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00 地址:白日悠光 收件人:Scott 嗨,不知道多久之後你才會看到這張明信片,這是某一天我在電影結束之後到廁所,發現外頭竟然是露天搭建(有那麼點違章建築的味道),可以瞧見兩旁較為低矮的房厝。午後的陽光灑的天際一片白日悠光,像是某個電影的長鏡頭,似乎過去跟現在的人生通通都濃縮在這片日光裡頭,我在裡頭;電影的餘韻還在心頭繚繞不去,是什麼電影已經沒什麼印象,卻是這個時刻,我忘不了。 明信片代表的不也如此? 每一趟旅途的細節不見得都能夠鉅細靡遺,但因為得到了什麼而寫下文字投遞出去的剎那凍結,往往是回憶裡頭的首席召喚點。收到明信片,轉過來看見上頭註記的文字以及當地的郵戳,你知道美好跟著你來,或者比你提早抵達。 朋友們在異地所投遞的明信片,是他們心頭上留有你的證據,他們把你帶在心上。在旅途的過程中,把所感受到的一切化做寥寥數語(或滿滿文字),也許飄洋過海,也許遠渡重洋,也許幾個寒暑,也許隔日送達,就是這些變數,讓明信片增添比照片還要致命的魅力。 我想起「托斯卡尼豔陽下」黛安蓮恩幫一名同志旅客(因為他跟著同志團到托斯卡尼觀光)寫明信片,卻不被領情的情節。她拿著明信片留意著四周環境,當下的人、事、物、光線、聲響、氣味、溫度......等,放大了五感,濃縮了一切落筆。 我要告訴你的是,這30天的30篇文章連載,是你留意這年來的人、事、物、光線、聲響、氣味、溫度......等,濃縮一切的感觸落筆,無論他人喜歡與否(就像那名旅客對黛安蓮恩一點都不感激),這些都是你的經過。 李寫的:無視精準的時間控管(有時不知為何得隔好久才會收到),也缺乏「有何效用」的理性計算。 一天,當你回過頭來打開抽屜翻出這一張留在時光流旅上的偽明信片,也能,會心一笑。 2010.9.5 陌生人 |
陪scott度過九月的好朋友@ping的 05 移動。http://ken3583.pixnet.net/blog/post/13977347
延伸閱讀:明信片主義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