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075



時間的刻度。

還在淡水捷運站邊的星巴克三樓,樓梯上來左轉靠窗的位置,右邊數來第二是我,右邊第一放了從淡圖借來的書、背包。攤著傳播教科書,耳裡播放的是蘇打綠「是我的海」。歌曲裡傳遞的情感,使人不得不落入過去曾發生過的情事。

幾年後,我跟K到東海聽蘇打綠,這是我的第一次,對K而言,早已經習慣。我們談論著開場會是什麼,果然不出他所料的是小宇宙,我們談論到「是我的海」,他說他不敢聽,太裡層的歌曲像是黑洞一樣,會讓他掉的太裡面、太裡面。我卻想念過去那些可以聽著歌曲就哭出來的日子。陳綺貞、Maximilian、青峰、萬芳,都在時間的刻度裡,留下印記。

他在台上說:很久沒能這樣可以放肆的哭、放肆的笑、唱自己的歌給喜歡自己的人聽。台下的我們都能夠感受到音樂的美好,以及單純。我們是因為喜歡,所以才在這裡。不會因為一些事情,阻礙了他歌唱。

很久沒有好好聽過音樂。

總是在上下班騎車時,讓音樂自然的流洩。我知道歌者,我知道旋律,卻聽不清楚歌詞,進不去歌曲的意境(除了少數的一些歌曲,旋律一旦跳出,連身旁看慣的風景建物,都模糊了起來)。耳邊除了時數七十呼嘯而過的風聲(一定要把安全帽的壓克力罩下壓),還參雜了汽機車的喇叭聲,歌手的聲線被磨平。

我跟K泡在MOJO一個下午,我們談著那些熟悉的話題,那是我在離開淡水前所關切的事物。跟相同興趣、相同注目的朋友一起談話,相互交流心得的感覺是能夠撫平真實世界裡所受到的創傷,美好的事物浮上視界,你眼中所見的盡是真善美。轉角街道地上的噴字「慢」,像是對真實世界的警語,太快會破壞了什麼。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 May 13 Tue 2008 01:55
  • 理解

最近有工讀生,一,閃電辭職,一,好動想把妹,一,友班跑來網羅,只因快畢業。

總是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總是站在一個距離以外看著他們玩,然後,我不免被影響到,因為有人的手法太過粗糙,太容易被識破。我沒有點破,我沒有撕破臉,我沒有覺得這有什麼不對,因為這裡是社會,是江湖,總有人想表現,總有人想出鋒頭,總有人愛面子,總有人愛逞強,而我不是。

他說:你會做給別人看,只為了掙一口氣。我沒有什麼好證明的,我需要的是對的起我自己。

小朋友在車上評論我這人,他今年19歲,說著似是而非的話語,談的是他自己個人的觀感,說著他自己比較客觀理性,詢問:我剛剛分析的你,你覺得準不準。我答:一半一半。他說我們要以開放的態度看待任何人,自己卻雙重標準。我沒有點出來他的雙重標準,因為他還小,他還沒能認識自己,他還沒能夠認識別人的厚度。

每個人都有他的厚度、深度,要如何能夠進入到別人的世界裡頭,不是憑藉少少的相處就可以理解的。我沒說,就沒人能夠理解我,因為我總是有很多的思緒,我曾經為此困擾許多年,他怎生瞭!?不過那都無所謂,因為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最重要。所以,我無須向任何人證明什麼。

同事L則不然,他一直想證明什麼,他原以為那樣就可以得到什麼,也許是別人的關注,也許是別人的讚賞,也許是別人的陪伴......,他最終會知道,其實不是我需要人陪,而是他需要別人陪。

他說他對人很理解,往往最不理解的是他自己。我總覺得我對很多事情都不理解,我對自己的理解超過其他。那就好了,還需要求什麼!?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我的秘密之地「生活裡有太多的莫名給了我們沒法子像以往般仔細關照自我的機會,然後許多事就像童年裡的卡通或棒球卡,好像有那麼一回事,卻又輕飄飄的不是自己的了。」



書本是撫平的物件,終究不是救贖。

《在我的秘密之地》裡,陳玠安寫他跟音樂:「如果季節不是自己的,仍舊有音樂的時光荏苒,那些可循的愛與悲傷無可脫逃,音樂終究不是救贖,但它讓這裡不只是沉靜。」他談他與音樂的種種,又提及因為音樂的戀物,他引用班雅明:《單行道》裡微觀巨量的平凡俗世,看似充滿沒有狀態的庸碌,班雅明總能以近乎戀物的思考去打造出之間的邏輯。戀物者,單曲愛好者亦同,他(我)們把單曲看成一件件物品般,乍看所有的收藏,一至三首歌收在一件件物品非常的狀態中,會深深覺得自己戀物嚴重。

陳玠安若是高度單一性(音樂、足球)的戀物範例,先前讀《自己的房間》張瑋栩,則是另外一種類型的戀物,拜物教的範本。同時都喜歡他們文字的我,是否意味自己也是偏執狂之一,只差沒有顯靈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之後,人的個性以及特殊性,被單薄化,人與人之間的殊異被簡化為目標的達成與否。公司新進的A喜歡以算命作為跟同事切入的話題(非常想要獲得大家的認同),當身旁的人都已經被他算盡(不是心機算盡),自然而然找上我。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MOJO



對於過去的緬懷以及感嘆少了,多的是對工作上的作為以及積極。陳述故事的淡淡憂鬱,隨著熱力四射的夏天漸漸到來而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不耐煩以及焦躁,面對、化解這樣的焦躁,我需要的是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按照既定的流程,合該做什麼,就是什麼。

面對星期六要上場的三合一SP(打字的當下早已經結束),除了些許的不安以外,想起訓練營的種種,自然而然的沒什麼好害怕,人首要面對的敵人就是自己,這句話實然不假(自己會先殺死自己)。一段時間的安逸後,消磨了過去大學時社團裡練習的種種,當時所接受的一切,漸漸淡去,相對的,現職場上面臨的挑戰,更鉅大,更得拋卻自己的恐懼。

面對自己的恐懼。

一開始,社團時期遺留在身上的種種不滿,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書寫,漸漸消耗,消耗的終點終於也能正視自己的選擇,正面看待那些影響自己極深的觀感。隨著大三結束,大四退居顧問身份,開始栽進別的世界;除了開始打工以外,閱讀的世界為我開了一扇窗,在藝文的世界裡,那些技能漸漸遺忘;還有還有,那時候來回奔波於台北車站及淡水之間,吸收大量關於傳播的知識,沒想到現下卻都用不著了。(其實是我不會用,應該不是用不著)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影像124



說「我想整理blog上的文章」這種話,不下數十次,真要克服惰性的方法,就是制定時間表,按表操課,否則流於妄言。若要整理自己的文字,意欲從哪個部份開始!?許許多多的類別,是從最不真實的開始,還是從最不矯揉做作的部份始動!?隨意點了文章分類,隨機點了兩年前的某文,字裡行間談論的事、用的語彙、書寫的口氣,實然陌生。我同她說起這事,她答:你不能接受你自己嗎!?

是這樣嗎!?對於兩年裡的變,感到不可思議。人阿,要麻就很難改變,要麻,就是劇烈的變化。從兩年前到現下的移動過程,知悉者少。偶有人跟我提起這些改變,還是會有「怎麼會這樣」的想法躍上心頭。這種疑惑存在很久了,一如兩年之後我真的會辭去現在的工作,轉而前進我想要去的產業嗎!?

貼文給她,她說:「文章裡的你很雲淡風輕,現下的你沉著許多,這樣不好嗎!?」怎生界定孰好孰壞!?只還不能同步時下的自己,仍得花時間泡杯咖啡與自己對話、對話,聊一聊這幾年。

約當兵前後,讀黃小黛的文章,她把我心裡所想的一切感觸掏出來以文字呈現,於我,那是相當驚人的一種能力。我以為藝術家、小說家、生活實踐者,約莫都是這樣纖細的人,觀察入裡的人。每有來者提及我者文字細膩,總惶恐萬分,亟欲否定自己、否認自己,非得藉由詢問他者:「你覺得我是怎樣的人」來認識自己。提問的同時,想得到肯定又擔心受傷害,自虐的自己。

因為看過更好的,所以才覺得自己沒什麼。

工作上的需求,NO PAPER的文化,電腦用久了,自己的字跡越來越醜,醜不拉機。以往談到總總測驗,也論及一個人的筆跡,我們真能找出什麼嗎(從筆跡中)!?是否只是片面的解讀一個人,還是真能看出端倪、識破面具,直透背後的真實。可人有很多面向,我們看見的,是不是自己想要看見的而已,我們只看見自己想看見的世界。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像106



若言過去書寫風格跟現在有何不同,是否意味書寫者個人心境的多種轉折!?不再寫到過去種種,是否真的意味告別過去,進入轉變之姿!?所以不再寫大學、社團、朋友……種種,轉進工作、同事……是否意味「脫離半成年」階段,也正式宣告踏入社會!?如果事情是這麼清楚的二分法,那就好不過了。

該學的還很多呢。

步入職場之後,除卻商業週刊、Cheers、就業情報誌、30雜誌……裡頭所提及的必備行銷、人際、時間管理技能以外,還有更多是雜誌、書籍沒能寫出來的。365行,我所從事的工作,恰恰好是鮮少被報導的那一區塊,更接近傳統的那一個區塊,行銷的技能,都需要被轉換以及調整,才能夠符合我的需求,大學所學的那些東西,如何切入成為我所能運用的呢??

這樣的問題成為我亟欲解答的疑惑,不過,可以對話的「人」,如此稀少。

辦公室裡頭有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人,久而久之,你便會發現,你最關注、偏好的話題,恰恰是最少被提及、最被忽略的那一個區塊。我不是個美食主義者,所以當他們興高采烈提及什麼食物非常好吃的時候,沉默;我沒有夜生活可言,當他們興高采烈的提及什麼夜店非常好玩的時候,沉默。當然,只要是女人們的話題,我無法融入,同事提及美眉的話題,我亦然無法融入。

他們習慣以揶揄他人代替讚美以及肯定。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明日博物館



Scott speaking

整個三月在一片混亂當中度過,無論有做到、沒做到的事情、應該要、不應該要做的事情……全都已經成為歷史,成為昨日。然後,從事這份工作已經半年了。半年,三個月,180個日子,時間飛快的奔馳,還來不及留下些什麼,就已經穿過文昌帝君戲服、跳過愛無赦、參加過超瞎說故事比賽、參與過好幾次的讀書會,加上4/3號才結束的魔鬼訓練營,這半年,非常充實。

張惠菁在《給冥王星》一書裡寫到:「我們就這樣一路在時間的廊道中走下去。受著許多瞬間經驗的掏洗。才發現,打開的乃是,我們心裡的廊道。」這當下,我的感受也約莫差不多如此,先前的一些惶惶不安,在為期三天兩夜的魔鬼訓練營當中奇蹟式的消失不見,我遇見一些跟我一樣的人,然後我看見他們的精神(說要拿第一名回去榮耀),即便是如此,他們還是依然堅持。

做事沒有像之前那麼樣的注重細節(但魔鬼都在細節裡:郭台銘言),是因為要注意的範圍又持續的擴大。許多事情尚未做到熟練、熟悉、熟稔,又有新的挑戰來臨。後來也就習慣了,習慣這樣的事情的發生,習慣朋友間不那麼互通聲息,習慣blog上的流量忽大忽小,習慣開著自己的blog首頁,然後,發愣。吋字不生。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