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_foen4024077203



資料來源:開眼電影網

最近我想要找一些Brad Pitt的電影來看,所以挑了這一步之前很有名但是我沒有看過的電影。主要是因為電影當中的大牌其實很多,但是戲份就會因此被分瓜。喬治克榮尼當然是很迷人,但是我不喜歡他這型的,不過他的Good Night, And Good Luck.,有吸引到我。演而優則導的他所拍出來的片子,應該有趣。

簡單的說這片裡頭的首腦有兩位,一個小布,另一個就是克隆尼。不過兩個人所扮演的角色是相當不一樣的,對我而言我更喜歡小布,因為他在裡頭指揮若定,輕鬆的吃著東西,實在是讓我很high。(不要問我為什麼)相較於克隆尼使計挽回茱莉亞蘿勃茲,其實安迪賈西亞在裡頭那種算計的模樣也是相當出色。

我個人覺得不難看。

==========================
本片承襲自1960年法蘭克辛納區的經典名作《OCEAN’S 11》,導演史蒂芬索德柏以現代的拍攝技巧與他特立獨行的敘事方式,使架構與故事內容呈現出與過往截然不同的風味。

《瞞天過海》內容敘述賭城富豪泰瑞班迪克(安迪賈西亞飾)籌備舉辦一場世界拳王錦標賽,這場有史以來最高金額一億五千萬美元的賽事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當然也燃起了丹尼歐遜(喬治克隆尼飾)的野心,準備奪取這筆史上最高額獎金。

他親手挑選了十一名菁英份子,包括王牌拉斯堤(布萊德彼特飾)、扒手天王利努斯(麥特戴蒙)、爆破專家洛斯科(唐奇多爾)等人,只要他們能夠躲避賭場內數以百計的監視攝影機,穿過數量不明的紅外線偵測器,再神不知鬼不覺地閃過一批訓練精良、全副武裝的安全人員,最後炸開數噸重的保險金庫大門,那一億五千萬美元的酬勞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但是深諳內情的人卻清楚地知道,去招惹泰瑞無異是與虎謀皮、自掘墳墓。

就在這整個計劃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拉斯堤意外地發現丹尼的前妻正與泰瑞打得火熱,這是巧合?是天意?丹尼報復的動機?還是計劃的一部份,他們有可能成功地奪取一億五千萬美元並且安然抱得美人歸嗎?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自唐諾,閱讀的故事。在此重新排版,為了網路上的閱讀方便。


閱讀者的書寫

然則,幸福的讀者為何總是要同時是個不幸的書寫者呢??不再說波赫士、不再說卡爾維諾、就先講渺小如唐諾我個人,幹麻總喋喋沒個完??

就絕大部分書寫者而言,閱讀和書寫可以分離為兩件不同(但絕非不相干)的事,書寫有著不同於閱讀的衝動或說驅趕力量,它是某些人的獨特技藝,如李維---史托講的是他在云云世界和漫漫生命中總得要有的雙腳站立位置,或講的更不幸點,那是他生命終難能遁逃的一種苦役型式,是某種神祕的「命運」,好的時日裡是書寫叮叮敲響召喚著他,在困厄枯竭的時日則是,除了這個還能還做什麼??

分離的部份大致如是,而聯結的地方又是如何呢??

我自己是這麼想的,也是這些年來的真實經驗。書寫,尤其是在閱讀之後、因閱讀而興的書寫,對閱讀有著我不曉得是否僅此一種的積極意義,那就是思考,一種異於尋常的,生活中在難以做到的最精純思考---在閱讀過程之中,當然還是有甚多東西得想的,但閱讀如流水有自身的節奏和行進路線,往往並不方便喊暫停,特別是牽涉到不同書籍所交集的同一話題。

在這裡,書寫是閱讀的暫時駐留,把此一焦點放大,逼迫自己不分神的想下去,而書寫,寫過的人都知道,易受個帶點神秘性的及特別思考方式,我相信是人的高度專注、甚或把自己逼到絕境所叫喚出來的奇特力量,它做的不僅僅是把你已知的、存在意識面的荒無東西整理出秩序而已,它會帶來某些始料未及的新發現(多寡有運氣的成分),或者說把某些原來徘徊在意識底下的東西,如水落石出般上浮到意識層面來,把「不知道」的變成「知道」。這是書寫此一苦役過程最棒的報償。

真的,書寫有時會讓人變的自大唯我,為閱讀永遠讓你謙卑,不是克己復禮的道德性謙卑,而是你看見滄海之擴天地之奇油然而生的謙卑,不得不謙卑。也因此,閱讀者和書寫的最終關係是,一個閱讀者不見的需要書寫,他大可讀的更快樂更自由,但一個書寫者卻不能不閱讀,這才救得了他。

「我們是誰?我們每一個人,豈不都是由經驗、資訊、我們讀過的書籍、想像出來的事務組合而成的嗎??否則又是什麼呢??每個生命都是一步百科全書、一座圖書館、一張物品清單、一系列的文體,每件事皆可不斷更替互換,並依照各種想像得到的方式加以重組。」---這段我們已然引述過一次的話,出自卡諾維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的最後一回演講的卷末,是他對我們以及下一個致福千年人們的諄諄叮囑。

======================
2910472217005

閱讀的故事

閱讀,是心靈交會的火花光芒,是人間世事的反射映照,亦是排除現實一切的純然精神饗宴。閱讀唐諾的閱讀故事,你相信他是這樣過日子,與作者成友朋,滿心傾慕地;可以看到某些文句、情節,是如何浸滿他的腦子,與之生發交纏,有關一輩子的聯繫;還有他的奇想、多識與好難得隨歲月而來的妥協,是他原原本本一生的閱讀的故事。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還是不免要想到送禮以及去參加這一件事情。

我跟她說:為什麼要送!?
她反問我:為什麼不送!?

我說不送的原因是因為我找不到送的原因,更簡單的說,送他們東西對我來說,我找不可以支撐這一件事情的意義以及信仰,那個包含前兩項的價值已經消逝了。

可是我”好像”不能不送,我不能不去參加,因為你們希望我去參加,你們希望我去送。如果我說了不參加不送,你們可以有很多說服我的理由。包含:因為我們都會去,也希望你要來。

我一直要到這兩天我才想到,為什麼到現在我還不能反抗這麼一件事情。

因為你們會去所以我會去,這到底是為你好還是為我好,我心裡頭飄過的自私念頭。如果我不想要去,你會尊重並且抱持祝福的態度嗎??還是我不去我就不是這一群的朋友之一,還是違背了什麼誡律。

也許看到這裡,你們會生氣的說:不去就不去,講的好像我們拿刀架著你。

試著從我的角度說服我好嗎??

不要只是告訴我因為你們要去(或者說就當大家聚一聚),我可以坦白的說,這樣算不算一種變相的拿著友誼脅迫我!?

可能你們一點這樣的意思都沒有,我只是大膽過頭的假設。

如果我可以當成大家聚一聚,我就不會反抗說不想要了,不是嗎!?

我只是有一種感覺,我也是這樣。當我的價值觀與你們相衝突的時候,你們還是會選擇捍衛你們的,而是不選擇我的;反過來我也是這麼做的。

那麼,哪一種選擇會出線,就是誰的說服能力比較強了。

就當作我在抱怨,我還是會去還是會送;也許你們也很不想去,也許你們也很不想要送禮,是我誤會你們了。那麼,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還是選擇要去呢!?

「就當做最後一次。」

對我來說,這,很牽強,也許下一次又會出現相同的理由。我總是這樣擔憂,誰來給我個保證!?

然後,對於這保證我又百般質疑。我就是這樣難搞。

最後來一句繞口令。

如果不想送幹麻送,就是因為不得不送所以送。這世界上有太多不得不,多這一件又何仿。如果有太多不得不,為什麼這一件反而不能不。

下臺一鞠躬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C:

相較於你看了周芬伶的桃花,我只是依然進行我一般的閱讀以及作息(雖然是相當的日夜顛倒的)。剛結束流浪在海綿城市,以及跳著看完的帶著鮭魚去旅行,目前進行到手邊這一本唐諾的閱讀的故事

為什麼會說是跳著看完帶著鮭魚去旅行,因為這一本由短文集結而成的書籍,充斥著大量我不了解的典故。作者艾可是富盛名的符號學大師,這本書裡頭大量的是反諷、諷刺性的與當時時事有關的文章,時事是指1992年這種。裡頭的反諷挪移的雙關語,都是我所不熟悉甚至陌生的文化,實在是看的很痛苦,所以是跳著看完。

這樣的經驗相較於我看張惠菁的流浪在海綿城市以及閱讀的故事,是天壤之別。首先是我相當喜歡張惠菁的散文,從我大量的引述她的文字可以窺知,更重要的是我讀他們,從他們的書裡頭我看到別的作者,我因為仰慕而繼續去追尋那些被他們引述作者的作品。這樣開枝散葉出去,閱讀本身成了一條河,又或者說是唐諾書中所指的樹枝狀圖。

我為此感到開心不已。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會不小心逾越現世,尤其是最近。

總是不知道要怎樣跟別人說明這一些東西,或者是別人也發現了,於是我們之間橫亙著很大並且沒有辦法交流的裂縫。就像是我說的,我一腳踏在縫隙之中,一腳在外面。最近我時常的感受到如此。

我讀完了帶著鮭魚去旅行以及流浪在海綿城市,開始讀起了閱讀的故事,裡頭剛好寫到:

一去不返的最美麗陷阱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柏拉圖其實也不算說錯,對一個熱切的,重度的閱讀者而言,這是相當可能成立的---有這麼多背反於眼前世界的更美好世界時時召喚著你,這是閱讀終極性的溫柔不祥,它預告了另一種型態、另一種意義的閱讀中止,或更正確的說,預告了我們兩腳站立於實存世界的閱讀中止。

真的,某個更好世界的察知、尋求到持續獲尋到並會心了解,剛開始總是讓人興奮不已的,這通常也是閱讀者最勇猛精進的最快樂時光,遍地是寶,簡直就來不及撿拾一樣。但很快的,你會驚覺自己已走太遠,而且像童話故事裡灑麵包屑註記來時之路的傻瓜小孩,回頭才發現已經讓鳥雀給通通吃掉了,你很難在尋回有親人等吃晚餐的家了。

閱讀者越受到書籍中更好世界的誘引,相對便離開眼前的世界越遠;愈理解存放在書籍中種種更好的世界,相對變越容易看輕眼前世界的貧薄、粗陋、乏味和不義,甚至到達難以忍受的地步。而更刺激的是,閱讀者所看到病逝之為珍寶的這些更好的世界,直接了當的說,卻通常是一個一個「被擊敗」的世界---被歷史的偶然機運擊敗、被習焉不察的流俗擊敗,被人們的粗疏,懶怠,不講道理和壞品味壞程度擊敗。

他們好像越精緻,在書籍中的世界活的越欣然,就越難移植到五濁惡世的現實空氣中存活似的。於是,閱讀者等於是以兩倍的速度和眼前的世界分離,正義感和鑑賞力尤其在其中扮演推進器的角色,很容易把認真的閱讀者拋到一個被彼此不斷遠離的應然世界和實然世界報列拉扯的尷尬位置,彷彿要他要錢還要命的二選一。

也因此,不全然都是廉價的肉麻和自憐自傷,閱讀者的確會油然而生出某種孤獨感,越往深處走去就愈清楚愈具體,最終,你發現人間的語言原來是這麼簡陋不夠用,你簡直無法用現實世界的有限流通語言去描述出你真的看到的豐饒世界,更遑論說服和辯論。


我才看完三章,但是這本書處處有珍寶,實在是太有趣了。看到這一段,我忍不住一定要po上來分享,但是無奈新注音輸入法讓我挫敗。這一段出現了太多不常用的詞語使用方式,在我打字時經常性的頭上三條黑線。其實不只是這一段,到目前只的章節都是如此,我看的慢,但是很爽快。


你懂也好,你不懂也好。我想我就是那個走的太遠了,一去不復返,只不過是如此而已。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綿城市



感想請參閱:縫隙一文

[摘]
傳說古時的人類突發奇想,建起名為巴別的高塔,企圖直達天上神祇的居所。上帝見狀大怒,降下神力,在人群中製造出分歧的語言。人類從此分裂成不同的語族,再不能同心合作,與神匹敵了。

在城市秩序的中心,高樓創造了一個奇特的所在。高樓藉由鋼筋水泥支架的高度,遠離了地面的世界,提供了現代人一個身在都市中,卻又疏離的位置。

在那個位置上的行人,和我之間的平面距離其實並不大,但是因為高度的關係,我只能看見面目模糊的一個黑點。高樓為觀望者創造出安全的疏離距離,而城市的秩序就是在這樣的距離下顯現。

有記憶之後我們才能書寫文字。但事件在記憶之前就開始了。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部落格:她說寫作是一種治療



我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把他上面的所有文章看完,相當喜歡他的文筆以及他的觀點。推薦給大家,以下是剛好跟最近有一點點關係的,反正快畢業了。

=========================
原出處:http://www.wretch.cc/blog/vincentchang&article_id=1708453

「二十幾歲的時候,很難去想像自己三十幾歲會變成什麼樣子,也不會想到會變成另外一個樣」曾經是廣告文案,現在是數位時代雙週刊編輯黃威融說。

這一陣子研究所開始陸續放榜,有喜有悲。榜上有名者,即將步入另一學習階段,而落榜者,難免失落但也得重新整頓腳步;曾幾何時,我們從一群在意明天有沒有聚會、週末有沒有人約的teenager,轉換到開始思考學士後的學習對於人生的價值、工作和興趣間衡量的adult。

這轉換不是一夜之間開始,也不是大家很有默契說開始就開始;22歲,心思不見得最成熟,但卻要開始面對影響後續的人生決定;社會現實開始不容許我們有走錯路的機會,因為我們已經把學士帽甩的遠遠、丟的高高,即使到了研究所.學習也將會是前所未有的信念挑戰,我們也許可以再回頭或轉彎,但前頭的路只能靠自己去鋪。

年輕的我們,遇到十字路的機會特別多,累了、倦了、失敗了、沒興趣了都將引領我們來到十字路口,該往哪走?該如何確定下一個方向是否真的適合自己?選了方向該如何堅定地繼續鋪路下去?這是自己的人生課題,過去我們很少想到長遠的計畫,我們在乎的是期中考的pass和期末報告的deadline,或在乎榜單有沒有自己的名字或到底該去哪一間公司上班;停下腳步,看遠一點,往前看,也往回看,回頭看看自己為何走到這裡,當中經過多少選擇才到達這裡;想遠一點,想像在下一個路口我們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廣告文案李欣頻曾說:「把二十歲當作三十歲,把三十歲當作二十歲來活。」;我們還年輕,來不及過分世故,但我們絕對可以過分數位地面對與選擇未來。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