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你認為民主應該是怎樣??

「民主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開放、寬容。尊重不同意見。重視討論、論辨、理性討論,而不是潑婦罵街。民主是要講道理的。民主從individuality出發,認定我自己是個完整、獨立的個人,有責任完整、獨立的做判斷。同時也要承認別人的個人性,誰都沒權利取消、壓抑別人的個人性……」

有人用最樸素的方式詮釋「民主」,認為「民主」就是哪邊人多,哪邊就來發號司令,另一邊卻也有人用最複雜最理想化的概念來理解「民主」,強調民主所隱含的修養、知識、人格條件。這邊是那邊為「假民主」,那邊看這邊,也覺得是「假民主」。

於是,民主不再是答案,成了挑戰。民主在台灣,不再是可以架構起一組秩序,讓不同利益不同價值下的行為,能夠和平共存,民主的本身成為破壞社會根本團結意識(solidarity)最恐怖的力量。


不懂得為別人設想的社會


台灣的教育環境,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最缺乏的就是關於「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的能力。也就是英文裡頭的empathy。我們也許有慈善慈悲的同情心sympathy,不過sympathy和empathy畢竟不是同樣的能力。

設身處地替別人想的能力,或者稱之為「同理心」,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標準答案。這個人的良藥,是另一個人的毒藥,因為這個人和那個人處於不同環境有不同需求。同理心要我們暫時放掉自我主觀,進入別人的思考與感受,評斷一件事是好是壞、是悲是喜,不由事情本身決定,而必須考量評斷者和這件事情之間的關係,他出發的角度,以及中間經歷的過程。

沒有標準答案的同理心,最難教。對那麼依賴標準答案的台灣社會來說,根本就徹底無法教。同情心可以交可以灌注,因為有標準可依循---誰可憐我們就同情誰、幫助誰。同理心不是這樣。同理心連到底可不可憐、怎樣才是比較可憐,都要我們自己依照不同情境去摸索。

沒有同理心的社會,結果養出了一群獨斷、自以為是的人。台灣人的自以為是。只有在現實的直接利益之前才會有所收斂。不幸的是,政治絕大多數時候不會帶來直接利益,於是那惡質的獨斷自以為是,就在正式意見與正式立場上大加肆虐了。



文字閱讀的重要

文字與圖像,最大的差別,就在想像力與抽象思考。讀小說的人,很少會喜歡小說改編的電影,因為接觸文字時,必然刺激發動想像力,每個人想像呈現的小說情境、人物絕不相同,但那想像中的情境、角色,對讀者而言,是最真實的,也是無可取代的。圖像就沒有這種自由度,大腦只是被動的接收圖像,沒有主動的想像。

從現實便成文字,本來就是一曾抽象作用。文字還能取得自己的生命,進行各種不同的連結,創造出許多現實裡不見得能有所對應,更不是圖像能表現的意義來。換句話說,文字比現實豐富且廣闊,文字當然也比圖象能承載能表達的,豐富寬闊得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cottelse 的頭像
    scottelse

    歲月拾遺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