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明信片

「明信片沒有信封,缺乏任何保護,所以註定要磨損、凹折、甚至髒污,但這卻不損其生命光澤。比如郵戳,宛如永恆的臨別之吻;而風霜雨露則銘刻了他浪遊的痕跡。這是種波西米亞的情懷,無視精準的時間控管(有時不知為何得隔好久才會收到),也缺乏「有何效用」的理性計算。 From物裡學//李明璁」



400
地址:白日悠光
收件人:Scott

嗨,不知道多久之後你才會看到這張明信片,這是某一天我在電影結束之後到廁所,發現外頭竟然是露天搭建(有那麼點違章建築的味道),可以瞧見兩旁較為低矮的房厝。午後的陽光灑的天際一片白日悠光,像是某個電影的長鏡頭,似乎過去跟現在的人生通通都濃縮在這片日光裡頭,我在裡頭;電影的餘韻還在心頭繚繞不去,是什麼電影已經沒什麼印象,卻是這個時刻,我忘不了。

明信片代表的不也如此?

每一趟旅途的細節不見得都能夠鉅細靡遺,但因為得到了什麼而寫下文字投遞出去的剎那凍結,往往是回憶裡頭的首席召喚點。收到明信片,轉過來看見上頭註記的文字以及當地的郵戳,你知道美好跟著你來,或者比你提早抵達。

朋友們在異地所投遞的明信片,是他們心頭上留有你的證據,他們把你帶在心上。在旅途的過程中,把所感受到的一切化做寥寥數語(或滿滿文字),也許飄洋過海,也許遠渡重洋,也許幾個寒暑,也許隔日送達,就是這些變數,讓明信片增添比照片還要致命的魅力。

我想起「托斯卡尼豔陽下」黛安蓮恩幫一名同志旅客(因為他跟著同志團到托斯卡尼觀光)寫明信片,卻不被領情的情節。她拿著明信片留意著四周環境,當下的人、事、物、光線、聲響、氣味、溫度......等,放大了五感,濃縮了一切落筆。

我要告訴你的是,這30天的30篇文章連載,是你留意這年來的人、事、物、光線、聲響、氣味、溫度......等,濃縮一切的感觸落筆,無論他人喜歡與否(就像那名旅客對黛安蓮恩一點都不感激),這些都是你的經過。

李寫的:無視精準的時間控管(有時不知為何得隔好久才會收到),也缺乏「有何效用」的理性計算。

一天,當你回過頭來打開抽屜翻出這一張留在時光流旅上的偽明信片,也能,會心一笑。

2010.9.5 陌生人


陪scott度過九月的好朋友@ping的 05 移動。http://ken3583.pixnet.net/blog/post/13977347

延伸閱讀:明信片主義

KT OUT

KT IN

TOKYO OUT

TOKYO IN

GB OUT

GB IN

DOOR OUT

DOOR IN

MOJI OUT

MOJI IN

BAN OUT

BAN IN

Boracay OUT

Boracay IN

蘭嶼 OUT

蘭嶼 IN

SELF OUT

SELF IN

Barcelona OUT

Barcelona IN

Shanghai OUT

Shanghai 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