興趣。

前陣子是對於周芬伶的<�仙人掌女人收藏書>以及蔡珠兒的<�饕餮書>感興趣,不過那是之後才會再借了。將這篇心得打成電腦檔的這時候,前幾日已經將村上春樹的最今譯作的國外隨筆,像散文一樣的<�終於悲哀的外國語>看完。

不知怎麼對於郝譽翔感興趣,先是買了她的長篇小說<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又找了她的散文集<�衣櫃裡的秘密旅行>,也相當的好看。談到女性作家,一定還得提到柯裕棻,她的兩本散文集<恍惚的慢板>、<青春無法歸類>以及短篇小說集<冰箱>,都相當的精采,只能用「愛不釋手」四個字來形容。

對散文這樣的文體感興趣,或許是從以前開始讀的時候,就是從這樣的文體開始的,但是我知道許多人不喜歡讀散文,偏好小說。無論是推理小說、文學小說、國外長篇小說……等。看到一篇文章提出2006年是翻譯作品大放異彩的年份,追風箏的少年、風之影、時空旅人之妻、四的法則、夜巡者、歷史學家……等,都在書市上獲得不錯的迴響。

當然我自己也看,閱讀的過程當中,其實自覺也是在培養自己的耐性。有個心理測驗的題目問:你是喜歡細細咀嚼文字的人,還是一目十行快速瀏覽的讀者!?我仔細想了想,其實我是會把書讀的剖細的人。遇到好的字句詞彙,總是忍不住要將紙筆拿出來記下。

想起閱讀<�達文西密碼>時候的煩躁感,有時候故事描繪的太過於細瑣,我便會讀的很累。總覺得讀很久但是進展卻仍然還沒啥改變,沒有辦法一連好幾天都捧著同一本書在嗑,於是便跑去讀別的書了。隔了好一陣子才接著看,就這樣斷斷續續的將<�達文西密碼>看完。至此學到經驗,在讀<�天使與魔鬼>時,看的方法便有所調整,兩天內便看完了。

繞了好大一圈。還是回到<�海風野火花>。

這一本海風野火花的序,便是我前頭提到的許正平寫的。這篇序寫的很棒,也算是對於這一本散文集導讀,他寫到這麼一段:

「我以為,對於每一個散文作者而言,第一本可堪輯印成書的散文集總不可避免代有一種自況/訂身世的宿命意味,不論是愛生恨成的往事追憶,世界尚未漲成與失落之前的童騃世界或者青春戀裡的自愛自傷,那些多少年後看來不免終要令人尷尬不已且澀味濃重的文字所捕捉住的,確確乎就是每一顆寫作心靈裡那般強大創作之力與欲的發軔,以及襯托這創造母體的龐大背景。

藉著第一本,我們向自己解釋,也像終於連結並意義出一個嶄新星座似的擴大虛無夜空擴音:我是怎樣長大的……我為什麼寫作……那個可能終要貫連我一生的主題又是什麼……」


總覺得這段文字是真的直指那個書寫的核心,在自己的閱讀經驗當中,的確見到的約莫也是如此。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