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大量的回憶鋪陳對往日時光的眷念,成為作者為文的一種基調,對時光的消逝、生命的凋零,特別的敏感多懷,而那種消逝與凋零經由時間緩緩證明。
你總是寫的越多,便發覺自己想不起來的其實更多。在隨神靈隱身離開而空洞化的時間與空間裡,你大聲呼喊,出現的並不是以為會出現的阿公、阿嬤和被他們手牽著首的小男孩,而是一個年輕人,從龍貓到神隱少女,他已然度過青澀多感的青春期而有著成年人圓滑世故的樣子了。
他甚至來不及去感傷什麼,因為往往世俗比什麼都重要。
漸漸地,散文書寫對你而言變成一個充滿猶豫、由自我肯定到自我懷疑的過程。那個書寫著的,究竟是誰?小男孩?年輕人?還是你之外的另一個你?當散文中抒情懷舊的主體已然開發出更多的欲、,更幽微曖昧的人性地帶、當個人的經驗變的歧意瑣碎而片段、當故事不斷被資訊取代、當想起來的比想不起來的總是九年一毛好少好少、當滄海桑田……。於是,寫散文時你有越來越多的變形,有時它像一則寓言,有時像一個夢境,有時是一場經過戲劇化的場景,有些又沾染了些小說的口氣,有時你變成我,變成他。
經過這麼多年以後……我還有機會重歷一遍那樣熱情滿懷的時刻嗎?那時我手拿筆記本,一秒一秒的記下我所看到的景象,期望能夠有助於把那些變易不拘、一再更新的外觀型態凝住並記載下來。現在我還是對我那時的企圖深感到著迷,還不時發現自己依然在試。
- Jun 03 Sun 2007 16:46
閱讀結束。煙火旅館//許正平
- Jun 02 Sat 2007 23:27
破百。隱藏。
我發現我是個有瑣碎強迫症的人。因為要強迫自己將看過的書、電影寫下一些註記與文字,一旦看完之後,有空就會先在blog上放好,但是一大堆的"感想待補"/>。結果,我的blog被一大堆"待補"給補滿,這應該是我始料未及的事情。
發現這種強迫症之後,也會了讀者跟版面著想,後台有一個功能叫做"草稿",我想是應該讓這個功能好好發揮作用的時候。花了不到十分鐘將文章調出來看一下,將有感想待補的全部都勾選,簡單的說就是隱藏起來,反正檯面上,邊欄那有個正在閱讀,不然就可以到我的書櫃(參觀我的書櫃:http://www.anobii.com/people/01dadf778ff8555278/)那裏看看我正在讀什麼書。
也就是說,如果你真想知道,你還是可以找的到,我也把方法在這裡說明了,只是我懷疑有多少人好奇Orz
三。破百
現在已經破百了,換句話說,我離退伍的日期剩下不到100天,所以,再過不久我就要恢復自由了。當兵到現在,我的生活大概就是"隱藏人物"四個字可以解釋;我是被動的,很多人在msn上遇到我,就是問我退伍了沒有,打手機給我,我也經常的無法接聽,除了是在部隊,另外就是也懶的回電,人在台中,那些在其他縣市工作的朋友/同學也見不到面,就算要見面也懶。
一開始新訓去到台南官田,然後去台南總庫受訓,接著回到台中水湳,其中一段時間還去到台北鶯歌,去年一整天都在東奔西跑,還記得去年聖誕節之前還去台北跟朋友吃薑母鴨,接著,是逛故宮以及明日博物館,一直到現在。光陰似箭,一轉眼就來到六月份,很多都產生了些變化。
四。不堅持
書寫不代表什麼,不過一旦被追趕,卻會容易失去了意義。於是將那些感想待補的文章隱藏,但,生活當中,卻有很多的感想也待補,也許是跟朋友吃飯聊天之後,看見對方的改變,總會有什麼想要說的,卻漸漸的在時間裡,喪失聲音。
隨著年紀愈長,對很多的事也就不那麼堅持了。
對於聆聽越來越進入狀況,不再積極的想幫對方找一出口;對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熟練了,這世界上人來人往相處中所產生的各種不可思議,不那麼計較;學會觀照自己,將愛以及心放在自己所愛的人身上,然後得到富足。
對於未來依舊有很多理想,有想達成的目標,怨嘆過去的不是只不過無濟於事,也是徒然,清楚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並且惶恐,比自恃甚高而遮蔽自己的雙演好。
- May 29 Tue 2007 21:14
閱讀結束。那個男孩攔下飛機//陳玠安
陳玠安的第一本散文集,觀看同樣為七年級的作者(只是意味年紀相仿),他筆下的世界,令人真有人生如夢的感觸。過於敏感的男人,受到許多的刺激,無論內裡的,外在的,總是午夜夢迴,無法何其他同齡男孩被馴化,身心都焦躁不安,成為書中的內容。
青春期的種種,有些人是以各種叛逆不安的行為來宣告他對這個世界的不滿,有些人則化作不一樣的病徵,也許是防衛機制失效,也許是不需要,只是不想要單單的接受來自教科書上的內容,想要能更自由。
「他的腦中且常有一班開往昨日的慢車。只一個關鍵性的氣味或風景、顏色或聲音,他就能立即墬落在往昔的建構中。也許在他體內,時間總同時發生,未來被摒除在外,那已逝之事足夠令他傷感。然而,我們又不能只以感性一面看待他,他的矛盾與積極總會適時出現,令這世界多了一份意外的運轉。正在發生的,迎面而來的,就像他生命中一架破空而去的形而上的飛機。
那麼,男孩到底成功攔下飛機了嗎?
世界所製造出無以名狀的龐大,與一言難盡的存在命題,還像黑暗中許多透過鱗片折射的暗示,秘密且間接的攀附在他的翼下。總是忍不住倒退飛翔的男孩陳玠安,必然值得更多的祝福:願他能夠前往一處與自己和平共處之境,那裡始終青春橫陳,他只是更為相信自己。」---孫梓評
許正平在的序中寫到: 「藉著第一本,我們向自己解釋,也像終於連結並意義出一個嶄新星座似的擴大虛無夜空擴音:我是怎樣長大的……我為什麼寫作……那個可能終要貫連我一生的主題又是什麼……」
那麼,第一本散文及要揭示的是作者的身世,以及一生為之糾纏難解的觀注,例如家庭關係、愛情習題,又或者如陳玠安一般,對外在世界化作夢境、呢喃、囈語,皆是書寫發生的題材。在第一篇「爆的獨白」,最後寫到:「現在已是下課,我的思慮的終站呢?在鼎沸人聲中,我似乎看見一些骨架在爆炸。窗外,天空似乎又飄起了細雨。遠方微弱的空心吉他聲又一次稍稍進入我的耳朵,我的心裡。是的,爆炸正在某處醞釀著,在一個溫暖新鮮的地方,我知道。」
寫的是高中上課時後所感,有音樂、有文學、有詩,還有更多的自己與現實相抗衡的總總不滿。陳玉蕙散文選裡寫的:無論題材再怎樣以電影分鏡的概念,無論再怎樣以各種人稱變化,怎樣寫,都是在寫自己。 「每個人身上拖著一個世界,由他所見過,愛過的一切所組成的世界,那使它看起來像是在另一個不同的世界裡旅行、生活,他卻仍然不斷的回到他身上所拖帶著的那個世界去。---夏多布里昂」
他所讀的文學作品,他所聆聽的音樂,他喜愛的足球,在他的文章中,穿插出現,或者變成文章名字;那像是一道料理,基調/礎便是他所聆聽、觀看、注視的,化作他的內裡。透過(對我這樣不認識他的人)不連續、沒特殊意義的各篇文章,組合成夢,抑或依種與世界對抗的方式。根拒絕長大的意義不同,他拒絕被收編在體制之中,掙扎,使自己以及想保護他的人收傷。
未曾知道他是否痊癒,去到他的新聞台一段時間,總想:那男孩,攔下飛機了嗎??
我心中也有個男孩,在對抗世界,我知道。
- May 27 Sun 2007 00:28
閱讀結束。風之影//卡洛斯.魯依斯.薩豐
看完此書,才覺得期待和實際有些落差。並非說此書不好看,而是結局讓我覺得有些灑狗血嗎??我是指一切的謎題解開的時候。也許是受了花系列的荼毒,當謎底一旦揭曉,發現是這種人倫悲劇時,整本書前半部給我的好感被打斷,而且形成一種對比,男主角達尼跟父親的相處與胡立安的悲劇性的人生。
我的想法是這樣,一本書,如果開頭爛,結局也很難變好,而且也很難吸引讀者繼續閱讀下去。但,開頭好,結局卻給人一種敷衍了事的觀感,那麼也會影響你對整本書的評價,所以開頭跟結尾都很重要,那麼在閱讀時,則兩者兼具。
最近看到兩本書評價相當不錯,分別是以及 ,便相當想要看,不過我只先買了,另外一本在等等時機吧。
會買下是因為買書的時候所贈送的試讀本,看完之後便加強我想買這本書的欲望,因為想要買的書太多,所以在取捨之下必然會有一番掙扎。我認為試讀本裡頭便是此書最迷人,也是愛書人的夢想所在---遺忘書之墓。
從博客來網站的試閱那找來這段描寫的文字:
「屋內籠罩在昏暗的藍色光影下,隱約可見一排大理石階梯,長廊上掛滿了以天使和傳奇人物為主題的油畫。我們 跟著那個管理員走過富麗堂皇的長廊,來到一個圓形大廳,一束晨光從圓頂的玻璃天窗穿透進來,昏暗中仍然可見大教堂式的氣派。迷宮般的長廊以及堆滿書籍的書 架,從地面一直延伸到尖頂,彷彿一座隧道、樓梯、平台和橋樑交纏迴繞的蜂巢,建構成一座幾何構造、讓人無法想像的龐大圖書館。我看著父親,驚訝地張大了嘴 巴。他對我笑了一笑,還故意擠眉弄眼逗我。
「達尼,歡迎光臨『遺忘書之墓』!」
『這是個神祕之地,達 尼,就像一座神殿一樣。你看到的每一本書,都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不但是作者的靈魂,也是曾經讀過這本書,與它一起生活、一起夢想的人留下來的靈魂。每 一本書,每一次換手接受新的目光凝視書中的每一頁,它的靈魂就成長了一次,也茁壯了一次。我父親第一次帶我來這裡,已經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這是個歷史悠久 的地方,說不定和這個城市一樣古老呢!沒有人知道它確切的存在時間,大家也不曉得創立者是誰。我就把我父親告訴我的都跟你說吧!當一座圖書館消失的時候, 當一間書局倒閉的時候,當一本書迷失在記憶中的時候……知道這個地方的人,我們都確定絕對能在這裡找得到。那些沒有人記得的書、迷航在時間之河裡的書,永 遠都在這裡等待新的有緣人,賦予它新的靈魂。我們在書店裡賣書、買書,事實上,書並沒有主人。你在這裡看到的每一本書,都曾經是某個人最要好的朋友。現 在,它們擁有的就只有我們了,達尼。你覺得自己有辦法保守這個祕密嗎?』 」
書的前半部類似偵探解謎的過程,會吸引你想更深的挖掘,可事實總令人失望,卻也改變了達尼的一生,當然,還有碧雅的。
對我而言,這本書太過家族式恩怨牽涉,你會佩服一名孩子想要找出這迷團,想要發現書中書的作者胡立安比下的惡魔,會什麼會在真實生活中出現,就好像書中的人物就這麼跑出書本在現實存活一樣。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不過最後劇情直轉而下,大壞蛋傅梅洛的詭計打亂了一切,讓「努麗亞蒙佛特的憶往手札」將故事一切都講清楚說明白,實在是有點錯愕。感覺就是證人忽然出現,將一切的事實都向檢察官全盤托出,案子就不用查了。
如果單純享受那一層層深入追查的過程,也是磚塊般的翻譯書,我還看過丹布朗與 。
相較之下,我最喜歡的是,宗教跟科學的辨證,在闔上書本之後,無論你同不同意書中的論點,都會讓你想要找其他的書來讀。不過的文學性較濃,他有著書中書的內容鋪陳,而且書的作者胡立安的經歷,與達尼所經驗的相比較,甚至會讓人發現一些共通相似之處,這是不容易之處。至於解謎的過程,緊湊的讓人想要一口氣讀完,還是為最,尤其是解密的過程,讓我想到電影,至於電影版的達文西密碼,解碼部份實在跟書不能相提並論。
這僅僅是我個人的一些意見。因為達文西密碼我才開始接觸這麼「厚」的外文翻譯小說,所以心裡頭不免會想要比較一番,即使一本是美國作者,另外一本是西班牙作品。不過,關於村上春樹的大長篇不被我算在這裡頭XD
- May 24 Thu 2007 16:59
0524
跟高中同學吃飯,他目前是保險業務員,從近況談到理財,從理財談到未來規劃,然後回到近況,這麼繞了一圈,我總覺得有一些東西很踏實的再成長,但是我選擇一條人跡較少的道路行走。
很奇怪的是,在我感到脆弱不堅強的時候,每每拯救我並不是某些特定人士,有時候是一本書,或者是跟朋友的談話中,我自己忽然透露出的感想。
這意味什麼??這代表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大概就是我跟人之間的關連像是走鋼索,搖搖欲墬。我一直再找一種新的跟朋友相處的方式,一種我能夠隨心所欲而別人也不會一直想要改變我的方式,折衷點。
我過了很久才學會做自己,於是我並不想放棄,況且我仍在修行,至於之前累積的,是不是毀於一旦還是功虧一簣,還不至於。
我只是想到某些文學性的東西,然後,我為此感到開心。那大概跟所謂人生的單一場景以及究竟是悲劇還是喜劇有關係吧。(詳見口白人生)
- May 23 Wed 2007 14:55
死亡選擇//Sympathy for Lady Vengeance
延伸閱讀:金子的復仇|藍祖蔚
「給你最不同的死去方式。」
從那句:「去你的。」讓我對電影本身的調性,絕對和觀看之前大大不同。還以為這是類似女王蜂佈下天羅地網,加上灑下了追殺令組成的復仇電影,但是我看到了”有趣”的元素在裡頭。這有趣來自於女主角金子會發光、金子上了麵包店的同事,還抽事後一根菸、金子跑去國外認女兒,被女兒用刀抵住自己……總總的設計當中。
「死亡選擇」,四個字,其實是指女主角復仇最後使用的手段。
找來其餘被害者家屬,讓其各自選擇手兇手的方式,這開會的過程還接了喇叭,讓原本的加害者變成被害者的兇手,一「聽」無遺。家屬們在外頭排排坐,像是等後台灣現在熱門的甜甜圈,魚貫的進入「行兇室」。在外頭等候的其他人,各各心事不同,有人緊張,有人熱血,只有一位老婆婆冷靜耳且不著雨衣(因為殺人的時候血會濺到身上),也不需要警官的指導殺法(是的,連警察都參一腳)。
她沒有誇張的凶器,乾。淨。俐。落。的拿了藏身在身上的小剪,捅進變態殺人兇手的後頸,那「絕對」是致命傷。
有趣的戲劇性也呈現在各被害人家屬看完錄影帶之後反應。他們最終決定要親自手刃兇手的以牙還牙,讓我想起漢摩拉比法典。也宛如社會案件發生後,那電視機裡追打兇手的家屬們,恨不得親手掛了對方的狠勁,以及咆嘯的心有不甘的悲痛。「他還小,你怎麼可以~~~~」
煞那間,有種現實與電影間的界線消失的感覺。
金子在監獄裡的歷練,類的女版,用肥皂以及清潔記掛掉大姊大,最重要的是她在獄中維持「親切」的形象,比那些兇殘的服刑人更令人感到不寒而慄。也難怪能取代「魔女」成為新一代獄中大姐,還相當謙虛。果然有「來陰」的狠勁。但是,要進去離開槍射殺的勇敢她也兼具,當歹徒擄住她女兒時,她能夠以一擋二(壯),相當不容易。
出獄後,冷艷美絕的她。身穿黑衣,塗上鮮紅色眼影,趁著她雪白的肌膚,一如現代復仇女神的最佳代言人,跟蜜拉喬娃維琪是不同的典型。
她自覺有罪,即使是復仇之後,一群人聚在麵包店,她仍覺無法洗淨曾害死人的罪孽。但女兒的出現,給了她一個不一樣的機會。最後,她將頭埋進雪白的蛋糕中,意味著她要新生了。
從地獄中歷練過後的她,宛若死過一回,死亡的選擇,讓她重獲新生。
- May 22 Tue 2007 16:03
Re 斷章
透過作品,我們才得以接近作者,無論他/她在作品以外的生活為何種樣貌,我們所熟悉的是作品中的他/她。在斷章中,你指出你自己---這對我的意義就是如此。我只能透過作品了解你。
事實上,我既非你同學,不曾跟你一起上過課、我也非你同事,不曾跟你一起共事(不是誰帶領誰的那種)、我對於你的嗜好還有很多的不了解、對於你的脾性我無法捉模、對於你吃飯的口味我並不知道,連你愛的是米食還是麵食,這些,我都不清楚。但,摒棄這些以外,在文章中呈現的你,就不是你了嗎??讀者本身對作者是斷章取義嗎??還是,我們想要了解的是作品,跟作者本人實際清楚的形象,根本就是兩回事!?
作品是得以靠近作者的途徑之一,但不是全部。
透過畫作來看畫家這一件事本身,有任何(不正確的)問題嗎??是畫作(作品)本身撼動了人心,我們才得以認識這畫家,他走紅,接著他的生活才被人們所熟之,我們進而去拼湊他的人生、愛慾嗔癡。在那之前,用畫家來看畫作本身才是不太合理的。
因此在blog上讀到你,也就是你。至於是否是斷章取義,也許,透由blog,我們也只能經由如此而理解明白你為何,那也僅是全觀了。當朋友讀我的書寫,是希望他們從中發現另一個不一樣的我,但現實中的我和文字裡的自己,重疊性以及差異性各是什麼,就不是我自己能搞的清楚、說的分明的了。
若詢問他們,我的文字跟我本人的相關性,他們必會要我還要更進一步的清楚定義問題,以便理解我以及方便跟我對話。與我交談是如此耗費能量的事,連自己當相當清楚。
不過,那也只能這樣了。那是一種修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