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r Cipomark)
我們在此撤離,只留下字。
文字的重量如此沉。
我所能夠想起的是文字對我的影響,也許不若你那般有著難忘的生命經驗,對我而言卻是一趟療癒的過程,迄今仍發酵。我所知道的療癒系作家,每當我閱讀他們的作品,我常想,那些療癒作品中到底帶給了讀者什麼?又或者,療癒作家自己的文字對自己的影響又是什麼?我好奇。獨自在網路預約報名李鼎的演講,結束後的感想是生命歷程是非常非常難以控制及預料。你從無得知哪天你的父親為成為漸凍人以及你身上哪時候只剩3000塊。原以為在生命的死角,你與朋友一同出發找一碗記憶中的金針花湯,用文字記下這原屬於自己的旅程,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別人。
我是因為電影愛的發聲練習注意到李鼎導演,又因為書籍再見的地方所以喜歡李鼎。
我是個非常難以討好的人,我所在意的,常人往往無法企及,而我關在屬於自己的精神象牙塔裡,覺得自己是孤獨的國王。我曾經為了想要融入群體,自己失去形象,每每我所在意的是:為什麼別人可以,而我不行,所以心生怨懟,這是家庭以及自己綁縛自己的枷鎖,我還學不來瀟灑形象自顧自的離開。無法完全脫離,只好時常脫離。
人生中的旅行以及書籍中的旅行,變得非常的重要。
仔細回想成長過程中,有非常多非常多的小激突,這些青春的雞皮疙瘩發生的場域涵括室內以及室外,敏感多慮的我,總有著難以言喻的感受(只能透過不斷閱讀東方少年古典小說精選的白蛇傳、兒女英雄傳、七俠五義、鏡花緣、西遊記......全32集),將自己關在文字的世界裡頭,到底為什麼國小時候會被選為國語文競賽的朗讀比賽的代表,至今仍是一件非常匪夷所思的事。近來,覺得父母親非常辛苦,因為有著敏感的小孩,一如我看《我的火星小孩》非常的感動。
我總是表裡不一。
走了一趟高雄,收到從高雄寄回給自己的明信片,那是在誠品買的台灣單車環島旅行系列(迄今我仍不懂為什麼在澎湖寄的明信片會寄到消失不見)。所挑選的是「穿梭在蘇花公路隧道」。這麼巧合的是,你已經出發去環島了。之前看了小島王的走路環島日記,又得知你的檔車七日環島計畫,我不禁思考:似乎環島一事(儀式)已經成為挑戰自己某種極限的最佳解。環島這事似乎以一種不快不慢但持續發生的速度漸漸渲染開來,環島需要面對的真實環境的挑戰,包括陌生的人事物,不熟悉的環境以及無法預料的突發狀況,不在計算之中,或許再再的都促使一個人改變。
下班後衝到retro,只為了趕緊把手邊的文章完成,因為我知道倘若不積極一點,手邊的文章永遠都不會完成(連同那個女殺手以及其心理變態的媽媽的故事都會難產)。沒想到碰到利得彙的演唱,始料未及。生命裡的許多始料未及,這些堆疊起來怎樣都數算不清,大抵只能用命運兩個字來概括這一切。我想起黃信恩寫「家族樹」是關於遺傳性疾病研究非常、非常重要的技術,從家族樹的樹譜,解讀、辨識、摸索出該病史家族的興衰,我在前陣子深夜聽老爸說起關於他成長經驗裡,面對親族之間所產生的難堪、後悔、直至目前仍無解的、被誤會的......種種,如果他能夠書寫。
父親是個不善於表達自己的人,同樣我也不善於表達自己面對這世界的摩擦,心中產生的種種困惑與扞格的情緒,我到底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合該是個什麼樣的人?(我的的確卻能講話,甚至台風穩健,但,言語能夠乘載的內心的情緒以及相法實然有侷限性),透過反覆思考所撰的文字如此重要,藉由自書、閱讀、再書、再閱讀的過程,找自己的中心定位、挖那個無法意識的自己。友人說,看我自書的文章某種程度上太噁心,把自己當作他者的與自己對話,好像人格分裂。問題是,往往我們最不認識的,就是自己。
以往當作笑話的(心中的)小天使與小惡魔,不也都是自己。
說實話,我不以為自己是個很能寫的人。那些認為我很能寫的人,他們不知道我在寫的這件事情上,多麼的小心翼翼、戒慎恐懼我寫了什麼不是我要表達的。我總是擔心我寫的不夠好,不夠特出,沒有獨到的觀點,沒有重點的流水帳(然後陳淑瑤出了一本小說《流水帳》)。所以當我知道自己的blog出現在雜誌上的推薦是多麼的開心以及更多無法言說的欣慰。我所喜悅的並不是blog流量的多寡,而是自己的文字是不是能夠如同那些療癒系的作家們,與讀者們產生共鳴。
我上教育訓練的時候,講師說facebook與噗浪將會造成一波新的革命,已經越來越多人停止書寫blog,但微網誌的影響力還會持續在這一兩年中發酵。朋友說,我在微網誌上的字數也未免太多,我想我始終無法以微網誌的心情來使用微網誌,我還是善於blogging,一如我身體裡盛裝的過熟的靈魂。
我寫:字的發聲練習,其實是自己的發聲練習。
我在文字世界裡的吶喊,唯獨有心人可聽見。
真的,每天都要愛自己。
思考可以分成許多種。以生命為出發點的,以生死為出發點的,以愛欲為出發點的……以此類推,但在你的自述里,我似乎找不到你想抓住的那個重點是啥?以我一個二二歲的人對你這個老人這樣說話,其實是很怪的,不過,我也常常對跟你同齡的人這樣說話。
你的內心太多顧慮了,不是牽掛,是顧慮。我之前也有許多顧慮,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之所以成長,無非是放下之前的顧慮,然後再拎起其他的顧慮。如果循環重複的在同一個境界里盤旋,不覺得累嗎?所以你需要森林。甚至到野外去體會一番土地給予人類的美好和浪漫。
在後來讀到你寫說,微博客的即將發生,我想那與要用長篇大論的文章來表示、抒懷自己的方式,永遠無法被簡短所取代。如果簡短能夠取代一切,那麼何須要有歷史。歷史,是由無數個小人物烘托一個大人物而形成,它是錯誤的,由於時間的關係,很多事情被模糊了,於是它又變成正確的了。錢鍾書說,人生是一部大書,而這部大書你要怎樣去寫給其他人看,說來很簡單,亦可以困難。
我也絮叨很多沒有重點的閒話,總之,就是敞開胸懷唄!你是需要被愛的動物,在未找到愛你的人之前,請先愛你自己。
之前在網上看了他們環島的過程,可惜大馬買不到那款明信片,連出版的《島内出走》也沒有,我和朋友都等了好久呢。^^
我是個健忘的人,剛剛看你提到明信片,擔心等看完文章再留言時會忘記問,只好先留言,再繼續讀文章的后半部分。
你的文字其實不差呢,比我見過的許多文字好多了。
更難得的是你的謙虛。
自以爲文筆好然後自吹自擂的人太多(其實我也是其中之一),反而是你的文字,優秀得來又表達出謙虛,這才是我深深喜歡的文字。
加油。
看來身爲馬來西亞人還真是虧大了。
我不像大馬人,因爲我從來沒主動提起呀。^^
當然我覺得那種文字不能是刻意營造的,必須真正發自內心。不過很多時候我們也沒有辦法100%表達出真正的情緒,多多少少會(或者必須)有所保留,這時候就可能會引起誤解或錯讀。所以要怎麼看待回應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但有人給予回應總比沒人理的好,哈哈。
另外兩點想說的比較無厘頭:
1. 關於明信片寄到不見這種事算正常:我曾經寄生日卡片給朋友,她到隔年生日前才收到,而且這種事發生不只一次。
2. 關於文筆好不好這種東西,我個人認為是一種迷思或矛盾。
到底說自己文筆好或不好是為了什麼?是想聽到別人說:不會啦,你的文筆才沒有不好;
還是為了要成為真正的作家才要那樣 謙虛?好還要再更好?
老實說我自己是屬於前者,偽善者
而且每個人寫blog的用意不同(我主要是為了宣揚我最愛的作家跟寫自己爽的),我不能以自己的假面標準去看待別人,嘻。
共鳴這件事情我想要另外說。
我想起我寫過的一篇讀書心得,是關於蔡智恆的榭寄生。(我發現我越來越喜歡節錄自己寫的東西了)
「我只想讀到你們認真寫作的文字,並不在乎你們用什麼形式表達。」---蔡智恆自序。
不知道你喜不喜歡看漫畫,有個漫畫叫做獵人,裡頭提到念力,每個主角的念力不同。我常常讀一些書,然後接受到作者的勇氣,我想,我的念跟那些作者一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還是被共鳴了。
恩,雖然我覺得我文筆不好,可是我還是會繼續寫。我想要記錄下生命裡的點點滴滴,關於那些愛慾瞋痴或者是工作上的各種感觸都好。
我想我的共鳴並不是勇氣那一系的念力,而是另外一種。不管怎樣,我由衷感謝那些喜歡我的文字的人。閱讀本來就是將作者編碼的文字做解碼的過程,解碼牽涉到讀者本身的能力以及閱讀的場域。
不管是不是誤讀,只要知道彼此的心意想要相互理解,那就好了。
漫畫我非常愛看啊,不過我看的類別肯定跟你差很多..^^..「獵人」我看過封面,念力我是相信的。
文音學姐在演講中說過,每個人的背後都有故事。她在「慈悲情人」的自序裡也說,不要管書寫的好壞,就是打開記憶的水龍頭,順勢而寫。我現在覺得不一定要堅持看到結果如何又如何,過程中的〝甘〞自己來享受(〝苦〞也是自己吞下去),自己的生命由自己來記錄。
你說接受到作者的勇氣、解碼跟心意相互理解的部分,我都非常認同,尤其解碼這兩字用的我很是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