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百貨

[摘]

馬克思所批判的「商品拜物」拜的是抽象的交換價值,「將不可見者,非物質者,超越感官知覺者拜物化。商品拜物將非物質性變成資本主義的正字標記。」

後現代資本主義在商品消費上更有形「去物質化」的傾向,其不僅在於跨國資本流動與交換價值無可避免的抽象化。一套抽象符號系統被建立。

當代手機論述強調「個性化」風格品味(什麼人玩什麼機/什麼機玩什麼人)。我們依自我品味對號入座抽象的符號系統,是真的有助於使用者在龐大的商品符號體系中突顯獨特性,還是進一步將使用者抽象符號化??

個性化選擇的本身,反到徹底泯除個體真正差異的可能性呢??Baudrillard(布希亞)我消費故我不在,徹底將個人主體轉換為符碼。商品拜物的符號消費系統裡,都將面臨被抽象化與被符號化的命運。讓消費主體變成符號差異、變成抽象模式,賤履了布希亞式的預言---「消費的主題是符號的秩序」。

手機作為後現代(台灣)主體「感官慾望宗教」的「物質性拜物」機制而言,或許正在於凸顯一種不斷反覆經由外在物件建構其感官主體的過程,一種主體無法完全掌握客體反而受制於客體神秘物質性的狀態。於是手機作為「聲之身」的物質性基礎,除了會「傷身」會「附身」,還能成為使用者的「分身」。

Fredi<防衛過程中的自我分裂>:「否認機制」乃是壓力焦慮之下發展出的一種自我解決之道,其機巧聰明正在於既能滿足本能之需求,又能兼顧現實中對危險的禁制。而其運作的要點乃在於將自我分裂為二,同時承認且否認現實的種種危險禁制。

閹割焦慮、伊底帕斯情結。

就「集體性」而言,評者諸多以「姑從眾」的心態剖析之,謂時髦商品熱正彰顯慣於活在權威體制中的人云亦云,缺乏獨立與個體性,唯有透過與他人看齊,才能產生相似的安全感。因而「飆」蛋塔乃精神躁鬱,呈現台灣人集體心靈的不穩定,「飆」凱蒂貓則是面對現實恐懼不安時發作的集體歇斯底里。

布希亞在<物體系>中,曾對收藏提出精闢入裡的分析。對他而言,收藏行為不僅是一種激情的遊戲,崇溫兒童時代宰制外在世界的模式:擺設、分類、揉弄,更是一種性欲發展危機階段的有利補償:在性器性欲的活躍期,它總是被排除在外,但它也不是單純的和簡單的去取代性器性欲。與後者相比,它構成了一個朝向肛門期的心理退化過程,因為在此顯示的行為哪是聚積、排序,具有輕略性的忍住不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