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分之一的世紀過去了,「本土化」變成了主流,甚至變成了政府不遺餘力推動的意識形態標準,然而當年的疑惑問題,卻沒人在認真在乎的問了。「本土」、「本土化」不再是一種態度、一種方法,變成了一套固定的意識形態。這種狀況下,「本土」、「本土化」取代了以前的國家意識形態機器,反而阻礙了我們對於現實的關照與理解。

外傭外勞,以及外籍新娘大陸新娘,是「本土」的一部分,卻不在「本土意識型態」接納範圍內。今天成為主流霸權的「本土意識型態」,別說是外傭外勞,就連台灣居住了幾十年的「外省人」,都不在他們的「本土」範圍裡。

如果「本土」帶有這麼強烈的排除條件,排除完了,剩下的那一小塊,怎麼會是真實的台灣呢??本來要拿來反抗「虛幻中國意識」的「本土」,今天卻搞出了一個「虛幻的台灣」,一個只存在於本土意識型態者想像中的,假的台灣。

六零年代以迄九零年代,見證了洶湧的「留美潮」。很多人去了美國,很多人見識經歷了幾十年美國最主要的衝突---種族衝突。用美國「民權運動」中檢討出來的標準看,台灣對待外傭外勞,已經是不折不扣的「集體歧視」了。隔離、壓迫、屈辱、剝削,哪一樣沒發生過?更關鍵也更可怕的是,整個社會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不具備歧視自覺的歧視,是最嚴重的歧視。

因為這些被歧視的人,不會長期居留在台灣,我們就誤以為自己很安全。儘管那麼多人留美,卻太少人學習到美國歷史的教訓:集體歧視造成最大的傷害,在於腐蝕了一個社會「人的態度」,讓這個社會習於隔離、壓迫、屈辱、剝削等不文明的手段,終致也無法在文明的對待彼此。




「社會老化」,用的是兩個指標:社會人口的平均年齡,以及老人佔人口中的比例。看的清清楚楚,這兩項指標,未來十年都上揚的。

「社會老化」是最裝不得迷糊的,卻還是被台灣迷糊以對。人口統計就那麼明白,十年後,在既有平均壽命水準下,多少人還會活著、增加了十歲跨入老年門檻,在好算也不過。

真正務實的面對「老化社會」,一定要從產業面開始思考。老人月來越多,伴隨著出生率不斷下降,人口年齡分布必然失衡。年輕人少,老年人多,如果按照目前的作法不變,結果就是適合就業工作的人,越來越難承擔退休養老的人。

面對這種狀況,不可能單方面想如何讓年輕人提高勞動效率,也要反過來提高就業年齡上限。老年人體力快速衰退、反應變慢,不過相對的心智思考能力還能長期維持一定水準。面對「老化社會」的挑戰,我們應該從產業面創造適合六十歲以上人口持續就業的工作機會。例如說,大量製造研就翻展部門吸納長期經驗的可能,多嘗試文化思考方面的產業,銀髮工作者,不適合把他們推到市場上去打工洗盤子,要設計新的勞動參與模式。

城市空間改造與社會組織改造,台灣都不曾用心,當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創意可言了。在跨代家庭崩解之後,一般想到的替代,只有租賃形式的安養院。把老人關進狹小空間的安養院,讓他們群聚相濡以沫,是我們唯一的辦法,終就會造成更大的問題。

那隱隱然威脅著更大的問題,是「世代對立」。沒有什麼好好安排處理的話,大批老年人,依附在少數年輕人身上,勢必會引發「老化歧視」。年輕人視老人為負擔,要嘛儘可能將老人推出生活之外,嚴重的就索性遺棄,就算能留在家裡的老人,恐怕也難逃遭殘虐對待的命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cottelse 的頭像
    scottelse

    歲月拾遺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