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英倫獨語

英倫獨語


摘:

對於我們天性中愛好遊戲的一面來說,存再是一種快樂:存在本身類似於一陣火花飛迸,一連串不能退出的冒險。只要我們不過於挑剔,不要求毫無必要的完美,那還有什麼會比這樣一個喧鬧的場合更令人狂喜呢??生活的藝術就是要跟上天國樂隊的節拍,他為我們的人生擊打鼓點,給我們提示出場和入場的時間。我們為什麼要放過或加快一些東西,為愚行生氣,或為厄運絕望??在這個世界上,應該只有柔情的眼淚和急切而羞怯的愛。這是個盛夏的狂歡,在喜劇的光和影中,在劇場的玫瑰和罪惡中,沒有等待。

然而,自然和孤寂繼續溫柔的包裹著我,似乎比這一切盡在咫尺的事物離我更進,消弭了眼前的緊張氣氛,也許正是這份痛苦和恐懼的夢饜,史的我的思想在闖入沉思和夢想的迷宮時,走的比原先感於嘗試的更深入。這個迷宮並不複雜,設有清晰的線索指點迷津,儘管我們走在期間往往心緒緊亂。

因為最駭人聽聞的事件,所以在我們的生命歷史中取得一席永不磨滅的位置,除了是一個過往磨人噩夢中的荒唐片段外,又能是什麼??我們一向對夜夢不屑一顧,然而,我們給予他們應得的關注和尊重(因為,夢境中的所有煩惱都真切可感,所有的顏色都是明晰可鑑),難道夢境就一定比我們清醒時的思想,或我們白天費時更多創造出來的虛擬物---稱為歷史或哲學---更事出無因,或更微不足道??

人的心智充其量不過像歌曲,旋律裡夾著歌詞飄然而逝,然即便是代表事物名稱的歌詞,相對於深不可測的客觀對象而言,也都只是一些貧瘠而無根據的符號。與我的創作動機相比,這些獨語便是如此。若非期間似乎還洋溢著某種精神上的歡愉,從而消弭了他們的不著邊際,我將第一個厭憎這些廢話。

精神拒絕困在邪惡當中,他凌越於賦予它生命的存在之上。這個養育它變動的世界,對他而言並非適切的主題。精神痛恨自己的生身父母。它從那熊熊燃燒的聚焦點向無限擴散,不在乎那個聚焦點是否燒成灰燼。它躍上塵世時間的巔峰,在那兒將自己微渺的生命傾注入永恆而超塵的天宇。半本著遊戲心態,半本著犧牲精神,他自得其樂嘲諷著那些對它依無所知的永恆事物。

然而,精神若沒有物質的翅膀,就無法從物質中飛出;即便是最抽象的藝術,也是由具體意象構成的;即便是最神秘的苦修,也遵從著某種內心的情感。即使在這些我冷靜書於筆端的獨語中,意向和情感不易識別,然而當初他們上縈燒默念於心的同時,卻是意象分明和情感充沛的。


閱讀結束。英倫獨語

英倫獨語

生為西班牙人,在美國成長、在世界悠遊,廿世紀的大思想家桑塔耶納是永遠的異鄉人,也是真正自由的靈魂。一次大戰前後,桑塔耶納寫下五十五篇旅英期間的所思所感,是為一九二二年問世的《英倫獨語》。桑塔耶納心儀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嚮往希臘古典傳統,對霧靄朦朧下的英倫氛圍和神韻尤有領會。他以清明的思想與夢幻的詩意,談論英國的氣候、建築、文學、宗教、哲學和生活習俗,兼及對照古往今來的聖賢文明。他不只欣賞英式精神的強健,也點出英國思想的局限;不只讚嘆大英帝國的強盛,也指出她內在的弊病。隨著這位哲學家詩人的心靈與視野緩緩而行,此書不僅重現廿世紀初的時代背景,更引領讀者走進一個理想的英倫國度。

作者簡介

桑塔耶納(George Santayana, 1863-1952)
廿世紀著名的哲學家與小說家。生於西班牙馬德里,九歲時遷居美國。在哈佛求學時受教於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之後於哈佛、牛津擔任哲學教授。五十歲那年辭去教職,漫遊歐洲後定居羅馬,最後因胃癌逝世,享年八十九歲。桑塔耶納善用優美的散文表達思想,代表作品包括:《美感》、《理性生活》、《三個哲學詩人》、《懷疑主義和動物信仰》與自傳《人與地》。錢鍾書曾介紹桑塔耶納的文風:「一種懶洋洋的春困籠罩著他的文筆,好像不值得使勁的。他用字最講究,比喻最豐富……帶些女性,陰沉,細膩,充滿了夜色和幢幢的黑影。」余光中也曾譯介桑塔耶納的詩作,指出「他的十四行詩特別顯得冷靜而超逸,有一種深婉而又淒清的哲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