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t and found

她的第一部作品《巴別塔之犬》我非常喜歡。那是一部和記憶、認識他者有關的小說,卡洛琳在書裡讓我得到:即便是每日共枕眠的親密愛人,或許我們也不了解他(或她)。記憶裡的對方,似乎不是以她原本的模樣呈現,而是我們如何想像她之姿(再建構),框架的存在,強而有力。

伊甸園的野心更大,她告訴了我:愈是訴求「真人實境」(一如楚門的世界)的節目,愈是造假的厲害。她告訴我:我和我的孩子,很可能橫亙著比我所知更深的溝渠。她告訴我:抗拒自己的本性,亦是時時刻刻受到魔鬼的誘惑,絕沒有「前同志」這回事。她告訴我:為了名與利,過氣明星將無所不用其極的算盡機關、使盡心機,只為獲得再次成名的機會。她告訴我:如果要在帶狀節目,獲得下一季主持人的通關卡片,你得扮演一個和自己截然不同的角色。

她告訴我:真實社會更加噬血、虛假(凡事都是假象)。一如書裡每個隊伍,從通過關卡獲得的鸚鵡,一直要到遊戲結束(殺輕),早已經換過數十隻。劇組只是利用剪輯的方式,讓觀眾信以為真:每隻鸚鵡從得到一直到結束,都是同一隻。

女主持人,在我看來事最清醒的角色,是局內的局外人。她寫:「我很驚訝那些參賽者,他們都不明白這只是在作戲(就連工作人員也多少有這種情況)。我並不是全世界最親切的人,或跟人相處最自然的人,但攝影機前的人並不是我,絕對不是我!!試鏡前我必須決定要如何凸顯自己。你必須選擇的『型』,決定你表現出來的工作風格.....」

她很清楚她要的是什麼,她不要和樂融融的比賽(那對於她的主持生涯沒有好處),而是充滿猜忌、衝突、相互傷害、接瘡疤的過程。「每個人來這裡都是有原因的。當製作人篩選報名者時,他們選的是有衝突性的......你能改變你的『性向』嗎?童星長大之後會怎樣?如果我們都能找到初戀情人,會不會比較快樂?」

卡洛琳藉由芭芭拉.福克斯(主持人)這篇,連續提問了她在書裡要述說的故事,包括最主要的主角:母親和未婚生子的女兒(女同志)之間如何和解!?初戀情人似乎只能緬懷,而無法打破阻礙,只因當時已惘然。好萊塢裡的八卦總是圍繞著太快成名的童星,他們的特立獨行(抑或脫軌)的行為舉止,又代表了什麼意義!?

我也擁有許多的面向。家人並不明白我在網路中建構的文字世界(當然,大塊大段落的不停書寫自己),或者意識到自己和他者的不同(過於敏感在意);還是在工作中高標準要求著自己及其一切的所有......那在在使得自我、本我、超我,不斷衝突著。

我想起郝譽翔在文章<在生靈的地獄中:寫在「看不見的城市」演出前>寫:「旅行中,辨認生活的的理想與責任,並從中誕生出莫大的勇氣,正如同在《看不見的城市》末尾,馬可波羅對忽必烈所說的:生靈的地獄,它已經存在了,那就是我們每天生活在其間的地獄,也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我們只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第一種,就是接受它,並且成為它的一部分;然而第二種方法,就是在地獄裡頭學習去辨認,什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他們繼續存活,給他們空間。

而這就是旅行的唯一目的,學會去辨認,去面對,並從生靈的地獄中去召喚存活的勇氣。」是的,伊甸園我想便是如此,慾海浮沈,真正明心見性透徹的明白自個兒要的什麼,有凡幾呢?

這部小說沒給什麼答案,因為這些事,本來就沒標準,你得自個兒挖掘。

ps 伊甸園、巴別塔,我想作者本身似乎對隱喻(或者辭彙所代表、衍伸)很感興趣。
ps2 《看不見的城市》是作家卡爾維諾的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