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186321台北國際航線紅標男孩張維中官方網站



  作者:張維中,紫石作坊新銳作家,張曼娟入室弟子,張曼娟強力推薦。因為不甘於原地,所以總是站在文字鑄造的鞦韆上擺盪;或高或低,或遠或近,要看見不同角度的人生風景和變化。擁有天秤座的隨性與認真,覺得生活和小說是一件事的兩種說法,旅行是探勘生命深度的方法。認為愛情一定要付出努力,只有努力過的,才是愛情。明白在夢想與記憶的空間中,只有書寫是唯一的通行密碼。  




內容介紹:

台北有著獨特的混血性格,讓人一但住在這裡,每天接觸的種種,就彷彿搭上了國際航線,轉瞬間飛進迥異的世界。為什麼這些異鄉文化,會在台北流行起來?我們的生活充滿了什麼?在新世代的眼中,台北人又被哪些外來的文化所深深影響呢?

  日本和風,熱帶南洋風,美國享樂風,法式浪漫風,大韓民族風,瑞典夢想風,香江熱潮風,瑞士多彩風,愛爾蘭&英國優雅風,香濃義國風....《TAIPEI國際航線》是一冊外遇書,紀錄著張維中在台北所發生的外遇經驗;那些一次又一次,非常與眾不同又很國際化的經驗/驚豔。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yriana poster



請先閱讀(這一些已經將這部片子剖悉的相當清楚):
20060118:智識大會考
20060305:解放奧斯卡
諜對諜 vs 爹對爹
請您來看看「諜對諜」的娛樂性



內容介紹:(因為很有可能會有人看不懂,所以我附上的是很詳細的劇情內容,資料來源是開眼電影網。)
這裡有更詳細的。

導演: Stephen Gaghan
編劇: Robert Baer
Stephen Gaghan
演員: 喬治克龍尼 George Clooney  ............Robert Baer
麥特戴蒙 Matt Damon  ............Bryan Woodman
亞曼達彼特 Amanda Peet  ............Julie Woodman
Susan Allenback  ............Paralegal
Nicholas Art  ............Riley Woodman
Jay Barber  ............FBI Agent
Luke Barnett  ............Tyler
Randall Boffman  ............The Distinguished Gentelman
Robert Randolph Caton  ............Bar Patron
David Clennon  ............Donald Farrish
克里斯庫柏 Chris Cooper
Bob Fajkowski  ............Secretary of Defence
Pamela Fischer  ............Pedestrian
Anna George  ............Reza's sister
吉娜葛森 Gina Gershon

本片改編自引人入勝的CIA探員回憶錄,除了是一部標準的懸疑推理電影之外,也將揭露不少中情局的秘辛。

故事敘述一個位於波斯灣的石油出產王國,該國的納瑟王子(亞歷山大賽迪飾)年輕有為、思想開明,充滿了個人魅力,他一心想改變該國一直以來以美國利益為優先的陋習。身為王位繼承人的納瑟王子將成久以來,掌握在德州石油鉅子康尼克石油公司的石油開採權,以最高標賣給了中國買方,這對康尼克石油以及美國業界在中東地區的經濟利益是一大打擊。這時德州石油大亨吉米波普(克里斯庫柏飾)擁有的另一家規模較小的吉林石油公司,則成功取得哈薩克境內人人覬覦的油田石油開採權。這對需要開發全新原油來源,維持石油產量的康尼克石油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機會,於康尼克石油決定併購吉林石油。這項重大的併購案立刻被美國司法部的檢察官盯上,而在華府極具影響力的史隆懷汀法律事務所,則被雙方請來進行簽約前的調查工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573308223香水



家中有的是舊版本,我只能說以前的書籍編排一點都不吸引我去閱讀Orz…

初寫時提到書裡頭的文章段落總是很大一塊,若是同以前那樣耐不住性子,光翻開看到就懶了,不想讀了,就算是經典也沒多大興趣。

在誠品好讀第49期的遊逛生活,巴黎:葛奴乙的香水足跡,這一篇文章讓我對於這部作品相當的感興趣。小說中呈現出來的是十八世紀的巴黎氛圍,巴黎在這本書裡頭,是一座氣味之城。不過當是並未讀過香水,對於那邊文章並沒有太細讀,只是草草略過,不過卻對《香水》這本書產生興趣。

這本書另我感到驚奇的有兩個部份,一個是葛奴乙這個主角,另外一個就是通書細緻的呈現並非視覺,而是嗅覺。我手上的這一本書中有附上一篇譚石的導讀,裡頭這樣寫到:

「他的巴黎地圖不是橫的緯度和直的經度夠成的,也不是那條街和那個店鋪拐彎直走的,他的地圖是用味道標示的,甚至歷史的再現也是如此。於是聖德尼和聖馬丁那幾條街是『混雜人和畜牲時,食物和疾病時,水、石頭、灰燼、皮革、肥皂、新鮮麵包、醋裡煮蛋、麵修、擦的很亮的黃銅、鼠尾草屬植物、啤酒、眼淚、濕稻草的味道,無數味道形成一層看不見的糊粥,充滿大街小巷的深溝……』至於其他的街道,徐四金的味道地圖也是如此豐富地標示出清楚的差異了。」

令我最為意外的是,葛奴乙並不是一個依靠視覺聽覺的人。簡單的說,他在黑暗中全然不害怕並且感覺不到恐懼,不需要睜開眼睛也可以行動自如,哪是因為他早已經用嗅覺,將味道牢牢記住。於是他就像電影中的緝毒犬一樣,照著鼻子指示的方向去找那個最後一個他要收集的少女神奇的香味。

在導讀中提到葛奴乙罹患精神疾病以及它本身是惡魔的化身,不過我倒是認為她單純的是一個「殘缺者」,天賦異稟的殘缺者,於是他可以操縱香味,不需要配方就可調製出香水,而且比例正確絲毫不差。也就是因為他的必然殘缺,所以導引他本身對於少女身上發散的神奇體香無法抵擋,讓他犯下謀殺了26位年輕女子的罪行。即使,他只為了留下那個香味。

我認為視覺雖然較容易描寫,但是嗅覺以及聽覺都相較不容易,也因此讓我聯想到以前學到描繪聲音相當著名,考試一定會考的比較題:老殘遊記中的王小玉說書以及琵琶行。不過就香水一書,通書以香連貫,並且打造出一個葛努乙,一個令人絕對印象深刻的人物。




內容介紹:

這是一個謀殺了二十六個年輕女子的故事。每一個謀殺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迷上了她們特有的味道,對於葛奴乙來說,每一次都是戀愛,但是他愛的不是人,他愛的是香味,而且還只因為將會屬於他,所以他才愛。謀殺只是為了要永遠的擁有,永遠擁有他所愛的那種沒有感覺,沒有生命的『香味』......。

你要怎麼形容葛奴乙呢?他當然是天才和魔鬼的綜合體,不過,這形容還是太簡單了。首先,如果按中國的算命學來說,他當然是剋父剋母的。撇開殺人的問題不管,至少和他熟悉的人幾乎都死於非命。

剛出生落地,他那早已流產過五次的母親,只因為聞到「一種令人受不了的最人的東西,像是百合田,或者是放太多黃水仙的密封房間」,這位終生習慣各種臭味的勞碌母親就因為這些不同的味道而昏過去,被控殺嬰罪而在沙灘廣場遭砍頭了。連養他才幾周的奶媽都說「他耗盡我來填飽自己,吸我的養分吸到清空骨頭了。」更不用提那些因為收容過他而死於非命的香水師傅或者皮革老闆了。

他被魔鬼附身,或者,更清楚的說,他就是魔鬼!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910485072004地底三萬呎



延伸閱讀:地底三萬呎//小眼睛先生

每週一推:一鳴驚人之「地底三萬呎」

要怎樣談這本書。他是個故事,卻用了四個人以上的觀點去拼湊一個城,一群人,或者應該是說特定的主角。它有點像偵探故事,將線索散落書中的各個角落,你必須嘗試去拼出全貌。

也許你永遠都完成不了故事,你或許可以拼湊出70%左右,但總有納30%是永恆空白,你得靠自己的想像去填補。四段故事雖然縱橫、深淺交錯,但四段的主角都不一樣,於是總東遺西落一些情節。在經緯交錯的那些有意義的拼塊上,你會欣喜若狂高興的找出某一種,以部分演譯全體的角度。

當你以為你知道的愈多,會更發現愈多的空白,那是伴隨而來的挫折感。但,相較之下,那並不會佔據太多你想繼續反覆閱讀的意念(是的,我就是前後翻看這些相關的部份)。

相似或相同的線索再A故事拜訪的如此不顯眼,不過換到B故事中你一眼就看到,你會疑惑這是多麼熟悉,並非第一次見到,那麼到底是在哪裡??---大致上就類似如此的趣味性(我認為有趣),當你閱讀《地底三萬呎》的同時,充斥著。

我鮮少接觸國內作家的長篇小說,會看朱少麟的書是因為高中校刊社的學姊相當的推崇,當時是傷心咖啡店之歌。我便真的去找來看,雖然到後期我有點喪失耐心,但也看完了。不過書到後期可真是讓我愈震撼,討論的概念也是相當哲學,後勁很強。

雖然這本小說和傷心咖啡店之歌有極大的落差(內容),這點我不太會說明,應該是「體裁」部分,很不同,不過精彩程度絕對不失當初看完傷心咖啡店之歌。或許,或許馬蒂去到馬達加斯加找自由,那麼我想要嘗試回答的事,若辛先生這一趟的河城上任,直到河城關閉故事結束,得到什麼嗎??

是救贖嗎??還是被拖進更黑暗的洞裡頭!?因為訪客的關係,讓自己變的不像自己。

我們是否也在踏入社會這河城,自己也會變的不像自己了呢??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只是要再這篇提醒我自己注意的書:(不定時更新)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b19_jpg


註:記,0705領畢業證書。

一早在摩托車上要去坐火車,約莫八點左右,一路上汽機車多,一輛輛呼嘯而過。留神注意,多半是要趕赴上班,將來我也會加入其中,成為龐大上下班交通陣仗的一員。或許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許是時間不定的傳播業,更有可能是超過我想像的行業,我不預設太多立場。

彷彿用雙手的拇指食指再框出一個毋寧更舞台劇是的似假還真戲劇空間,同時存在著當下的專注(甚至極爆裂的專注)和永恆的心不在焉,交替著短暫暴衝和流水悠長的戲劇節奏,並敢於一再試探生老病死最深成的悲傷但也一直不會失去「遺忘/重新」的必要回身空間。

米蘭昆德拉所說:「人在無限的大地之上,一種幸福無所事事的冒險旅行。」

世界仍在向前伸展,你越過一個界線,有下一個新的界線出現,以及你還是只能猜測,想像,新界線以外仍持續向前延伸的不可思議…無限,便是如此由一個又一個封閉你的界線,伴隨一次又一次的越界英勇行動(即昆德拉所說的冒險旅行)所真實連綴起來的「實體」,在這裡,無限不再只是空蕩蕩的「一個」概念,毋寧更像旅程,包容著時間,裝滿著奇異景觀,並經由實踐一步一步予以揭開的漫長旅程。


離開的人、留下的人、停滯的人、瘋狂的人、散漫的人、恍惚的人,在這樣不同身分變動交換當中,我感覺自己是流質一般,沒有特定的形體。有時溫度太低,我停滯凍結,寒氣四射;在溫度漸升,碎冰散漫,既水又凝樣態;或者在太熱時成為分子,離開地表上升至天際,恍惚而隨意飄蕩。

那都是我。

對移動感到興趣,極大的專注。當我從河堤旁的家移動到小巷弄中的學校,在那三年間上下課餘、補習往來台中市鬧區;之後移動的更加遙遠,跨越縣市來到一個濱海有河流過且歷史悠久的熱鬧城鎮,五年間,我在這兩地往來多次。中間參雜著一年的時間,固定日子搭著捷運往台北站前以及小城鎮,多數時候,我在城鎮最美的夕陽時候出發,帶著一身的疲憊回來。

空間上的移動好說明,但心理上的移動卻難以標示。

那是我,一個一個時間的我,既斷裂又連續,那個總和是我,其中之一也是我。即使那只不過是一段過渡期、一段蟄伏期,甚或轉戾點。不停息的日子可被切割為年、月、日、時、刻、分、秒的我。回頭望去,剎那已成為永恆。

所謂最好的時光,指著一種不再回返的幸福之感,不是因為它美好無匹從而我們眷念不休,而是倒過來,正因為它永恆失落了,我們於是只能用懷念來召喚它,他也因此才成為美好無匹,我們的青春歲月正是這樣(其實它可能過的極苦極糟糕),青春還只是如此幸福時光的一小部份而已。

第一次的、最原出的經驗就只此一回,像打開就走氣蓋不回去的汽水一樣,它帶來了驚異、害怕、興奮和茫然,我們總是全身震顫起來,從頭到腳整個身體動員起來,因此,我們對此的記憶不只保留在腦中心底這一處,它還藏在眼中,藏在鼻中、耳中、舌上,還有摺疊在皮膚之中,隨時可能又被碰觸到,隨時被叫醒。

最近聽某人說回憶,解釋為什麼我們總是隨著自己的老去,愈發的容易想起童年,想起我們最原初的時光,只因為---那些最早來的,總是最後一個離開。


在移動中的生活,有些極劇烈的被改變了,有些是什麼也不曾變動。例如我跟某些人的友情,即使他去到美國也一樣。從大一到現在,相互參與過對方的生活,有時深刻有時蜻蜓點水,深入的片刻,片刻累積成長久,滲到我跟他之間。

他從新埔移動到後山埤,現在在美國;我從台中到淡水又回到台中,這之間,空間的距離不是重點,我們所感受到的遠超過從A地到B地。

我在這一趟的火車上,到苗栗過後我便沒有座位,一路站至台北車站,卻也看見許多未見的景象。我著迷於那不能打開的窗,外頭的景象一一飛快逝過,我看見---稻浪翻飛。

台灣從農業進到工商業,現下是服務業越來越發展,現在媒體無所不在,無所不報,愈是光怪陸離,腥羶色,都成了鏡頭追逐爆料的目標。狗咬人不稀罕,人咬狗才特別,不過現在卻充斥著許多狗咬人的現象,硬是要翻轉成效果等同於人咬狗。五光十色,超過實在臻至「表演」無所不在,樸實退位。

我們的樸實是不是也跟著年歲的增長,退位的越益嚴重!?

飛逝過的景象裡有傳統的紅磚厝,一畦畦田畝,田裡未到成熟但結實纍纍的一株株水稻,生意盎然但卻謙虛的垂著首,風吹過,浪似的波狀移動,一幕幕稻浪翻飛的情景,在一段約莫十分鐘的車程當中上演,讓我感動不已,雖然我正在移動,空間上的移動,時間上的移動,人生道路上的移動。

總是在旅途上。我們的人生一但別無選擇地被拋擲於時間動線,空間移動,如何可能避免一時一地的暫留?

面對已逝的青春時光,一再回顧之時,也總是有不同的觀點,不忍心將他一筆勾銷,一言難盡,一蹋糊塗,反此種種都像是小小斷代回顧中的召喚,換他們到我耳邊,給我可聆聽的線索與資訊,我就任由那些閃逝、發光。


或許一開始就是從這裡移動到台中市的高中三年開始,就是一場無法預料到的轉變,一場最嚴苛的自我對決。接著是五年的台中淡水兩地的往來,更是顛覆了自己好幾回,像是心電圖般上上下下;驚嚇時律動的頻繁、好幾次瀕臨休克的止息,但最終總回到一般。

八年的移動是現下生命紀錄的三分之一,多麼難能想像的三分之一。

在河一般的長空長流中,我們還將繼續航行,慢慢遊覽。我們見到凡是被聚合誕生的,都是深深的累積,任何一丁點存在都有意義,一切跟一切都有關係。我們開始遭遇到其他星艦,一艘,多艘,無數艘,全是飄流者,星星點點,稠密滿佈在四面八方,各自卻又顯得那麼孤單。我們以光波相互問候,有時同行,有時分道揚鑣,除了在交會時互換那一點點善意,我們找不到特定的方向。

我們只有繼續漂流下去,尋覓光亮。這旅程變成了向光的意念,其餘的渴望就如同塵埃一樣,紛紛飛散了,淡了。


最後疑惑著,自己流淌過的竟是一片什麼呢??


註:藍色部份出自於唐諾:讀者時代。中標黑出自於孫梓評:除以一。最後標黑部分,出自於朱少麟:地底三萬呎。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出處:米果【私‧生活意見】

7ed59df52006年世足冠軍賽來到延長加賽後半,當法國隊長席丹遭紅牌驅逐出場之後,我對剩下來的賽事,一點感覺都沒有。

畫面彷彿停格在席丹摘下隊長臂章,撕下手腕拭汗的繃帶之後,他經過擺放在線邊的雷米金杯,眼神不曾停駐,絲毫沒有眷戀,為他頭搥頂撞義大利馬特拉吉的行為,坦蕩出場。這是在賽前宣布最後一次代表國家隊出賽、並隨即引退的席丹,三屆世界足球先生殊榮,人稱中場藝術家與足球巨匠的明星,在他所熟悉的奮戰場域留下最後一抹殘影。


我幾乎可以想像接下來的媒體輿論將如何對待這位34歲的球星,如果法國因此激發士氣一舉奪冠,諸多激情的語彙將如錦上添花般,為這位退休悍將鋪上送別的紅地毯;倘若不然,則淒厲的撻伐將如兵刃尖刀,毫不留情演奏悲涼的輓歌,彷彿席丹在足球場上所有光芒事蹟,都隨這張紅牌埋葬入土,一筆勾消。

直到義大利隊長捧著雷米金杯,柏林球場灑下如雪花般的碎紙片,看似勝利來得爽快浪漫時,我的思緒還是一直停留在席丹離去的那一刻,我無法理解席丹的舉動,但我知道,連嚴重的肩傷都沒有擊倒他,堅持噴上冷凍止痛劑咬牙上陣,如果正規比賽時間終止前,那一記漂亮的頭搥可以刁鑽得分,延長賽的那張紅牌,究竟還存不存在?

擊潰席丹EQ的,必定是狠毒的挑釁,我一直這麼覺得。

一位決心引退的球星,不會不清楚他在最後一場賽事的態度,他一定知道頭搥對手必須付出的代價,席丹身上有太多故事,他不是個輕易被擊垮的人,除非,對手的言語挑釁,射中他心頭最無法容忍的死角。

一整天,我都希望從媒體報導,讀到席丹的說法,他並未出現在賽後頒獎舞台上,遺憾的是,依照席丹的個性,也不太可能召開記者會喊冤回擊,馬特拉吉究竟說了什麼話激怒席丹,恐怕成為懸案。

雖然,法國總統席哈克仍舊不吝惜給席丹掌聲,而那位冷到不行的白髮監督也堅持席丹無需為此事道歉,他認為席丹失去冷靜的行為,他可以充分理解,可是部分法國媒體還是用了「蠢蛋」兩個字,向席丹道別。

全世界都忙著給冠軍隊喝采,當然也不忘揶揄席丹,可是我真的很想知道,馬特拉吉到底說了什麼話?

12小時經過,地球另一側的歐洲緊接著甦醒,終於看到UDN引用法國一則報導,總算給了一些提示。

「你是義大利養出來的一條忘恩負義的狗。」這是根據法國電視台解說員在賽後公布的說法,從義大利尤文圖斯隊出身的席丹,對這句挑釁的話語相當敏感,也被激怒了,才會出現讓大家意外的撞胸舉動。 …… 摘錄自UDN「紅牌退場,席丹最糟的謝幕」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