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http://www.wretch.cc/blog/icb&article_id=10608824
原文發表於 May 5, 2007
交換日記:斷章。

  讀著我的字的你,覺得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問題大約就跟自己猜不透自己網誌會有什麼樣的訪客一樣難。朋友蘇阿霖總說是因為部落格都在爆料,充斥著學生的小報告,所以點閱率才會有這樣的成績。笑稱為什麼一定要爆料才會紅,心中還挺不以為然的。不過也沒特別想去知道什麼,不知道就不知道,甭花費啥力氣去問、去設法。反正時機到了,該知道就會知道。不該知道就繼續不知道,這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我知道我的本性是很率性、粗野,到近似流氓的,但那不代表什麼;事實上,一張嘴吱吱喳喳的不過就是因為思慮快,當然腦袋裡會轉著很多念頭等著下筆。不見得要爆料,也不見得要寫日記,就是會有很多東西等寫下來。不是沒有過詞窮的時候,但我總告訴自己,一天一篇,就算只是放放歌詞也好,來撐過沒東西寫的日子。像鄧不利多的儲思盆,每次下筆都把一段思緒抽出腦袋,透過筆尖或指尖呈現出來。然後腦袋就會放鬆一些,減輕一點重量。也許這跟心還不夠定有關係;因為心不定,所以無論看到什麼都有感觸、有想法。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水



改編自徐四金原著「香水」的香水,相當的好看,不過若要問我,有沒有忠實的表達出原著的精神,我覺得電影少了那一大段在荒地的生活,以及下山之後治療的過程,實在是敗筆。而且我覺得,男主角不是因為愛上那些少女,所以才想要做出最極致的香水。

原著寫的很清楚,男主角葛努乙是個沒有味道的人,他還是嬰兒的時候,因為這樣而被排斥。換個說法而言,若是氣味/味道是萬物都具有的(小說中連非生物,門把、石子都有味道),那麼沒有味道的葛努乙,究竟算是什麼呢??也許他被指責是惡魔,但我想,惡魔應該也有惡魔的氣味。

後來他得知味道可以改變人對於人的看法,所以他操弄香水可以讓他隱藏於人群之中,也可以使別人對他必敬必恭,就算他身上衣著破爛,全都因為看不見、聽不到,也無法明確指出的---氣味。徐四金的「香水」之所以是名著,是因為它建構了一個以嗅覺為指標的故事,用嗅覺帶我們認識十八世紀的巴黎、愛好香水的貴族對比中下階層的生活。就算是地理位置,用的區別也是氣味,無論是集全世界之臭的法國魚市(葛奴乙的出生地),還是葛努乙學習到香精製造的重鎮。

我的看法是,少女變成女人之前,身上的體味是一種最不可思議、最獨一無二的氣味,會讓我聯想到某些男人特鍾愛「處女」這事情上。對葛奴乙來說,他謀殺女人不是為了別的原因,而是為了保留那最特別的氣味。

所以他才要等到蘿拉到了最成熟(好像是採花賊的感覺),身上的體味最濃郁之時,殺了她。取得的這一些(他殺了很多人)獨一無二的氣味,他打算用在他身上,他也可以是個有氣味的人了。(成為人的唯一方法)

這些味道混合在一起,成為了「此味只應天上有」的天使香水。為什麼叫天使呢??因為最後葛努乙將香水全數倒在身上,那些流浪漢看見的葛努乙,就是天使的化身,每個人都想要分到天使的一丁點。全部的人圍住葛努乙,他被流浪漢們給生吞了。

原著跟改編電影兩者之間的關係,一直被討論。究竟是要忠於原味,還是要呈現出另外不同的精神呢??

李安的,我看過原著,其實內容非常少,可是李安的電影卻深深感動我。「穿著Prada的惡魔」,原著我完全看不下去,因為寫作的述敘方式太不喜歡了,反而是電影抓住精義。安海威瑟以及梅莉史翠普,都演活了角色,這更是令人喜愛。至於哈利波特系列,我只有「火杯的考驗」比較滿意,其他的我都看不下去。

電影上映之前,我馬上想到的是導演如何呈現葛努乙要被處死時,發生的大雜交。導演用了還唯美的方式呈現了,廣場所有人聞到香水之後的反應,宛如置身於天堂之中,所有的禮教束縛全都解放,追求人最原本的慾能。小說中寫,無淪男女,全都跟週遭的人發生關係,也就是男男、男女、女女,多P。

在我看來,故事是悲傷的。製作香水的初衷是成為一個人,可是他並沒有想要操弄所有人的欲望。他是個嗅覺天才,他只對於氣味執著。但,驚世香水並沒有讓他本人有任何改變。這是個找自己的天才的故事,可惜,他什麼都沒找到。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ragon



原先看電影預告時,還覺得頗為精采,沒想到遇期跟實際上落差不小。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劇情的流暢度,我不清楚是否原著本身就有缺陷,整個劇情就是「跳」一個字。令人覺得進展很快,人與人情感之間的建立也很快,完全無法理解為何會這樣。

男主角艾瑞岡的有勇無謀,在電影中多次的驗證,也許這跟小說的設定有關係,因為艾瑞岡是個:15歲的農家男孩,唯一的優點大概就是不怕死以及情感過剩。我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堅持要救一名只有在夢中見過的女人,是因為他在夢中對女主角一見傾心嗎??就算是因為它是精靈國的公主,他們倆也沒交集。

最可能的原因應該是---她是女主角,這五個字可以解釋。

我要在說一次,我沒看過原著,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改編的關係,所以才被搞成這個樣子。因為我看哈利波特的電影,我往往都有電影拍爛的感覺。講到電影拍爛原著,我個人感覺,達文西密碼一片也在此行列之中。

本片有看頭的部份剩下視覺特效吧。尤其是「龍」的部份,做的很精緻,有符合到我想像中「龍與魔法」的設定,無論是飛行、噴火,都做的滿逼真的。重點是,龍本身比男主角更聰明理智,這一點就讓我對於龍加分很多,至於騎士本身,就一直被扣分。

故事有點老套,尤其進行到邪惡的伊方派出殺手追補男主角時,不斷的逃亡(也許作者認為要一個15歲的男孩打鬥太難了),但我就是看的很煩燥,覺得浪費時間。沒有什麼精采刺激的打鬥畫面(魔戒三部曲做的真好),只有在最後、最後一小部份。等了這麼久,只出現這麼一丁點,更使得我覺得片子冗長無味。

缺點太多的一部片。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註:本文轉載自April 16, 2007 http://www.wretch.cc/blog/icb&article_id=10444996

國語辭典解釋所謂修行,指的是「修行實踐,或者學佛、學道」。一般世人較重視後者那樣的解釋,而我卻喜歡前者。

大約是國三的時候,音樂老師因為要搬動大量桌椅,需要同學們的協助。好像一開始是交代小老師跟班長,但同學們興趣缺缺。

那時候的我在班上沒什麼地位,是那種考完試還必須到垃圾桶找考卷的邊緣角色。因為怕好友困擾,常常默默承受同學們的欺凌,是說還挺不以為意的啦。在那種處境的我,因為一時看不過大家愛做不做的樣子,還有小老師跟班長三四個搬的有氣無力的模樣,立刻放下手邊工作,連正在跟我說什麼話的同學也不理會,直接衝回教室,站上講台,開口就是一連串話。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丟


ps故宮的廁所。

自己常處於一種分裂的現象,就如同張小虹一書書名的由來,感覺是感性的,結構是理性的,而交錯反覆的出現,建構我這個主體。

(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成長記憶的房子,老家與童年沒有留在遙遠的另一個時空深處,而是沉積在我們的身體裡,成為隨身攜帶的成長痕跡。我們的生活周遭,我們的經驗與記憶,都在身體裡結晶,化成我們的身體姿勢,我們的一顰一笑,我們的生活品味,我們的感覺結構。

而同時沒有任何一種結構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任何一種感覺是渾然天成的。所有蠢動、飄忽、莫名、糾纏的感覺都在歸檔,一如所有軟的、硬的、乾的、濕的結構都在微調。我們的身體是我們的感覺結構,而我們的感覺結構卻又不時溢出我們的身體。感覺結構不是牢籠,感覺結構是認知地圖,也是情感團塊,感覺結構更是逃逸路線。)


即使沒準備研究所考試,依然會關注傳播的議題,面對許多學院知識的文章(論文),看的懂的基礎全都建立在粗淺、皮毛的過去上課(補習班)經驗。或許當時即便不懂,依然在通勤上下課過程中,強迫自己研讀硬吞補充教材(往往是學術論文)的關係,因而能接受(或說養成)有意識的找來看。

那像是土法煉鋼,一次不懂再看一次,嚐試讓自己熟稔。不過並非積極的做,而是慢慢的,在眾多借閱的書中,穿插出現,以用來平衡。平衡感覺,用的就是結構。

在感覺到什麼之後下筆的自己,經常受到那時閱讀的作品的影響,倘若剛好在讀村上,並且神入,有時村上作品的人物或概念會亂入到自己的文章中,若沒讀過的人並不甚瞭解。

也許是受了接枝(或旁徵援引)的影響,感性(覺)的文章中,也經常引用自己所讀過的某些部分文字,藉其「形」以襯托「意」。拿別人寫好的---比自己更能表述意欲表達的概念的文字,一方面是求精確,另一方面也是下意識的炫耀自己看過不少書。

實質是為隱藏自己寫作(論述)能力的強烈/嚴重不足。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ic07



沒有前進就是後退,但你要往什麼方向去??

即使明白現在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但身旁有誰又是意識到這點而且拚命的前往??即使明白要有國際觀,要和全世界的人競爭,有誰在做什麼準備??到後來,僅僅只是挣個什麼??能夠謀個工作就好!?能夠有學校念就可以??結婚生小孩就好!?

如果我們是一個又一個的產品(物化了!?),別人到時候要付錢(我們的薪水),就是我們的價格,那麼,我們折的這個價錢嗎??價錢和價值相等嗎??(差一個字差多少)。這個不斷訴求消費者為王的時代(時代雜誌以”YOU”為題),消費者並不是非要你不可。反正早已經生產過剩,學校生產線化,早就每年產出許多畢業生,扣去你的促銷推廣(pomotion)之外,你本身到底有什麼??

是我的問題嗎??當我們都明白未來的變動是快速的,而且是異常的快速,怎麼不早早讓自己具備高度的彈性以及適應能力呢??就如同許多趨勢分析的文章(這年頭各種分析氾濫),現在更需要的是”知識力”、”設計力”,怎能不要求具備呢??

似乎這些東西都是別人在談,別人在提,大家注意的是偶像明星的緋聞,我到底是活在怎樣的一個世界裡面??難不成這是我的問題??我異常的疑惑,這樣的”大問題”是我太過憂心忡忡,還是別人都無憂患意識??還是更消極的:想這麼多也無濟於事。

我想要更不一樣的,我對自己說。誰不想要有個聆聽者,但是我更可望有討論的對象,讓這些知識更加流動,而非僅僅是封閉的、死在書上的;我以為,只要沒有反芻吐出成為自己的話語,那都只是一時附著在暫存記憶區,再開機(睡一覺後),便回歸原始設定。

A退伍,找了幾份工作沒下落,B打算轉換跑道,同樣自他們身上感到一股巨大的茫然,又或者是因為能力不足的限制,縛住行動,無法任意伸展拳腳。相較之下,C早早累積的人脈幫助他找到工作。

D說我看很多的書,比起以前還要多。想告訴他,那是因為以前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又或許,是不想將交際應酬的時間給取消,現下是大幅減少,加上零散的時間,以及資訊焦慮作祟的情況下,一本接著一本,不過若是沒有對閱讀的熱情以及喜好作支撐,是不可能一直持續的。

時間的焠鍊讓我們不一樣了,我對別人漸生不耐,要忍受那些跟我不盡相同的行為模式,乾脆別連絡。

漫畫”蟲師”有集:如果活的時間被奪去了,變成胚胎”回生”,那還不如直接死去。

如果我曾活過的痕跡以及努力被還原到最初,就好像我將一篇稿子上萬字的打好,因當機來不及存檔,回到最初的空白,還不如直接丟棄。

當我思及這些,卻找不到適當的人分享,心裡有個巨大的洞沒有辦法填滿。我所欠缺的,是那個時刻(其實也是時時刻刻),有個理解自己的對象,無論男女老幼。

不過,理解這種事情,說起來簡單,作起來卻是很難。例如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得花時間去理解他人呢??只是單純的因為我們想知道嗎??又或者我們其實是想要透過理解他人之後,用對方能夠理解的方式,使自己被對方理解吧!?原因其實是後者吧。

書寫作為一種(部分)真實的自己,倘若文字的感度不高,我們如何去認識書寫者的樣子??

倘若你無法從我的文字當中找到任何什麼(知識還是樂趣都好),你便能夠跳過不讀,你也無從得知那部份的我的樣子,我們僅僅是錯過彼此而已。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下



這本書名其實來自於一首歌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

為近發現對這樣含有音樂、跟音樂相關的文章/書籍頗感興趣,像是從國中圖借的 ,之前買的以及他的最新譯作 (尼克宏比的作品,還有失戀排行榜、非關男孩等)。因為失心風買的DJ小樹的搖滾小說(這樣說恰當嗎??) ,以及唱片封片設計師蕭青陽的傳記

其實並沒有什麼非看不可的原因,而是就單純的對這樣的題材感興趣,一開始讀村上的作品,他的書中絕大部分都會出現音樂,他自己本身也是個爵士樂迷。像是他會提到XXX的BGM是什麼歌,雖然出現在他作品當中多數的名稱(歌名或歌手),在閱讀之前都未曾聽聞,看過一回也不一定會記住,不過這陌生感尚不造成困擾。

這本是散文集,是作者歷年認真寫的一些文章,有些還有經過再修飾/補充過,看完這本書後,直覺的認為書要說的,就是「青春」和「音樂」(尤其搖滾樂)。作者馬世芳(blog)為廣播人以及543音樂站站主,音樂從十六歲進到他的生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並且影響他極劇,之後也從是跟他母親一樣的工作,成為一名廣播人。

很慚愧的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音樂我絲毫的不熟悉,但聽Billboard排行榜,喚起自己國高中時收聽、收集西洋音樂資訊的過去。作者在書中以一種獨有的語調道來青春往事、與音樂交集的種種,像是躲在校刊社系辦中聽音樂,還有當時後寫下的什麼共犯結構、戰鬥位置、論述霸權……那類的文章,現在已經……好遠好遠。

95、96年,我相當迷西洋音樂,現在依然,只是跟當時候所感受到的已經大不相同,我能夠體會到那種瘋迷的感受。馬世芳提到關於他校刊社的經驗,也將我拋回高中時期的社團回憶。遺憾的是,我再怎樣都找不到我自己那接邊的校刊(二中青橄欖)。回憶起來的是同樣陰暗狹窄的地下室社辦,我們開會、去打字行、上課、去台北採訪……種種。

青春是可以相通的。超過時空限制。

這是多麼有趣的一件事,身邊那麼多朋友,不乏跟我同年,以前那左右時點入學的,有著相似的成長環境,對於當時的流行,我們的年紀相仿,在日後談及卻沒有更深一層的感動。我跟作者年紀不同,瘋迷的內容有所不同,不過卻實在的收到那種心情。


那種孤獨抑鬱的青春,那是當然,因為他的興趣根當時他的朋友有所不同,在那之中的成長,真是很有「blue」的感覺。該怎麼說那種既孤獨而巨大的自身存在感呢??或許正如他在書中提到的:「搖滾樂其實是很矛盾的。看似熱鬧,實則無處不浸透著寂寞。」好的搖滾樂能夠將千千萬萬的搖滾樂迷的孤獨串連一起,那種意識到「集體」存在感的同時也消弭的孤獨,是既肯定又否定了孤獨的存在。

從字裡行間讀的出他的音樂涵養,卻也對他的文筆感到敬佩,看的出來下了苦心,溫和緩慢的情感滲透,身上依然存在的某種「純真」,令人感到美好而懷念的質地,是種令人心安的好聞氣味,文人氣息。但搖滾樂卻又是那麼批判這個世界,對生活所發出的控訴,聆聽並且喜愛這種音樂的人,是否也會帶有這種矛盾(寫作以及音樂)的特質呢??

我想到蕭青陽,那位執著、對生命包持熱情、熱愛工作的唱片封面設計師,喜愛音樂的他,在一書當中,也不約而同傳遞出這種「熱力」。

本書的最後一篇,觸動我與好友們的共同經歷,那些大學時期因為某些信念一起努力的過程,但世事變化無常。正如書中,提及黑人盲眼歌手,沙啞唱著對生活、生命的感觸,觸碰死亡、生命的無奈、掙扎,以及繼續。

我想起昆布在的一句話:「痛苦使人貼近人類生命的深度。」(我想尤其是生老病死)

青春倘若是一連佚失過程,音樂則是那過程的配樂,而日後再次聆聽時,我們便能隱約的明白那些遺失的、美好的,究竟是什麼。音樂在當時令我們抑鬱生命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並且是記憶附著之處。它使青春不在那麼慘綠、蒼白,對這世界的無能為力化作一句句的歌詞,大聲的被我們唱出、記住。

聆聽自己也深有同感的歌曲,就是一種向內的傾聽。

音樂作為一種創作,一種對自己、對世界的聲音表達,唱/聽音樂的我們,也是歌頌/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出清存貨,纔能告別青春。」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