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諾,閱讀的故事。在此重新排版,為了網路上的閱讀方便。
閱讀者的書寫
然則,幸福的讀者為何總是要同時是個不幸的書寫者呢??不再說波赫士、不再說卡爾維諾、就先講渺小如唐諾我個人,幹麻總喋喋沒個完??
就絕大部分書寫者而言,閱讀和書寫可以分離為兩件不同(但絕非不相干)的事,書寫有著不同於閱讀的衝動或說驅趕力量,它是某些人的獨特技藝,如李維---史托講的是他在云云世界和漫漫生命中總得要有的雙腳站立位置,或講的更不幸點,那是他生命終難能遁逃的一種苦役型式,是某種神祕的「命運」,好的時日裡是書寫叮叮敲響召喚著他,在困厄枯竭的時日則是,除了這個還能還做什麼??
分離的部份大致如是,而聯結的地方又是如何呢??
我自己是這麼想的,也是這些年來的真實經驗。書寫,尤其是在閱讀之後、因閱讀而興的書寫,對閱讀有著我不曉得是否僅此一種的積極意義,那就是思考,一種異於尋常的,生活中在難以做到的最精純思考---在閱讀過程之中,當然還是有甚多東西得想的,但閱讀如流水有自身的節奏和行進路線,往往並不方便喊暫停,特別是牽涉到不同書籍所交集的同一話題。
在這裡,書寫是閱讀的暫時駐留,把此一焦點放大,逼迫自己不分神的想下去,而書寫,寫過的人都知道,易受個帶點神秘性的及特別思考方式,我相信是人的高度專注、甚或把自己逼到絕境所叫喚出來的奇特力量,它做的不僅僅是把你已知的、存在意識面的荒無東西整理出秩序而已,它會帶來某些始料未及的新發現(多寡有運氣的成分),或者說把某些原來徘徊在意識底下的東西,如水落石出般上浮到意識層面來,把「不知道」的變成「知道」。這是書寫此一苦役過程最棒的報償。
真的,書寫有時會讓人變的自大唯我,為閱讀永遠讓你謙卑,不是克己復禮的道德性謙卑,而是你看見滄海之擴天地之奇油然而生的謙卑,不得不謙卑。也因此,閱讀者和書寫的最終關係是,一個閱讀者不見的需要書寫,他大可讀的更快樂更自由,但一個書寫者卻不能不閱讀,這才救得了他。
「我們是誰?我們每一個人,豈不都是由經驗、資訊、我們讀過的書籍、想像出來的事務組合而成的嗎??否則又是什麼呢??每個生命都是一步百科全書、一座圖書館、一張物品清單、一系列的文體,每件事皆可不斷更替互換,並依照各種想像得到的方式加以重組。」---這段我們已然引述過一次的話,出自卡諾維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的最後一回演講的卷末,是他對我們以及下一個致福千年人們的諄諄叮囑。
======================
閱讀的故事
閱讀,是心靈交會的火花光芒,是人間世事的反射映照,亦是排除現實一切的純然精神饗宴。閱讀唐諾的閱讀故事,你相信他是這樣過日子,與作者成友朋,滿心傾慕地;可以看到某些文句、情節,是如何浸滿他的腦子,與之生發交纏,有關一輩子的聯繫;還有他的奇想、多識與好難得隨歲月而來的妥協,是他原原本本一生的閱讀的故事。
目前分類:[書,輯] (221)
- May 09 Tue 2006 00:06
[言]閱讀者的書寫
- May 08 Mon 2006 00:35
[言]一去不返的最美麗陷阱
我會不小心逾越現世,尤其是最近。
總是不知道要怎樣跟別人說明這一些東西,或者是別人也發現了,於是我們之間橫亙著很大並且沒有辦法交流的裂縫。就像是我說的,我一腳踏在縫隙之中,一腳在外面。最近我時常的感受到如此。
我讀完了帶著鮭魚去旅行以及流浪在海綿城市,開始讀起了閱讀的故事,裡頭剛好寫到:
一去不返的最美麗陷阱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柏拉圖其實也不算說錯,對一個熱切的,重度的閱讀者而言,這是相當可能成立的---有這麼多背反於眼前世界的更美好世界時時召喚著你,這是閱讀終極性的溫柔不祥,它預告了另一種型態、另一種意義的閱讀中止,或更正確的說,預告了我們兩腳站立於實存世界的閱讀中止。
真的,某個更好世界的察知、尋求到持續獲尋到並會心了解,剛開始總是讓人興奮不已的,這通常也是閱讀者最勇猛精進的最快樂時光,遍地是寶,簡直就來不及撿拾一樣。但很快的,你會驚覺自己已走太遠,而且像童話故事裡灑麵包屑註記來時之路的傻瓜小孩,回頭才發現已經讓鳥雀給通通吃掉了,你很難在尋回有親人等吃晚餐的家了。
閱讀者越受到書籍中更好世界的誘引,相對便離開眼前的世界越遠;愈理解存放在書籍中種種更好的世界,相對變越容易看輕眼前世界的貧薄、粗陋、乏味和不義,甚至到達難以忍受的地步。而更刺激的是,閱讀者所看到病逝之為珍寶的這些更好的世界,直接了當的說,卻通常是一個一個「被擊敗」的世界---被歷史的偶然機運擊敗、被習焉不察的流俗擊敗,被人們的粗疏,懶怠,不講道理和壞品味壞程度擊敗。
他們好像越精緻,在書籍中的世界活的越欣然,就越難移植到五濁惡世的現實空氣中存活似的。於是,閱讀者等於是以兩倍的速度和眼前的世界分離,正義感和鑑賞力尤其在其中扮演推進器的角色,很容易把認真的閱讀者拋到一個被彼此不斷遠離的應然世界和實然世界報列拉扯的尷尬位置,彷彿要他要錢還要命的二選一。
也因此,不全然都是廉價的肉麻和自憐自傷,閱讀者的確會油然而生出某種孤獨感,越往深處走去就愈清楚愈具體,最終,你發現人間的語言原來是這麼簡陋不夠用,你簡直無法用現實世界的有限流通語言去描述出你真的看到的豐饒世界,更遑論說服和辯論。
我才看完三章,但是這本書處處有珍寶,實在是太有趣了。看到這一段,我忍不住一定要po上來分享,但是無奈新注音輸入法讓我挫敗。這一段出現了太多不常用的詞語使用方式,在我打字時經常性的頭上三條黑線。其實不只是這一段,到目前只的章節都是如此,我看的慢,但是很爽快。
你懂也好,你不懂也好。我想我就是那個走的太遠了,一去不復返,只不過是如此而已。
- May 08 Mon 2006 00:05
閱讀結束。流浪在海綿城市//張蕙菁
- May 06 Sat 2006 23:40
[轉載]說說《美學的經濟》
我個人相當的喜歡這一本書,就像是誠品的網頁上頭寫的介紹:作者以敏銳的流行嗅覺和飽滿博雜的知識,透過社會變遷中60個議題的細微觀察,系統性地整理出台灣產業中有關藝術、設計與美學的相關議題,並強烈提醒國人,設計產業對台灣未來發展的影響力與重要性。
我覺得不呆版而且相當有趣,這是對我而言。最近美學已經成為顯學,設計成為重要的力量,許多的雜誌都不約而同的談起這一件事情。我想這一本書可以作為一個各方面的觀察,刺激活絡一下思維。
=============================
Posted on 2005-08-02 22:23 詹偉雄
原出處:http://blog.chinatimes.com/wh_chan/archive/2005/08/02/8823.html
我的新書《美學的經濟》出版了,它是一本「輕鬆寫的嚴肅書」,因為印刷前夕工作太忙,來不及在書上交待「為何要寫這本書」,這段文字,就當它是個遲到的解釋好了。
放在自己的部落格裡,應該不算打書吧?
- May 06 Sat 2006 00:57
縫隙。

照片:櫃上的瓶瓶罐罐。
天色太好,好的令人想不起來上個星期連日不斷的下雨,差一點沒把人的耐心以及好脾氣給消磨殆盡,才一個星期。清晨未到六點,天色已經全都亮了起來,我的記憶似像相定格在不久前,一到傍晚尚未六點就一片漆黑的日子。沒想到這麼快的接近夏天。
對歐,連春天吶喊都結束了。這樣說來,我自己的短袖上衣是穿假的嗎??
只是我想不透的是我的樓友們無論夏冬,常見到他們穿著短褲短袖,是他們太不怕冷只怕熱,還是說氣溫一向沒什麼變化。也許是我應該承認我自己怕冷到不行的身子骨,也許是以前常常感冒,一旦生病就氣虛體弱到不行,下意識擔心又會感冒。
- May 04 Thu 2006 17:39
閱讀結束//國境之南,太陽之西&NT280
閱讀結束。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我是愛她們,非常愛,而且非常珍惜,正如妳所說的。不過我知道──這樣是不夠的。我有家庭,有工作。我對兩方面都沒有不滿,到目前為止,我想兩方面都很順利。我想甚至可以說我很幸福。不過,只是這樣還不夠。我知道。自從一年前遇到妳之後,我變得非常清楚。
最大的問題是我欠缺了什麼。我這樣一個人,我的人生,空空的缺少了什麼,失去了什麼,而那個部份一直飢餓著,乾渴著。那個部份不是妻子,也不是孩子能夠填滿的。這個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能夠做到這個。跟妳在一起,我才感覺到那個部份滿足了。而且滿足之後,我才第一次發現,過去的漫長歲月,自己是多麼飢餓、多麼乾渴。我再也沒辦法回到那樣的世界去了。」
- Apr 30 Sun 2006 02:25
閱讀結束/有一天啊,我想跟你走,寶寶,挪威的森林。33X35
頭一次看村上的這麼長篇的小說,說實在有點累,我看的是裝訂成一本的版本,常常會沒有間斷的讀下去。但是我覺得這一本很有時下的愛情糾葛的關係,我是認為其中關於性愛描繪的部份也還滿重口味的,但是應該算是人物間相當重要的部份。
蔡康永的這一本書輕薄短小,但是相當多的發人省思,只是我沒有抄錄起來,例如對於快樂的質疑,還有大家都不喜歡醫院。好像網路上也有流傳一些版本,有機會大家可以去找來看看。
劉若英,恩,看完之後沒有太多的感覺,可能是我沒有辦法接近那樣的世界。比起伊能靜而言,是這樣。也有可能是因為這星期開始玩線上遊戲,所以才會有點跳tone,我是這樣的覺得。
-----------------------------------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我在怎麼也睡不著的夜裏想起直子的各種姿勢。不可能不想起來。因為在我心中實在積存了太多關於直子的回憶,而這些回憶正一一想撬開任何一點點的縫隙往外鑽出來。我實在無法壓制阻止這些的奔騰而出。
我想起她在那雨天的早晨,穿著黃色雨衣打掃鳥舍,搬運飼料袋的光景。想起那形狀倒塌了一半的生日蛋糕,和那夜把我的襯衫都哭濕的直子眼淚的感觸。對了,那一夜也下著雨。冬天裏她穿著駝毛大衣走在我身旁。她總是夾著髮夾,總是用手摸著那髮夾。並以澄澈透明的眼睛注視著我的眼睛。穿著藍色長袍彎曲雙膝把下顎搭在那膝蓋上。
就這樣她的印象像漲潮的海浪般一波又一波地向我沖來,把我的身體沖往奇怪的地方去。在那些奇怪的地方,我和死者一起活著,在那裏直子是活著的,跟我交談,或者也曾經互相擁抱過。在那些地方,死並不是終結生的決定性要素。在那裏死只不過是構成生的許多要素之一。直子包含著死而依然在那裏繼續活著。而且她對我這樣說。
「沒關係喲,渡邊君,那只不過是死噢,你不要介意。」
有一天啊,寶寶
因為一個我很愛的女生,所以寫下了這本書!
網路上瘋狂轉寄的蔡康永『寶寶日記』完整版
如果有人堅持要為你解說人生,
寶寶,你聽聽就好,不要太當真。
你的人生就是你的,你感覺到風時,風才在吹;
你把宇宙放在你的心裡,宇宙才存在。
寶寶啊,這本因為你而寫的書,常常出現問號,原因很簡單:我不確定的事很多,何況我也不想確定那些事。
我只是比你早到而已,我也會比你早走。我趁著比你早到的這些時間,提醒你一些人生不宜錯過的事,以及另一些,最好是錯過的事。
因為和你說話,我才有機會常常回想我最初的狀態,你讓我記起了許多我已經忘記很久的事啊,親愛的寶寶。
──蔡康永
蔡康永對生活的態度,有時輕鬆有時莊重;蔡康永看見的世界,有時荒謬有時繽紛。透過蔡康永最深情最溫柔的寶寶日記,你將發現,原來人生有這麼多精彩好玩的『問號』!
我想跟你走
《我想跟你走》是敏感女人的生活小宇宙。多年了,劉若英在城市與城市之間移動著,然她的回憶沒有激狂的成分,也沒有如雷鳴巨響的逼視;相反的有如一種淡淡午後的薄陽,撫人溫情。在移動中,記憶是幾則漸行漸遠的蒼涼背影、是奔馳於地圖的疲憊臉龐、是如聚光燈般大悲大喜的愛情、是孤獨地玩著自我寂寞遊戲的孩童時光、是如反轉在底片的往事特寫、是陰影籠罩的牆斑駁著老房子歲痕、是和生活搏鬥的底層浮世老兵……
這麼多年劉若英依然表演,漸漸的文字和攝影也是她表演的另一種方式。透過「文字」只為了尋找一種休戚與共的感覺,透過「攝影」只為尋找一份孤獨寧靜。劉若英一直相信,人是一座座的孤島,但又不能認命自己是孤島,所有生活上的掙扎都是在確認我們的島與他人之島的連結,透過這樣的連結,我們其實是不孤獨的,我們是可以互相分享、相互同情的。
隨著劉若英真性情的文字,她的記憶、愛情、旅行、音樂,都是一種享受與溫暖。親愛的,我想跟你走。
- Apr 25 Tue 2006 13:39
閱讀結束。神之船//江國香織
江國香織的神之船,就是封底寫的:最情痴的人,可以為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賭注一生。我想這是一本看了我起雞皮疙瘩的小說,因為那種堅定的信仰,我似乎可以看的到我自己的影子在裡頭,就是那樣。我不知道我可不可以在適應其他的,如果那真的是所謂的銷魂蝕骨,他者是真的無法認識我的盒子。
「已經過去的事就不會改變,永遠都會在那裡。只有過去的事,才能夠確實屬於我們。過去的事都裝在盒子裡面,絕對不必擔心會消失,是不是很美??」
是的,那真的是很美,很美。我是這麼認為的,那是最好的時光。
- Apr 22 Sat 2006 19:44
乍現的恍惚

她在恍惚的慢板裡頭這樣寫到:
在那之後,我越來越容易恍惚,越來越容易感知光陰的軌跡,在它閃現的剎那,豁然感知另一種空間的並存,另一種事物的空洞無法,另一種自己,在另一種可能但從未發生的狀況與關係裡,一種地老天荒的感概。
恍惚的時候,時間不存在了,某部份的感官變的非常遲鈍,幾乎像失去了那部份的能力,然而某部分又變得比平常敏銳,彷彿他自己終於掀開意識,從腦子的底層探出頭來。
某些恍惚的時候,我會問沒有答案的問題,想起無緣由的小事,我也會想起沒有問題的答案。
這週末。我想,應該是類似醉了的姿態上了捷運,我才這麼的恍惚。即使我從未在我醉了之後還在外面晃。我以近似昏厥的樣態在捷運上看著窗外飛快疾駛過的景色街道,我像是看著快轉的電影,一格一格的光景在眼裡,有時被定格放大,有時快到沒有辦法意識到剛剛閃過去的那是什麼。
我知道是類似酒精的東西在體內作用著。就算我沒有喝任何一滴酒。酒不醉人人自醉,我為何茫,是茫還是盲。
後來我開始自我解析著這一切的荒誕不經,依舊是我和他者的關係---反覆上映一樣的戲碼----讓我決定這種類型的電影,我不打算看。我在這樣類型的電影裡頭,我跟他者的角色,就是村上寫的那樣:
我們都分別各自比較巧妙的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然後就在兩個人想到今後能不能一直巧妙的扮演下去時,就有什麼不對勁了。雖然只是極小的某種什麼,然而已經回不去了。我們正處於一個和緩的,拉長的死胡同,那就是我們的終點。
有些東西被遺忘,有些東西消失,有些東西死去。而其中幾乎沒有悲劇性的要素。
然而我在好久以前,在尚未感知自己擁有轉身離開的氣力,尚未退去青澀習氣的我,曾經忍受著不明所以的壓抑,讓我跟他者的角色在戲碼裡頭,上演著花系列的狗血寫實。
後來,有個他曾經對我說:「你不覺得像這樣相處在同一個屋簷下是一件很噁心的事情嗎!?」要裝做什麼都不知道,一切如故巧妙的扮演兩個人的角色。後來的我,完全沒有辦法做到這種事情,我對著好友,說:那極度壓抑的人格我要卸下。
- Apr 20 Thu 2006 17:37
閱讀結束/陰陽師 生成姬

自從很久以前接觸到小說裡頭出現兩個名字:安倍晴明,土門御有匡,我便深深的為日本陰陽師的故事著迷。CLAMP的作品《XXXHOLiC》裡頭的次元魔女,或者是庫洛里德,都是具有這樣性質的角色。
這一本陰陽師的長篇小說 生成姬,用了新的方式以及觀點介紹了最常出現的兩位主角:安倍晴明以及源博雅。如果從未接觸過這陰陽師系列的也可以從這一本開始看,絕對不會有問題。不過其他的陰陽師系列每一本其實都是由諸多短篇結合而成,閱讀相當輕鬆。
我喜歡這一本書出版系列謬思奇幻館在小說前寫的短短文章:
我們需要故事。越是荒誕離奇,天馬行空,越是引人入勝,難以忘懷。在種種不可能之中,我們找到自己的可能,在幽暗遙遠的未知中,我們獲得了勇氣與慰藉。
我們需要想像力。不是教唆逃避現實,溺陷虛無,卻是要鼓勵轉換視野,伸展心智。奇幻故事奇特的神秘本質,無限的幻想空間,正想像力的泉源。
推薦大家 陰陽師。ps陰陽師 電影有兩部,生成姬的故事大致上可以再第一集的陰陽師看到。
----------------------
閱讀結束。陰陽師生成姬/夢枕貘
「陰陽師」系列第一部長篇小說!根據日本古典藝術謠曲〈鐵輪〉內容與「陰陽師」短篇作品〈三腳鐵環〉重新改編而成,不僅更細膩地呈現女人心中愛恨糾葛轉折,源博雅這位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闡釋。全書分為序卷安倍晴明、卷一源博雅、卷二相撲大會、卷三鬼笛、卷四丑時參拜、卷五鐵輪、卷六生成姬等七卷。
「……這回特別受到博雅的助力。若這人物不存在的話,晴明和小說《陰陽師》大概也會成為完全不同的故事了。有時寫不出來,不知如何是好時,黑暗彼方總是會點起一盞類似路標的源博雅亮光。」──夢枕貘
此書是作者應朝日新聞晚報邀請連載的陰陽師故事,書中對兩位主角重新做了一番介紹,讀者可以再次認識作者筆下的晴明與博雅,因此也可當作進入「陰陽師系列」小說世界的入門。
- Apr 18 Tue 2006 14:18
[言]歧路的瞬間。

前一個晚上談論的事,這時變的那麼遙遠地,毫不重要了。在意的事情,也是那麼的清晰,可以看出其中某些社會的框架,彷彿受到預先寫定程式的設定。你忽然就看穿自己了。看穿自己是那樣虛空而軟弱地,驅趕著自己去相信一種信念,去喝一杯咖啡,去愛一個人,去穿某一個品牌的服裝,去聽一片CD。
以為那樣才是正常。
那些深植在你內裡,使你認為那樣才是正常的設定,有人稱它是文化,有人說因為消費時代的廣告。有人說是業力與習氣。
無論那是什麼,我們始終是手無寸鐵的進入,在遍體鱗傷的出來。只是現在不那麼怕痛了。
你會記得這次出來的路徑嗎??還是用麵包屑做的指路記號,轉瞬就被鳥雀吃光了呢??
在時間當中,許多事發生,我們受著這些事情的淘洗,一遍一遍。在每一個片刻檢驗著你相信與不相信的事,看穿自己的深與淺。有時感到下一個片刻也許就是歧路,但所有的歧路也是完整的同一。
- Apr 16 Sun 2006 00:49
博士熱愛的算式/小川洋子

博士只有 80 分鐘的記憶,一旦超過這時間,他的記憶就自動歸零,重新開始。所以即使度過再快樂的時光,他也不會記得。他永遠不記得我是他的管家,以及他為我的兒子取名為「根號」,然而博士卻用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驗證了愛的永恆。
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中,天才數學家約翰奈許在領諾貝爾獎時說過:「一切的邏輯和理性,都存在於愛的神奇公式裡。」
延伸閱讀:消滅了與死去
==================================
頭一次接觸到小川洋子是秘密結晶,第二次接觸也是跟記憶有關係的這一本:博士熱愛的算式。正如介紹所寫的,博士只有80分鐘,但是在女管家以及女管家的小孩與博士之間的相處,可以看到博士純粹對於數字的喜愛以及相當人性光輝的部份:熱愛小孩。
書裡頭相當特別的是將複雜難懂的數字以及公式運用像是詩一樣的方式連結在一起,我從誠品那裡找到一段文章內容得以說明:
- Apr 16 Sun 2006 00:24
就是,柯師。冰箱、青春無法歸類、恍惚的慢板//柯裕棻

作者自承「陰天的微光」是這個集子裡全部故事的概念,而書中勾勒的景象,則是一個怪異、寂寞、鬼影幢幢的世界。
-------------------------------------------
要怎麼說這一本書,從分手的味道,到愛人,從冰箱到一切等時的加州旅店,這八個故事有種令人無法自拔的文字的美。一個作家死了,這故事甚至是點出名人之死後的荒繆世界。這一本書看的我渾身發毛,不是恐懼而怪異,是真的寂寞到了極點的共振。
時間。味道。愛。死亡。出現在書中的異象,都是一種讓我感到震撼的想要細讀在細讀,都快要陷進書裡頭。就如同一個魚缸沉進桌子,女孩沉進桌子,也許我也會沉進書裡頭。化作裡頭的一抹靈魂。
前些日子去誠品買了另外兩本她的書,只不過都放在台中,有機會再來介紹。
--------------------------------------------
閱讀結束/冰箱。柯裕棻
- Apr 14 Fri 2006 01:21
質變。博士熱愛的算式//小川洋子。螢火蟲//村上春樹

喜歡自己走路的聲音。
以前有人這樣跟我說我走路不拖著地,總是離開之後又放下來。後來我喜歡穿大一點的鞋,所以一旦離開地面的高度較大在放下來的時候,就會有撞擊的聲音。那種鞋子跟地面敲撞的聲音在圖書館裡頭特別明顯,但是我就是喜歡。
我似乎在穿著鞋子的時候,沒辦法做到無聲無息的來去自如這一件事情。那似乎也沒太大的意義。
沒有意義的事情還有和他的相處越來越不可思議的沒辦法繼續下去的詭異。沒辦法的原因是在最近浮現的越來越大,我想到之前也有這麼一次但沒有如同這次般。他的身上,似乎有種我沒有辦法認同但是可以理解的行事作風存在,那不是憑空出現,是之前不知怎麼的都會視而不見。
這已經不是我打不打分數扣不扣分的問題。
如同張蕙菁的告別:
白天的事很遠了,無論那天我曾努力地良善,還是得罪了人,這時已經沒有了情緒,只是久久地醒著,不知幾點鐘。感覺自己好像更接近了什麼,只因明白它是如此的遙遠。
有時我寫到關於身邊的一些人。他們活著,吸收這個城市的廢棄,對我笑,跟我說話,轉身離開,在下秒鐘的世界裡變成我不認識的人。總是要在一段時間之後,我才明白。當初寫他們,就已經開始對他們告別。
而我,早寫了他。這一次我清晰的意識到這一件事情有如慢動作的進行,我在故事尚未講完之前就迫不及待的離開了,頭也不回的沒停下,發出我喜歡的足音。
發生的條件出現在他跟我身上。
- Apr 09 Sun 2006 20:46
超過太多的。尋羊冒險記//村上春樹
以一天的週期而言,太陽不斷改變他在天空的位置,我們用來描述的字詞就只有兩個:日與夜,但任何人都知道,日,夜,不能代表實際的一天。雖然人類創造其他,例如:黃昏,黎明,午夜,終究能用的字詞還是極為有限。
世界變化比語言快,我們卻常使用一些過時或不適用的語文框框去描述它。」
「假設桌上擺放一些橘子,取出一個要您以語文描述,你能表述籃中未取出的橘子嗎??很難,除非這些橘子各自不相同。比例顯示,現實遠超過語文所能描述的。」
==============================================
我寫了好多信又一一撕掉。不過這若要說是當然也是當然的事,連對自己都無法說明的事,沒有理由能對別人說明清楚的。大概吧。
時間這種東西無論如何總是串連著的。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性的依附著自己的尺寸去切割時間,所以容易產生錯覺,而其實時間這東西確實是連續的。
總而言之是想法的不同。對某些人來說,是已經結束的事,對某些人來說卻還沒結束。只不過這樣而已,光是這樣的事情,到了鐵路那一頭之後,卻好像有了很大的差異。
不懂,我搞不懂的事情真多。我想所謂年紀大了會變聰明的説法一定不可靠。個性或許多少會變,但凡庸這回事則永遠不會改變。
- Apr 04 Tue 2006 22:44
ppaper06/十秒一個臉色 十年一個角色
PPARER06/ 作者IVEE
十秒一個臉色 十年一個角色
人與人的相處本來就不容易,在帶著假面的工作環境裡,更免不了三不五時的大小衝突,白目的給人臉色,柔順的忍下別人的臉色,EQ低的人給人臉色,EQ高的忍下別人的臉色,打著創意旗幟的給人臉色,擅長配合單位的忍下別人臉色……。在漫天飛舞的臉色裡,時間過去了,到頭來誰給誰臉色並不重要,我想問的是,十年之後,誰會是個角色?
任何人都一樣,時間是最公正的仲裁者,每個人都值得至少一個十年的總體評估,對他人如此,對自己更是如此,把時間拉長來看,許多事情一目了然:十年才能證明一個美女,十年才能學通一種語言,十年才能放心自己選對了基金,十年才能確立一個天后的地位,十年公司的歷練,足以造就一個角色,也養的肥一條蠑螈;十年婚姻的發展,足以延續可愛的下一代,或是逼出一段外遇;十年友情的考驗,足以幫助兩個成功的事業,或是體驗不可思議的欺騙;十年……,不常不短的時間,足以讓你了解一個人,一件事,一部份的人生。
於是這些為什麼的答案,不就呼之欲出了嗎,看看他過去的十年吧,他在向上爬,還是向下滑呢,他在打頭陣,還是不斷被人超越呢,十年來,他唯一學會的就是可以埋怨的更精準嗎,他還在原地踏步或是小跑步嗎,十年來,他唯一學會放鬆的只是皮膚而已嗎,他還是對那麼多事情都放不開嗎,十年了,他更懂得愛了嗎,還是需要的更多,他更能付出了嗎,還是擔心別人給的永遠都不夠,十年前的誤會解開了嗎,十年後的心境更加豁達了嗎,十年前的教訓有沒有讓十年後的我們更好一點呢,十年後的我們還在跟臉色奮鬥嗎。
但是我相信,阿修羅煉獄的輪迴,可以讓真正的英雄修成正果,也可以是通往畜牲道的捷徑,當我們面對他人的不感激、不認同的時候,沒什麼好難過的,先評估這個人是個角色,還是只是給我的一個臉色,而當我們做下一個決定的時候,不只是解決眼前的情緒,應是為下一個十年作準備。
- Apr 04 Tue 2006 18:05
[言]尋羊冒險記
聽別人的事情聽的越多,而且透過這些事情,窺視人們的生活越多,我越會被一種無力感捕捉。所謂的沉澱就有關那種無力感。「我們那兒也去不了」則是無力感的本質。我們雖然擁有能夠容納我們自身的所謂我們的人生這種運行系統,然而這系統同時也規定了我們自己。這就很像迴轉木馬。它只在固定的場所,以固定的速度巡迴轉動著而已。什麼地方也去不了,既下不來也不能轉車,既不能超越別人,也不會被別人超越。不過雖然如此,我們依然在這樣的迴轉木馬上,看起來彷彿朝著假想的敵人,拚命往終端展開猛烈的衝刺似的。
所謂事實這東西,有時候會反映出既奇怪又不自然的樣子,或許就是因為這緣故吧。我們稱為意志的某種力量中,壓倒性多數的部份,都是在發生的同時,便已經喪失了,只是我們卻無法承認這事實,而這空白便在我們人生各式各樣的相位上,帶來奇怪而不自然的歪斜扭曲。
- Mar 31 Fri 2006 12:25
消滅了與死去。秘密結晶//小川洋子

先問,如果哪天你死去的親人在你的記憶中被消滅了,你連難過的感覺都沒有,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
「……只要生活在這個島上,內心的東西就會一個接一個失去。」這是小川洋子的新書【秘密結晶】中心概念,故事由此鋪陳而出。
我去整理那一頭頗長的髮,從過年前去染過之後我就沒有再剪過,於是將近兩個月後,我終於在受不了的情況跑去設計師那裡,後來做了造型燙。因為之前的頭髮又直又貼又軟,設計師說也些捲髮的人要燙直都還沒辦法燙的跟我一樣直,我的頭髮是太直了。
但是相對的,我要抓頭髮作造型變成一種不方便,所以建議我做造型燙,於是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坐在那。我把包包裡頭的小川洋子的新書秘密結晶拿出來給看的差不多,結束之後又大概花了半個小時把書給看完。
很有趣的事情是剛好我常常會接觸到跟失去記憶類似的主題,例如我看過的電影就有:記的我愛你、我的失意女友、腦海中的橡皮擦,甚至這一本秘密結晶。
「如今,即使我看到照片,也想不起任何事了。既不感到懷念,也不會心痛。這只是一張光滑的紙而已。我心裡的空洞又增加了,誰都不知道該如何恢復從前的樣子。消滅就是這麼一回事。我想,你應該無法了解這種感覺……」
秘密結晶的後半段提到一直照顧女主角的老爹(不是父親),因為地震之後顱內出血,最後過世了。這對她是相當的打擊,因為島上事物的消滅是連內心的感覺都消去,但是對於老爹的死去,並非島上的自然的消滅,是死亡。
對於一個遲早什麼都會消滅的小島「……在床上醒來時,立刻發現空氣中帶著隱隱的澀滯。那是消滅的訊號。……腦海裡閃過這個念頭,才驚覺我失去了關於鳥的一切。「鳥」這個字眼的意義、對鳥的感情、對鳥的記憶,一切都消失了。」
作者就提到,也許老爹在連身體的每部份開始消滅之際,就已經先離開這世界,這或許對他而言是一件好事。
對於死者,跟我們有密切關係的死者,我們到底是怎麼面對死亡這一件事情??
- Mar 30 Thu 2006 10:18
孤獨的理由。這就是孤獨//胡安‧荷西‧米雅斯

,簡單的說,這是一段自我新生的過程。藉由主角請私家偵探調查自己,用別人的眼光來看自己。另外一點,就是故事中母親的日記,這讓她原本世界崩壞可是極欲想擺脫這種不斷吸大麻無所事事的生活。
推薦書評:孤獨,致命的吸引力。
至於我則是相當的喜歡譯者在裡頭提到這麼一段文字,那也是相當吸引我的原因:
孤獨,像一場永遠無法滅絕的瘟疫。
有些人,有時候,將自我封閉在孤絕的內心世界,反而才覺得自在吧!愛因斯坦曾經這樣描述過自己:『我不屬於任何國家或任何朋友,我甚至也不屬於自己的家人。外在的人事物,我始終漠然已對。然而,我想封閉自己的慾望卻與日俱增。這種孤絕的狀態,有時確實很難熬,但我從不後悔活在人群之外的邊緣世界裡。我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但也從中獲得了行動和思想上的獨立,不須在他人的偏見中苟延殘喘。我不會為了區區幾個脆弱的理由就放棄自己精神上的平靜。』
人,即使看不清現實的混沌,也要誠懇釐清內心的困惑;一旦「視力」恢復正常了,眼裡看到的就是內心的風景。
有趣的是譯者去採訪過作者本人,作者提到本書分成兩部份:
第一部份:以第三人稱客觀描寫愛蓮娜這個女子。
第二部份:忽然改成以第一人稱陳述自己所主導的生命。
第一部分是很接近病例報告,第一部分的敘述者應該是個心理醫生。
第二部份,在這就是孤獨裡,其實是病患殺死心理醫生,搶來了報告,然後按照自己的意思把她完成。所以,才會有第三人稱變成第一人稱的安排。
相當有趣的一本書,這其實是一本西班牙文學作品,頭一次接觸。
內容:
四十三歲的艾蓮娜在母親病逝之後,開始重新思考自己與母親之間的衝突、和女兒之間的對立,與妹妹之間的僵持,還有,她與丈夫之間這場虛偽而平淡的婚姻關係。
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她無意間發現母親的舊日記。在日記裡頭,詳實紀錄著身為家庭主婦的母親內心的孤寂。艾蓮娜閱讀完後,使她不得不開始直視自己的孤獨。因此,她決定像母親一樣,開始寫日記,用文字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
另一方面,由於懷疑丈夫的不忠,於是她匿名請了徵信社來調查丈夫的行蹤。後來,艾蓮娜突發異想,何妨藉由別人的眼光來觀察自己的生活?這個絕妙的安排,正是本書最引人之處。因為自我探索或許有盲點在,旁觀者也許看得更清楚。當艾蓮娜學會面對孤獨時,也就是她重獲新生之日。
全書架構簡潔,文字寫實,卻蘊含著一股強大的能量,督促自己去逼視屬於自己的生命。
- Mar 25 Sat 2006 07:17
既是問題年代必也是爭議年代。問題年代//楊照
:
中文裡說的「問題」在英文裡有兩個不同的字,一個是Question,一個是Problem。分辨這兩種問題,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question呼喚「答案」,而problem卻渴求「解決」。
台灣處於雙重意義下的「問題年代」,有很多沒有答案的問題流竄著;也有很多找不出解決辦法的問題陰魂不散的在空中激盪。
與舊時光,老時代相比,我清楚感受到,現實最大的特色,正處於失去了尋找答案的信心與動力。一個問題引領出另一個問題,一串問題帶著另一串問題,問題不斷累積,直到我們被問題淹沒了。
活在問題之海包圍中的人們,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麻木了,開始犬儒了。到處有人叫囂著拋擲出更多的問題,到處有人亢奮的量產著分析,評論與更多的分析評論,可是當要認真的探索「那答案在哪裡??解決是什麼??」時,我們能得到的幾乎都是聳聳肩的苦笑,或者是促狹刻薄的嘲諷。
「問題年代」背後有個月來越牢固的預設,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也不必白費力氣去找尋答案。「問題年代」裡還誕生了一種奇異的自虐傾向:誰能製造,渲染出越不堪的問題,誰越能危言聳聽刻畫末世的絕望威脅,誰就能在這個年代受到最多的注目,贏取最高的收視率。
活在問題之海包圍中的人們,呼吸著問題,消費並再製著問題,似乎渾然忘卻了問題需要應之以答案,對之以解決。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遺落,甚至比是通向答案,解決的路徑。我們厭棄知識,失去了對知識的珍視與寶愛,儘管明明知是中藏著答案。我們嘲弄著堅持原則的人,鄙薄超越功利的事,儘管明明超越立場的原則裡藏著解決。我們輕視理性與邏輯,清是是非對錯的判斷,儘管明明沒有理性,不能判定是非的情況下,任何問題都只能繞著自己的狗尾不停打轉,哪裡都去不了。

既是問題年代必也是爭議年代。政治人物是這些爭端的關鍵與核心主角,透過溝通與整合試著去把現階段臺灣的族群與社會現象尋求解答,但在詭譎複雜的政治氛圍下,這是多麼艱鉅困難的事,至少作者做到了媒體人的責任,把問題陳述出來並做分析,畢竟我們都生活在這片土地,當然有權利來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與未來走向。觀念的啟示是作者累積多年媒體經營經驗,憑其敏銳觀察力所彙編而成。(徐惠敏)
作者簡介: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之音《台北話題》主持人、政治大學中文系、靜宜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等職,現為《新新聞》周刊總編輯、東森ETFM聯播網《1200領先開講》主持人。
楊照藉書寫釋放對社會的關懷,以不滅的熱情思索人生與文學,犀利的風格在文壇中生代裡獨樹一幟。曾獲得聯合報小說獎、賴和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等,並榮選為1996年年度出版風雲人物。
--------------------------------------------------------------------------------------
以上這一段,是我從楊照的書【問題年代】的序裡頭抄錄出來的,我覺得寫的很好。會開始接觸楊照是因為我在誠品出局看到他的【十年後的台灣】。查了學校的圖書館,有購入但是我一直在書架上找不到,卻也不是借出。不過再同樣的架上看到這一本問題年代,翻了一翻內容,覺得頗有趣便借回來看,也看完好一段時間卻懶惰把心得打字。不過書的出版年代到是遠了一點,所以有些議題早已經退燒很久。
因為考試的關係接觸社會學,我一直沒有辦法好好的說清楚這門學問給我的震撼,我只能說他引領我用不同的視野看世界。這學問實在博大精深,社會學顧名思義是研究人類社會,研究社會關係的,研究社會行為的,研究社會團體或團體生活的,研究社會組織或社會制度的,以及研究社會過程與社會互動的科學。
在準備考試的時候,以我這種非正統好好的仔細準備的方式,卻感受到很多隱而未顯的社會運作原則,讓我有了不同的思維,但我在這方面卻有只是個新手,嫩腳。
不過有人問我未什麼我考傳播卻要唸社會學?傳播是人類最普遍卻又相當複雜的行為群集,而且要先釐清傳播與一般所知的大眾傳播是不一樣的概念。大眾傳播主要是將焦點鎖定在大眾傳播媒體之下的傳播相關現象,不過傳播可不僅僅只有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卻是最早人們的傳播方式,也就是面對面口耳相傳,甚至是在不識字的更早之前,教育普及也是在很後來的事情了。
傳播是一種社會行為,必須了解這社會,才能夠更了解傳播。人不可能不傳播,人也同時活在其所屬的社會,既然如此,傳播理論跟社會學息息相關。對我而言,視野有更大更深一層的認識,但是仍是不足夠。
對於學習而言,我接觸了比較硬的學識,相對的我會更想明白真正的社會現象,別人是怎麼看的。對我而言楊照他寫這一本書,提出許許多多相關的看法,對我而言算是讓我明白別人是怎麼思考這樣的一件事情,並且他裡頭舉出許多古今中外的例子,看起來不會相當吃力。
已往我對於WTO,全球化,教改,高學費,等等的相關硬新聞,社會議題其實是抱持較多的漠不關心。不過現在這樣的議題會引起我的關注,並且想要明白與討論,這算是另外一種考試的收穫。這方面我依然在謙卑的學習,多看多聽多思考。
我也鼓勵大家多多接觸,說難聽一點,現在一大堆政治人物,卻鮮少看到針對政策的討論,我倒是認為這方面的學問可以有助於增加大家一點思考的方向與基礎,還頗不錯的。也不一定要唸社會學才可以,反正大家有機會多了解一點,好處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