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去,因為旅遊而住民宿,如今,「民宿」可以是旅行的目的,因為民宿不是旅館,其神態與風景便是在地的風土民情,每間民宿由於主人的意識與存在,塑造出獨特的個人文化,旅人的心也因為這些接待的主人、建築、風景與食物而改變心境。
從人物來認識台灣,何嘗不是一種旅行。」---黃小黛
延伸閱讀:黃小黛 IS LIFE.Blog
我非常欣賞的部落客黃小黛 小黛姐與攝影師 吳承紘 吳大哥 兩人,於2011年的一月出版了《台灣人物誌 七種民宿的旅行》一書。此書從企劃到設計印刷花了九個月,尋訪了台灣七處不同的「民宿」,用文字、攝影,記錄了這些「特色民宿」為何誕生。
小黛在作者序提及:「每間民宿由於主人的意識與存在,塑造出獨特的個人文化。」因此,這並不是一般坊間常見的旅遊圖文書,採訪該地有什麼特色民宿,位於何處,特色是什麼,附近有什麼吃喝玩樂。
本書的獨特性是從「人物」切入,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跟土地、家族、民宿有關的「故事」,在這七個「故事」裡頭有著「民宿宿命性」的理由,存在的意義。例如第一篇台南府城的謝宅,根基於讓房子可以留住旅客,成為一棟提供世人體驗台南生活的場所,透過古法整建,成為台南市西市場裡的老房子象徵。
維基百科上「民宿」的詞條寫:「民宿,是一種私人經營的小型家庭旅館,通常房間不如商務旅館來得多,也不一定有接待櫃台與穿著制服的服務人員,與旅館不同的是,民宿通常沒有先進的網路訂房系統、刷卡等服務。而清掃,訂房,接待客人等,往往都是由主人與其家人負責。
此字「民宿」源自日本,原意與英美的「Bed & Breakfast」(簡稱B&B)有許多相似之處,也就是僅提供住宿與免費早餐的家庭旅館。在中國,「便民招待所」與「農家樂」接近於這個定義。」
我想,「私人」以及「主人」是關鍵(因為現在的民宿也都有很先進的網路訂房系統了)。
民宿投注了「主人」對於一個「家」與「旅店」的想法及看法,讓住宿的空間不同於旅館/酒店。後者有可能是經由某知名設計師操刀設計空間與建物本身,挹注了大把的資金且使用昂貴的設備打造而成;相較之下,民宿往往是一種「在地化」的空間,呈現的是生活且居住於當地的民宿主人他對於這片土地的情感,希望能夠讓入住的旅人們,能夠「體驗」該民宿主人意欲傳達對生活的價值觀。
本書的七個故事,恰好是「城市裡」、「深山裡」、「竹林裡」、「農地上」、「海邊」、「山坡上」、「田中央」的民宿。分別讓人們體驗台南府城裡慢活,阿里山中與動植物互動的森呼吸,南投竹山上對百年古厝保存與珍惜的氛圍,花蓮鹽寮鄉間與雞鴨鵝還有自然一起生活的情趣,石梯坪裡矗立的灰色建築---可以享受安靜、跟自己獨處的沙漠風情,在山坡聽海音有著換膚沙灘與特色木雕的牛山呼庭,還有回歸土地、稻田、傳統民居的三星田中央張宅。
開始工作後,意識到週休二日對於上班族的重要,朋友們經常規劃兩天到三天的台灣小旅行,各地的「民宿」成為大家旅行前討論(或者爭論)的話題,數位相機加上blog,各地特色民宿照片透過網路廣泛傳播,選擇很多,卻也大家眼花撩亂,不知道應該從何選擇民宿,高知名度的民宿在連續假日更難訂到房間。
我在思考,選擇民宿的條件是什麼呢?是有著各式不同的裝潢?價位?交通的便利性?或者是,人的氣味!?
是那些民宿的主人定義了民宿本身,他們無論是因為對土地的熱愛,還是基於對於歷史古厝愛惜的心情,抑或者出自於一種對生活價值的「堅持」與「理想」,他們自己翻修、創造,不管是兩年、三年還是幾年,一點一滴的思考自己需要的生活是什麼,什麼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
對我們而言,旅行是一種體會,對民宿主人而言,民宿是對生活的履行。在旅行與履行之間的交集,就是生活的意義。
旅行的意義是一種離開,但生活的意義卻是留下。
這一本《台灣人物誌 七種民宿的旅行》寫出離開與留下之間,最耐人尋味的故事,就是人的故事。
PS 私心推薦:台南竹山 「天空的院子」、花蓮石梯坪 「沙漠風情」
相關連結:
沙漠風情
天空的院子
牛山 呼庭
秘密遊mimiyo
老房子事務所
三星 張宅
越牆工園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