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如我在《不是太堅強》一心得裡寫到,我非常喜歡買專欄集結的作品,像是詹偉雄的三本著作《美學的經濟》、《球手的美學》、《風格的技術》,都是收錄已經發表過的文章。這一本《56種看世界的方法》同樣也是收錄來自三少四壯集的作品,中時的三少四壯集常有我非常喜歡的作者,之前有九把刀,這陣子有許舜英,前陣子還有李明璁、張惠菁,還記得因此在su那邊討論過。

我把《小碎肉末》跟《56種看世界的方法》併在一起讀,前者是短篇小說,後者是散文,兩種不同的文體,在編輯上,不管是每一篇短篇小說或者每一篇散文前,都不約而同附上一張照片,我不知道那有何用意,可是發現這種巧合/湊巧的我,相當的開心。我以為這兩位作者的寫作都帶著一種清醒。

胡志強在推薦序中寫:「在這一本書裡,寶蓮一如往昔,用她銳利的觀察力與流暢的文筆,引領讀者拾起一只「萬花筒」,凝目端視我們的世界。在形形色色、百花齊放的浮世繪畫面中,庶民百態一一鮮活呈現。」的確,黃寶蓮的56篇文章,帶我們看這世界,有許許多多我不知道、我知道的人事物,在她的筆下有了不同的見解。

我想起詹偉雄《美學的經濟》一書,都是觀察社會現象,以焠鍊後的文字,直指事物的不同面向,又展現作者豐厚的學識涵養;只不過詹書,焦點放在台灣各式的「美學」現象,黃書則是放大格局,提及香港的巴士大叔、日本的村上春樹。本書共分三個章節,分別是〈傾斜的微笑〉、〈最後的慈悲〉、〈微小的幸福〉,微小的幸福便是來自於村上,對他而言,他所收集的內褲是一種微小但非常確信的幸福。

會注意到她是因為在三少四壯集連載時的一篇文章〈下一個作家就是你〉:自從部落格出現以後,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部落格裡當家作主,網頁只要有人造訪就擁有讀者,就可以自成一家,如今再加上自資出版,不久的將來,也許滿街所見都是作家,寫書的人比看書買書的人多,而我們的書市已經飽和,每週還有無數的新書出版,每個出版社都要定時的清理庫存書,否則賣不掉的書就要氾濫成災,我們並不需要那麼多的書,師面上已經有太多難以消化的過量出版。

這麼一段話,曾經在我腦中造成激烈的衝擊,當每個人都擁有blog,每個人都是寫手,一如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那麼我們對於寫作的要求以及原先的定義,是否都要重新看待了!?對照她在〈生性歡喜〉一文中寫:因為專欄,每週不論有沒有意願,想不想寫,時間一到就必須交差,書寫的快樂因此轉變成工作的負擔,專欄書寫尤其讓人成為一個定時的文字生產者;(中略)到了這個地步,不免就質疑起寫作,如此關著門面壁思考的孤獨行徑,如果沒有讀者、沒以報紙雜誌的出版、沒有網路的七嘴八舌、支撐一個人持續寫作的,除了熱情、信念(或死線壓力)之外,還有什麼其他動機與意義?

「我寫,因為我天生喜歡寫。我無法像其他人一樣做平常的工作。」奧罕.帕慕克在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說詞裡這麼說。


前天我讀《九十六年散文選》,發現裡頭竟然也收錄了黃寶蓮的這一篇〈生性歡喜〉。或許是這一篇讀起來特別有感覺,還此文反映了每一個戮力寫作者的反身思索。

我倒是覺得她給了個不錯的回答,她在最後寫:無論你的心裡是一座零山還是斷背山,寫作絕對是「一個人的聖經」,一個人依賴自己的信仰,踽踽獨行的寂寞路途,不論有沒有人閱讀,會不會被人記憶;不論你是什麼種族國籍,以及身在何處?

推薦大家看這本「萬花筒」的書。

延伸閱讀:成英姝◎當作家成了部落客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M0002/142665/web/#article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