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

DSCF0154拷貝

我從圖書館那借了五本書:這就是孤獨告別秘密結晶No Logo以及看到一半的尋羊冒險記。之前去白鹿洞借了村上春樹的尋羊冒險記但是逾期所以就拿去還,不過又去圖書館借來看。最近金石堂在舉辦日本文學的促銷特賣,村上龍,江國香織,村上春樹的書在圖書館忽然熱門了起來,很難借到。前兩天考試之前以及之後閱讀結束了麵包店再襲擊、開往中國的慢船、灰色的靈魂、飛翔之島。除此之外持續的念書,上課。傳播理論,廣告學,社會學,新聞學,補充講義,論文,以及最近在看關於教育的相關議題。

這是我平常的生活,並非離群索居,我在圖書館,教室,餐館,校園路上,到處都遇到人。但我仍不免寫出單純的活的沒有意義與他的意義是沒有意義的生活,這樣的文章。因為身邊的人都是這樣的來來去去。這跟考試應該沒有多大的關係,是我一直想像遠方,離開現狀,這早就跟某個朋友提過。

有些人我以為我放棄了。刪掉他們的email,刪掉存在手機裡的電話號碼,在他們說了不中聽的話時轉開頭去,連爭辯都不想。其實你永遠不可能「放棄」一個人。好像我看見一朵花在樹上開了,一隻蚊子拖曳著翁鳴消失在我腦後,這些不是我能「放棄」的事。其中包含著遠比我巨大的奧秘。我只是放棄去了解他們了,放棄讓自己成為一個能看懂他們的人---所以,被放棄的不是他們,是自己。

人生是經常要練習說再見的。

他是這樣寫到:我們都分別各自比較巧妙的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然後就在兩個人想到今後能不能一直巧妙的扮演下去時,就有什麼不對勁了。雖然只是極小的某種什麼,然而已經回不去了。我們正處於一個和緩的,拉長的死胡同,那就是我們的終點。

有些東西被遺忘,有些東西消失,有些東西死去。而其中幾乎沒有悲劇性的要素。


她是這樣描寫夜晚:夜裡醒來,突如其來的。前一秒還在夢中,後一秒,頭腦便徹底清醒了。意識到在自己之外是濃度過高的夜,我在其中沉著像宇宙杯底的一點餘渣---夜晚總是有這麼的魔力,把白晝過於貼近的現實從你身上剝開,然後你便手無寸鐵了。

白天的事很遠了,無論那天我曾努力地良善,還是得罪了人,這時已經沒有了情緒,只是久久地醒著,不知幾點鐘。感覺自己好像更接近了什麼,只因明白它是如此的遙遠。


那是她的夜晚,我的夜晚多半就單純的尚未睡去,那白晝過於貼近的現實從來沒有剝落,像是攀附在身上的藤蔓,吸取著我的思緒以及其相關所有的一切。對我來說遙遠的事情不是白天,單純的只是現在,這裡,都很遠了。過於貼近的現實,在我的夜晚裡頭顯得像是夢幻泡影一般不真切。有時我心想,我現在仍然在這裡,就是一件相當不真切的事,我應該,在某個不是這裡的地方。

於是我跟某人說,不管如何,我一定要搬離這裡,即使我考上淡江。我要搬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進行另一趟跌跌撞撞的摸索之旅。這裡太噬人。我們都容易過於安逸現狀,要人們去到陌生而不熟悉的領域去困難的。

但是跟這裡相比,持續的待在這裡,沒有什麼是更難忍受的,我想你是不是也感覺到跟我類似的事情。我曾經對他說,這裡有著太多我不愉快的回憶,沒想到我可以在這裡呆上快要五年,這已經足以證明一些事情,接下來的就不需要忍耐下去。

我已經沒有什麼是需要忍受的。村上寫的微妙:街道絲毫未變,還是平常的街道。由人們一個個已喪失原來意義的聲音混合而成的嘈雜聲,以及不知從何處斷斷續續傳到耳邊的音樂,還有不斷反覆明滅變換的紅綠燈與催促其變換的汽車排氣聲,這一切都像由空中灑落無盡墨水般降臨在夜晚的街道上。但在我卻覺得這種嘈雜、光線、味道和興奮中有幾分之一是不存在在現實中的。那些不過是從昨天或前天,上星期或上個月傳來的遙遠回聲罷了。

我和自己現在是一起,其他人都沒有。對於其他所沒有辦法陳述的,關於告別、離開、差異這樣相似主題,我在這裡頭起伏,呼吸,我吸收的這一切。我做的考古題、我念的文學作品,關注的媒體議題/社會問題,及其論文與報導。

那種差異剛開始一定非常微小,小到連眼睛都看不到吧。但那差異卻隨著時間而逐漸變大,最後把我送到了彷彿原來應該有的模樣都已經看不到的邊境去。如果以太陽係來比喻,我現在的位置應該是在土星和天王星的中間點附近。在過去一點或許就看得到冥王星了。然後---我心想---那前面到底有些什麼呢??

我不是慌亂,也沒那種情緒在身體裡頭發酵。或許你會不同意打死認定我一定是考試才這樣,我得說一件事情,昨天我妹告訴我一個噩耗,就是跟我們家關係很好的姨丈去世了,他病了一年多,在年節我尚有看到他瘦骨嶙峋,形容枯槁的樣子,每一次講話都要喘氣很久。我妹一直擔心這消息會影響到我,但是我誠實的告訴她,我沒有什麼太大的起伏。

比起因為考試或者是畢業所引起的前途茫茫不可知的無力感,我的恐懼卻是在於我的二選一,是取代還是共棲,我總得要做一番決定,然後為此負責。這樣的問題尚未有所定見,也許在考試結束之後的一趟長旅會讓我有所解答。靠自己的力量找到答案。

張蕙菁的書裡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關於告別。我在尚未讀到這樣的文字的時候已經寫了好幾篇相關的文章,在部落格上。

「有時我寫到關於身邊的一些人。他們活著,吸收這個城市的廢棄,對我笑,跟我說話,轉身離開,在下秒鐘的世界裡變成我不認識的人。總是要在一段時間之後,我才明白。當初寫他們,就已經開始對他們告別。」


告別,並非忽然才開始的動作,不是在某一天的某個時候我們告別。是從我們相遇的時候就寫下的結局,是連續沒有辦法切割的動作,在某個程度上而言,早在大三結束的暑假,我就已經著手進行這一切,告別這一切。

只是如此。


對於記憶以及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時光,我是相當喜歡這篇文章,是柯裕棻在【甜美的剎那】裡頭的文字:

「這非常像普魯斯特對於過往時光的看法,他認為那些時光並非真的逝去了,而是悄悄地融入自己,隱匿在自己的深處,然後,也許在某個不由自主的時刻,透過某一種意外的召喚,記憶的隔板會鬆開,那特別的剎那會全部湧現,那些看似失去的光陰會被召喚回來。這樣的經驗無法由理性的觀察而得致,必須依賴詩意的偶然,那種偶然的瞬間,也是打敗時光的永恆瞬間,這樣的快樂簡直難以言喻。

美好的事物一旦開始浮現,就會宛若春雨那樣細細密密地包圍妳,一絲接著一絲,貼著肌膚,往心裡滲去。有一些是莫名閃現的念頭,有一些是長久以來不時想念的物體、光線、氣味、聲音、觸覺、或僅僅只是一種淡淡的說不出來的感覺,某種剎那的甜美,或是清明。

世界總是如此,事物的表象之下蘊藏了無限的細節,如果不仔細思索,那無限的意義就輕易錯過了,塵封著,表象只是起起伏伏的片刻而已。但是如果仔細看它,想它,那麼這所有的細節就如同神秘難解的夢境,在莫名其妙的時刻浮現,攫取我們的感覺。

這時我們會驚訝,枝微末節的每一天,原來都像海洋那樣蘊藏深沉,那樣複雜。」


C,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有所理解我的感覺,那些關於差異,離開,以及持續不斷的告別。這就是我的所有,自書之後所打算要做的一切。我也並不打算口頭上解釋這一切,就讓一切自然的發生。


後記:不像日記的日記,你就加減看吧。標黑體,以及部份未標黑出自於村上春樹麵包店再襲擊,以及張蕙菁,告別。




這一邊是我自己後來補充的。

應該算是同系列的相關主題。

我有話說。

真的很不習慣習慣要發生的慣例

Difficulty

自己的姿態。

在哪裡!?

消失

獨(讀)自生活

前面,Don't Tell Me

前面,戰役。

自書

除此之外,是個平靜沒有破綻的人生。

從來就沒有,沒有不選擇這一回事。

妳不相信的事

無常

無話可說的現在

毛玻璃

漫漫,慢慢。

跫音

經過

城歌

想像,想像的妳。

朔,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cottelse 的頭像
    scottelse

    歲月拾遺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