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裡說的「問題」在英文裡有兩個不同的字,一個是Question,一個是Problem。分辨這兩種問題,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question呼喚「答案」,而problem卻渴求「解決」。
台灣處於雙重意義下的「問題年代」,有很多沒有答案的問題流竄著;也有很多找不出解決辦法的問題陰魂不散的在空中激盪。
與舊時光,老時代相比,我清楚感受到,現實最大的特色,正處於失去了尋找答案的信心與動力。一個問題引領出另一個問題,一串問題帶著另一串問題,問題不斷累積,直到我們被問題淹沒了。
活在問題之海包圍中的人們,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麻木了,開始犬儒了。到處有人叫囂著拋擲出更多的問題,到處有人亢奮的量產著分析,評論與更多的分析評論,可是當要認真的探索「那答案在哪裡??解決是什麼??」時,我們能得到的幾乎都是聳聳肩的苦笑,或者是促狹刻薄的嘲諷。
「問題年代」背後有個月來越牢固的預設,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也不必白費力氣去找尋答案。「問題年代」裡還誕生了一種奇異的自虐傾向:誰能製造,渲染出越不堪的問題,誰越能危言聳聽刻畫末世的絕望威脅,誰就能在這個年代受到最多的注目,贏取最高的收視率。
活在問題之海包圍中的人們,呼吸著問題,消費並再製著問題,似乎渾然忘卻了問題需要應之以答案,對之以解決。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遺落,甚至比是通向答案,解決的路徑。我們厭棄知識,失去了對知識的珍視與寶愛,儘管明明知是中藏著答案。我們嘲弄著堅持原則的人,鄙薄超越功利的事,儘管明明超越立場的原則裡藏著解決。我們輕視理性與邏輯,清是是非對錯的判斷,儘管明明沒有理性,不能判定是非的情況下,任何問題都只能繞著自己的狗尾不停打轉,哪裡都去不了。

既是問題年代必也是爭議年代。政治人物是這些爭端的關鍵與核心主角,透過溝通與整合試著去把現階段臺灣的族群與社會現象尋求解答,但在詭譎複雜的政治氛圍下,這是多麼艱鉅困難的事,至少作者做到了媒體人的責任,把問題陳述出來並做分析,畢竟我們都生活在這片土地,當然有權利來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與未來走向。觀念的啟示是作者累積多年媒體經營經驗,憑其敏銳觀察力所彙編而成。(徐惠敏)
作者簡介: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之音《台北話題》主持人、政治大學中文系、靜宜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等職,現為《新新聞》周刊總編輯、東森ETFM聯播網《1200領先開講》主持人。
楊照藉書寫釋放對社會的關懷,以不滅的熱情思索人生與文學,犀利的風格在文壇中生代裡獨樹一幟。曾獲得聯合報小說獎、賴和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等,並榮選為1996年年度出版風雲人物。
--------------------------------------------------------------------------------------
以上這一段,是我從楊照的書【問題年代】的序裡頭抄錄出來的,我覺得寫的很好。會開始接觸楊照是因為我在誠品出局看到他的【十年後的台灣】。查了學校的圖書館,有購入但是我一直在書架上找不到,卻也不是借出。不過再同樣的架上看到這一本問題年代,翻了一翻內容,覺得頗有趣便借回來看,也看完好一段時間卻懶惰把心得打字。不過書的出版年代到是遠了一點,所以有些議題早已經退燒很久。
因為考試的關係接觸社會學,我一直沒有辦法好好的說清楚這門學問給我的震撼,我只能說他引領我用不同的視野看世界。這學問實在博大精深,社會學顧名思義是研究人類社會,研究社會關係的,研究社會行為的,研究社會團體或團體生活的,研究社會組織或社會制度的,以及研究社會過程與社會互動的科學。
在準備考試的時候,以我這種非正統好好的仔細準備的方式,卻感受到很多隱而未顯的社會運作原則,讓我有了不同的思維,但我在這方面卻有只是個新手,嫩腳。
不過有人問我未什麼我考傳播卻要唸社會學?傳播是人類最普遍卻又相當複雜的行為群集,而且要先釐清傳播與一般所知的大眾傳播是不一樣的概念。大眾傳播主要是將焦點鎖定在大眾傳播媒體之下的傳播相關現象,不過傳播可不僅僅只有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卻是最早人們的傳播方式,也就是面對面口耳相傳,甚至是在不識字的更早之前,教育普及也是在很後來的事情了。
傳播是一種社會行為,必須了解這社會,才能夠更了解傳播。人不可能不傳播,人也同時活在其所屬的社會,既然如此,傳播理論跟社會學息息相關。對我而言,視野有更大更深一層的認識,但是仍是不足夠。
對於學習而言,我接觸了比較硬的學識,相對的我會更想明白真正的社會現象,別人是怎麼看的。對我而言楊照他寫這一本書,提出許許多多相關的看法,對我而言算是讓我明白別人是怎麼思考這樣的一件事情,並且他裡頭舉出許多古今中外的例子,看起來不會相當吃力。
已往我對於WTO,全球化,教改,高學費,等等的相關硬新聞,社會議題其實是抱持較多的漠不關心。不過現在這樣的議題會引起我的關注,並且想要明白與討論,這算是另外一種考試的收穫。這方面我依然在謙卑的學習,多看多聽多思考。
我也鼓勵大家多多接觸,說難聽一點,現在一大堆政治人物,卻鮮少看到針對政策的討論,我倒是認為這方面的學問可以有助於增加大家一點思考的方向與基礎,還頗不錯的。也不一定要唸社會學才可以,反正大家有機會多了解一點,好處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