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576798167

因為有了游泳既不安全也不適切的閱讀經驗,這一本冷靜與熱情之間裡頭大量的出現日常生活細節:重複的用餐,睡前酒,泡澡,看書part time的古董珠寶店工作經驗,以及種種大量的小小情緒。這些,已經不會讓我那麼的坐立不安,反而有一種特別的韻味。

憶起當時看侯孝賢導演紀念小津安二郎所拍攝的咖啡時光,在看dvd的時候非常不能忍受那一種緩慢的日常生活推移,甚至有一度快轉後來又倒回去看硬是看完(卻也哈欠連連)。不過漸漸的越來越能夠習慣類似的節奏,也許我們真的太習慣好萊塢那種敘事風格,強烈的聲光影,以及目不暇給的快速推進劇情,絲毫不太需要思考什麼,被領著走就好。

一篇寫關於李安的文章,裡頭說到當初他學電影的老師問他一個問題,電影跟人生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不過,李安的老師給他的答案很簡單:
一, 電影比人生快。
二, 電影有特寫(Close Up)。

電影靠著每秒二十四格的視覺殘留錯覺,建構了一個虛擬又真實的人生,但是電影中的春花秋月,轉眼即逝,腳步匆匆,一切都要緊密連結,迅速更易。人生卻是緩步慢行,尋常日子等閒過的悠悠歲月。

電影比真實人生快,是高度壓縮,是人工製造的,就意味著其中有技術操作的空間,有視線焦點的選擇。



對於這樣的一段文字,我印象相當深刻,看了這麼多電影,以為那是人生,其實那只是把人生的某依些片段給放大而已。人生卻只是緩步慢行,尋常日子等閒過的悠悠歲月。當我看著生活沒有多大變動的葵(女主角)的日常的一切,在腦海中揣測的是---那麼如果書中的是我,我的生活應該是怎樣??

葵的角色讓我聯想到時時刻刻裡頭茱莉安摩爾所飾演的蘿拉布朗(註),那個懷孕的婦女,無法掙脫這一切的女人,她的丈夫對她的關心不啻是一種難以承受的愛與照顧。書裡頭的葵也有一個深愛他的男人,馬梧;他知道他也明白葵也一定喜歡他,否則不會跟他交往並且住在一起,只是她一直活在一個很遙遠的地方,那個地方不是現實生活。像是個時間停住的人。

「時間變換,流動,在我之外。」這樣的類似的意思在書裡頭出現好幾次,在她從東京回來之後,她的朋友都認為它變了,不過我的觀點也跟書中葵的阿姨一樣,她並沒有變。因為她停止在某個時間點後,身體與日常作息一如往常,但是人生卻沒有多大的前進,她不是那麼的柔軟放開自己,所以才被認為變的神秘。

她是喜歡馬梧的,甚至是依賴馬梧對她無微不至的關心,以及喜愛。在跟順正(在東京唸書時交往的戀人)約好的十年之約之前,她在停滯的時間裡頭感受到馬梧的真心的喜愛,以及馬梧一直很想進入她的生活:想要多認識她的家人……。

但是跟順正一樣,小時候住在異地,是個日本人卻在國外長大,後來大學回國唸書,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歸屬感。在東京與順正相戀像是依附在與自己有相同背景的戀人身上,密不可分。「曾經是那麼的好。」

她的故鄉是在人的心底,直到她也觸碰到她的心底也是某人的故鄉之後,那項符合的歸屬感才讓她在十年之約後,開始新的生命,繼續人生長旅。

我喜歡這這一本書,我不免將書中的角色做了一定程度的投射,片段的我,在書裡頭。即使我不常常開口提及(某種程度的經常書寫),但是對於過去那一段小小美好在心裡頭築了一個景,人事物栩栩如生,我活在裡頭,時間在流動。

在我之外。

我真的相當喜歡這樣的譬喻,類似的樣的描繪在男女ㄑㄧㄠㄑㄧㄠ版的淺葉身上,這角色也是如此的設定,不過淺葉本身卻又是個多麼柔暖為別人著想的人。那樣真實又抽象的概念,我想到我自己,我日常無役的生活,也許就這樣的一種狀態。

註:(第二個時空是在五零年代的蘿拉‧布朗 (茱莉安‧摩爾飾演)是個傳統的家庭主婦,她覺得自己無助地被困在一成不變的、單調的日常生活中,潛意識下抗拒著丈夫、兒子、家庭的限制,內心的聲音則催促她抉擇不可知的自由。)

參考資料:我看《時時刻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