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地中海風情。

讓淡水街景退休去。

banner9

下一次沒有意外應該是草上飛。

banner10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篇很久的讀書心得。以下這是一段書裡頭的文章

中文裡說的「問題」在英文裡有兩個不同的字,一個是Question,一個是Problem。分辨這兩種問題,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question呼喚「答案」,而problem卻渴求「解決」。

台灣處於雙重意義下的「問題年代」,有很多沒有答案的問題流竄著;也有很多找不出解決辦法的問題陰魂不散的在空中激盪。
<�中略>

與舊時光,老時代相比,我清楚感受到,現實最大的特色,正處於失去了尋找答案的信心與動力。一個問題引領出另一個問題,一串問題帶著另一串問題,問題不斷累積,直到我們被問題淹沒了。

活在問題之海包圍中的人們,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麻木了,開始犬儒了。到處有人叫囂著拋擲出更多的問題,到處有人亢奮的量產著分析,評論與更多的分析評論,可是當要認真的探索「那答案在哪裡??解決是什麼??」時,我們能得到的幾乎都是聳聳肩的苦笑,或者是促狹刻薄的嘲諷。

「問題年代」背後有個月來越牢固的預設,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也不必白費力氣去找尋答案。「問題年代」裡還誕生了一種奇異的自虐傾向:誰能製造,渲染出越不堪的問題,誰越能危言聳聽刻畫末世的絕望威脅,誰就能在這個年代受到最多的注目,贏取最高的收視率。

活在問題之海包圍中的人們,呼吸著問題,消費並再製著問題,似乎渾然忘卻了問題需要應之以答案,對之以解決。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遺落,甚至比是通向答案,解決的路徑。我們厭棄知識,失去了對知識的珍視與寶愛,儘管明明知是中藏著答案。我們嘲弄著堅持原則的人,鄙薄超越功利的事,儘管明明超越立場的原則裡藏著解決。我們輕視理性與邏輯,清是是非對錯的判斷,儘管明明沒有理性,不能判定是非的情況下,任何問題都只能繞著自己的狗尾不停打轉,哪裡都去不了。


問題年代

本書共分二輯,收錄了三十五篇楊照的評論文章,從一個知識分子的角度看當前社會的各種現象,並自歷史的縱切面剖析問題的癥結、表象下的各種徵候,在正常中看見不正常,在眾生喧譁中聽見時代的聲音,並試圖在這個逐漸變得麻木犬儒的年代,努力保留一點追尋答案的熱情、一點提供解決的信心。

<�轉貼>既是問題年代必也是爭議年代。政治人物是這些爭端的關鍵與核心主角,透過溝通與整合試著去把現階段臺灣的族群與社會現象尋求解答,但在詭譎複雜的政治氛圍下,這是多麼艱鉅困難的事,至少作者做到了媒體人的責任,把問題陳述出來並做分析,畢竟我們都生活在這片土地,當然有權利來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與未來走向。觀念的啟示是作者累積多年媒體經營經驗,憑其敏銳觀察力所彙編而成。(徐惠敏)

作者簡介: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之音《台北話題》主持人、政治大學中文系、靜宜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等職,現為《新新聞》周刊總編輯、東森ETFM聯播網《1200領先開講》主持人。

  楊照藉書寫釋放對社會的關懷,以不滅的熱情思索人生與文學,犀利的風格在文壇中生代裡獨樹一幟。曾獲得聯合報小說獎、賴和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等,並榮選為1996年年度出版風雲人物。

--------------------------------------------------------------------------------------

以上這一段,是我從楊照的書【問題年代】的序裡頭抄錄出來的,我覺得寫的很好。會開始接觸楊照是因為我在誠品出局看到他的【十年後的台灣】。查了學校的圖書館,有購入但是我一直在書架上找不到,卻也不是借出。不過再同樣的架上看到這一本問題年代,翻了一翻內容,覺得頗有趣便借回來看,也看完好一段時間卻懶惰把心得打字。不過書的出版年代到是遠了一點,所以有些議題早已經退燒很久。

因為考試的關係接觸社會學,我一直沒有辦法好好的說清楚這門學問給我的震撼,我只能說他引領我用不同的視野看世界。這學問實在博大精深,社會學顧名思義是研究人類社會,研究社會關係的,研究社會行為的,研究社會團體或團體生活的,研究社會組織或社會制度的,以及研究社會過程與社會互動的科學。

在準備考試的時候,以我這種非正統好好的仔細準備的方式,卻感受到很多隱而未顯的社會運作原則,讓我有了不同的思維,但我在這方面卻有只是個新手,嫩腳。

不過有人問我未什麼我考傳播卻要唸社會學?傳播是人類最普遍卻又相當複雜的行為群集,而且要先釐清傳播與一般所知的大眾傳播是不一樣的概念。大眾傳播主要是將焦點鎖定在大眾傳播媒體之下的傳播相關現象,不過傳播可不僅僅只有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卻是最早人們的傳播方式,也就是面對面口耳相傳,甚至是在不識字的更早之前,教育普及也是在很後來的事情了。

傳播是一種社會行為,必須了解這社會,才能夠更了解傳播。人不可能不傳播,人也同時活在其所屬的社會,既然如此,傳播理論跟社會學息息相關。對我而言,視野有更大更深一層的認識,但是仍是不足夠。

對於學習而言,我接觸了比較硬的學識,相對的我會更想明白真正的社會現象,別人是怎麼看的。對我而言楊照他寫這一本書,提出許許多多相關的看法,對我而言算是讓我明白別人是怎麼思考這樣的一件事情,並且他裡頭舉出許多古今中外的例子,看起來不會相當吃力。

已往我對於WTO,全球化,教改,高學費,等等的相關硬新聞,社會議題其實是抱持較多的漠不關心。不過現在這樣的議題會引起我的關注,並且想要明白與討論,這算是另外一種考試的收穫。這方面我依然在謙卑的學習,多看多聽多思考。

我也鼓勵大家多多接觸,說難聽一點,現在一大堆政治人物,卻鮮少看到針對政策的討論,我倒是認為這方面的學問可以有助於增加大家一點思考的方向與基礎,還頗不錯的。也不一定要唸社會學才可以,反正大家有機會多了解一點,好處多多。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很多事情很有趣。我不知道你目前的新伴侶(到底是交往多久!?我還是不知道),你不知道我已經考完兩間學校。我最近在思考我要不要刪去你的msn信箱,你可能連我去燙了個鳥窩亂亂頭而自得意滿都不知道(根本就不知道我去剪頭髮)。

你一定會說,我講的我自己好像受害者,自己都不主動,幹麻怪到我們頭上。如果我說這不是一篇責怪的文章,你相信嗎???我在【這就是孤獨】的譯者序裡看到這一段話:

孤獨,像一場永遠無法滅絕的瘟疫。

有些人,有時候,將自我封閉在孤絕的內心世界,反而才覺得自在吧!愛因斯坦曾經這樣描述過自己:『我不屬於任何國家或任何朋友,我甚至也不屬於自己的家人。外在的人事物,我始終漠然已對。然而,我想封閉自己的慾望卻與日俱增。這種孤絕的狀態,有時確實很難熬,但我從不後悔活在人群之外的邊緣世界裡。我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但也從中獲得了行動和思想上的獨立,不須在他人的偏見中苟延殘喘。我不會為了區區幾個脆弱的理由就放棄自己精神上的平靜。』

人,即使看不清現實的混沌,也要誠懇釐清內心的困惑;一旦「視力」恢復正常了,眼裡看到的就是內心的風景。


這樣的一段話在心裡頭激起了不小的漣漪,我不知道如何去驗證愛因斯坦是不是講過這樣的一段話,因為我所知的他不至於偏傲的如此,但是我明白很多時候,偉人都「被神話」了。令我在意的是最後一句:我不會為了區區幾個脆弱的理由就放棄自己精神上的平靜。

有兩個朋友同我說,類似我變了的論點。

其中一位是因為我跟他談論某問題的時候,我角度忽然切換到比較結構性的關照,跟社會層面有關係的;其實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念了社會學,也發現社會學開了一扇很大的門,讓我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明明我就生活其中。但是他不能接受我的轉變。

另外一位則是我自己主動問他,也曾經在電話裡頭跟他講過一點心境上的轉則,例如無論怎麼樣,在考完之後我要寫一封長信給家裡,聊一聊這些年我的感覺已經變化。他的看法是我這人太多變,所以她認為需要更長期一點看我這個人;不過就文章遣詞用字上是越來愈清明。

某日,大學同學丟了一個水球給我,問我五月份有沒有空??她說要辦個聚會。我心想:聚會不是常常在辦嗎??不過問他的時候,我好像是說,怎麼這麼快??她說不會啊,半年一個大聚會阿,中間零星小的不算。我只是悶悶的回她說:我怎麼覺得不夠久。她沒有說什麼。我隨即又說:我五月份都沒什麼事,考試也真正的告一段落(連面試都結束),我會去參加,至於我剛剛說的你就當沒聽到,我是怪人。她又再次提醒,要空下來。

我不是排斥同學會,只是我以為要更久一點,讓時間把大家的變化給修飾的更加明顯的時候,那時候會比較有意義一點。不過若是沒有持續的維繫大家的情感,或許連那種久久一次的聚會也不一定會有太多的人有參加的意願。但是反過來說很有可能會因為太久沒見了,所以去的意願也變高也是有可能的。

這跟我前面說的有什麼關係!?

對我來說,聯繫的目的或許不是那麼的重要,因為我已經漸漸喪失了這方面的意願。那樣的念頭在腦海裡頭變的薄弱,那麼會讓我興起去參加的意願,是因為我想看看對大家都公平的時間,在同學間留下了什麼巧妙的魔法變化。會不會讓一個尖酸難以相處的人變的和善並且有可能八面玲瓏,抑或大家雖然物質生活改變/不變,但是心智仍維持當初大學一樣,只是更加的社會化,更懂得在社會上求生存。

我在意的依舊是妳是怎樣的風景,你展現什麼樣的美麗。至於我們之間那薄弱的關連,我不甚在意。畢竟我們早已經說了再見,再見只是為了再次相見,並沒有交代其他的,不是嗎??

或許某一天,我們說的不是再見,是掰掰。頭也不回的,走開。既然久久一次,我必定會拿真心已對,而不是虛以尾疑。

不要成為只是表面上的msn聯絡人,徒增我不使用msn的念頭。

之後還有續篇。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宇有一首好聽的歌,叫做雨一直下。淡水這幾天也是雨一直下,雨綿密的下個不停,但耐心極強的磨蝕著生活於其中,人的耐性。下雨讓一切都變的不方便,無論是上下課或者是用餐。街道冷清,溫度不高,有風,感覺就是戚風慘雨的寂寥。

然後呢??

我在下雨的日子走進地下室,拿了我的最後一間准考證,事先打電話去問過有沒有我的信。他坐在會長桌跟學弟談公關組的事情,我則是跟他打了個招呼就走了。沒想到在老張牛肉麵吃飯的時候遇到智聰學長,然後怡君在老張打工。

這一次我盯著電視,注意力放在食物上面。

離開地下室之前,他在位子上問我記不記的那個跟他討論的學弟,我說我只約略有印象,我現在記憶力很差,只要跟考試沒有關聯的,基本上儲放時間不會太久,很快就會忘記。

連同那個地下室。

那個地方現在看來陌生的很,一樣的雜亂,一樣的四面白牆,打著像醫院一樣的日光燈,整間辦公室的感覺就是不適合有活人在裡頭,有像是發霉潮濕的味道。很難想像一個如此雜亂的環境,會有多高的辦事效率。環境會影響一個人,那種環境可想而知。目前許多公司都首重辦公室硬體氣氛,不同用途的辦公室不同的裝潢。

對於這地下室,已經從記憶情感轉向實際應用。

今年淡江考了一題集體記憶。集體記憶再認同的概念上相當重要。可以說,那麼辦公室/地下室,是許多tkbm人的集體記憶,也由此有認同感。還有拍照的時候常常出現五月幫,談判邦,也是因為集體記憶,有所認同。相對的也有集體失憶。

我在許久之後進到那樣的空間以及遇到相關的人,卻沒有什麼特別的記憶被喚起。沒有了那個認同。記憶不全然是指涉好的一面,也有可能是受到迫害的記憶,那也是集體記憶。

沒了對於那個地方,好或者是壞的記憶,連串記憶都消失。應該是說有記憶去世像霧一樣不清晰,或者應該是泛黃磨損的舊照片。看到照片的時候也沒辦法解釋出什麼。我想我是離那個地方很遠。都快直覺認定那個是前世,現在的生活才是今生。

淡水的雨水比台中多很多,我在日常中跟雨相遇,次數多到你不會特意將某一場與放在心上。那個地方也是,也都沒放在心上,就像最近這樣的一場雨,反正也只是不方便,但是雨停之後就隨即忘了。


除此之外,這場雨跟那個地方沒有別的其他意義。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我很喜歡這個雜誌,只要49元,可是品質絕佳。不可不看得一本超值雜誌。原本每個月15號出刊,四月開始每個月出刊兩次。這是一定要"大推"一下。

ppaper公司網站

pp16edm

<�資料來源>ppaper網站。


這是我相當喜歡的一期封面,凱莉米洛。其實原研哉那期我也很愛,我就是從第二期一直零買到現在的忠實顧客。

有興趣的趕快去買一本來嚐鮮吧,如果你還沒有看過的話。

ps 包益民(包氏國際,也是催生這雜誌的人),寫了一本:天下沒有懷才不遇這回事。也相當好看。

14-PPAPER-cover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10240134

這一趟旅行最終的目的地是離自己最近的地方,離你們最遠的地方。

發現跟自己相處這件事,不是每個人都做起來容易。有的人沒有辦法忍受,於是會開始玩線上遊戲,或者跟別人打屁聊天,需要別人的互動而沒有辦法獨處。有的人卻是在每日的工作辛勤回到家之後,只想洗澡看電視放鬆不想多說話不想有人際互動,儀式性的進行這一切。

那麼最近我的生活就是不斷反覆的跟自己獨處,在距離親朋友好之外的地方。我在我清醒的時間吸收著以前沒有那樣的基礎所不能理解的學問,我閱讀那些以前不為他們的作品是有趣的作家的書籍。寫下大量自己的想法以及跟很多觀念交談。

雖然沒有歌詞葉子那樣的愛情傷感,但是也差不多那樣,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也一個人讀書寫信自己對話談心。這樣的時間總是比較多,連考試我都不太想要別人陪著我去,但是對於陌生地方有個人幫我先買好便當還是需要的,所以輔大、世新以及台大有志之士可以報名便當組,我亟需便當工一名。

這樣積極的求知慾來的突然,就像史前無法預料的莫大饑餓感,驅使的我不斷的搜尋著食物,精神食糧,能讓我有所飽足感。

只因為我們都開始了不同自己的迷宮,我也不想再去提醒任何人,任何人,你會在迷宮有可能遇到的總總怪獸或者迷路。裡頭的連鎖機關啟動之後,你只能向角色扮演遊戲,管你是春麗還是現在當紅的魔獸世界裡頭的戰士或法師,你只能不斷的破解任務以及跟別人對戰。每一次的重頭再來,已經不是稍微付出一點時間就好了,更多隨著年紀越大,你所付出以及重來所造成的損害更是超乎想像的多。

自身難保。在現在這樣人我關係淡薄,容易相互傷害,迫害與被迫害妄想相互交織的時空下,自己變的模糊。她是這樣寫到:

「我們容易以為,死亡是最終的剝奪,是生命的反面,唯一終極的抹煞力量。但有時,是因為活著才使我們失去更多,每一天都在流失著什麼,在變成過去自己不是的那個人。

活著,我變成什麼東西都不是了。

這是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中的句子。生活是一種耗損的過程。死人會永遠停留在他們死亡的時刻,尤其是在記憶與夢延伸出去的地方,不完美更形明顯,而且不斷的造成損傷。」


總而言之,這是一趟自我完成的旅程。

她這樣描繪這樣生命的真實以及飄邈:

但是時間也是一種韻。

對有些人而言那是個快板,有些人讓他很慢很慢。但總之是一種擺不脫的節奏,「生死俯仰/一種迢迢趕赴的姿態」,在時間的推動下一步步向前。又或者重複繞著圈子,回到原初的一點。在難以察覺的節奏裡,迭宕與複杳,某種神祕的主題掉。有時我們感覺在其中迷失。其實迷失也是韻律的一部分。

「這一切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盡是過程,而最令人憂心的是過程的終點不知道在那裡。」


所以我一直說的是這一趟旅程/過程,而不是終點。


最後額外提了一點,是作者寫關於『愛品』。我認為生動有趣。

「品」這個字,有定高下階格的意義。不過高下階格可不是定了就定了。生活中有太多動態的變因,讓人顯露出性格中隱而不顯的另一面。喝酒是撤除意識的控制(酒品),上牌桌則是放縱貪婪在耳邊鼓譟(牌品)。談戀愛的考驗就更大了,給你一個親密的人看你會不會依賴,會不會被幸福感沖昏了頭,會不會自我膨脹,會不會男廢耕女廢織。(愛品)

ps 括號內的是我自己加的,作者沒有加上括號。


這是一本好看的書,但是我還是比較喜歡她的新書:你不相信的事


閱讀結束。張蕙菁,告別
0010240134

此次由洪範新書系「以後Apres」所出版之《告別》一書,文章大多選自《壹週刊》之個人專欄「步行書」,為張惠菁兩年以來最新的散文作品;信手拈來之題材全投注於「人」的透析與感懷,以及對種種都市生活現象敏銳、微細的觀察。既疏離又私密的行文情感,字字投射為一最貼近、輕撫現代人內心的抒情經驗。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C:

DSCF0154拷貝

我從圖書館那借了五本書:這就是孤獨告別秘密結晶No Logo以及看到一半的尋羊冒險記。之前去白鹿洞借了村上春樹的尋羊冒險記但是逾期所以就拿去還,不過又去圖書館借來看。最近金石堂在舉辦日本文學的促銷特賣,村上龍,江國香織,村上春樹的書在圖書館忽然熱門了起來,很難借到。前兩天考試之前以及之後閱讀結束了麵包店再襲擊、開往中國的慢船、灰色的靈魂、飛翔之島。除此之外持續的念書,上課。傳播理論,廣告學,社會學,新聞學,補充講義,論文,以及最近在看關於教育的相關議題。

這是我平常的生活,並非離群索居,我在圖書館,教室,餐館,校園路上,到處都遇到人。但我仍不免寫出單純的活的沒有意義與他的意義是沒有意義的生活,這樣的文章。因為身邊的人都是這樣的來來去去。這跟考試應該沒有多大的關係,是我一直想像遠方,離開現狀,這早就跟某個朋友提過。

有些人我以為我放棄了。刪掉他們的email,刪掉存在手機裡的電話號碼,在他們說了不中聽的話時轉開頭去,連爭辯都不想。其實你永遠不可能「放棄」一個人。好像我看見一朵花在樹上開了,一隻蚊子拖曳著翁鳴消失在我腦後,這些不是我能「放棄」的事。其中包含著遠比我巨大的奧秘。我只是放棄去了解他們了,放棄讓自己成為一個能看懂他們的人---所以,被放棄的不是他們,是自己。

人生是經常要練習說再見的。

他是這樣寫到:我們都分別各自比較巧妙的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然後就在兩個人想到今後能不能一直巧妙的扮演下去時,就有什麼不對勁了。雖然只是極小的某種什麼,然而已經回不去了。我們正處於一個和緩的,拉長的死胡同,那就是我們的終點。

有些東西被遺忘,有些東西消失,有些東西死去。而其中幾乎沒有悲劇性的要素。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