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鼎



今天聽了導演的新書分享,因為他自己看不到投影片,所以沒有按照投影片的內容,但是我反而更喜歡這樣的方式,像是說書人一樣天南地北的聊。他從迷路開始,談到了六個抽屜的整理術,三情兩物一行,親情友情愛情、寵物食物、旅行。QA時間,一位被點名的大姊提到我們永遠不可能跟導演一樣,在34歲前與34歲後,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際遇。

我們真的無法完成自己的夢想嗎?還是我們無法放棄身上所擁有的,大膽的放手一搏,所以我們如此感嘆著?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胡同1


台中,胡同。

Dear K':

你在一回的對談中提及早就想好你要寫的主題了,相較之下,尚未有什麼特別要與之分享的我,似乎很不用心,是嗎?如果試著用關鍵字的方式開始,會不會太敷衍呢?

.Booking

前陣子我買了郭小櫓的《戀人版中英辭典》(是一本厚厚的小說,我才剛看完《第十三個故事》,正在讀《Lush Life》&《遊牧醫師》,等看完之後在跟你分享),會特別留意到這部小說是因為Blog「這裡的風景溼漉漉」。我忘了是什麼原因讓我找到這讀書會的Blog,明明生活中除了私底下以外,跟閱讀一點關係也沒有。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轉山
「畢竟你能寫的,可寫的,當你下筆追逐的那一刻,難道不也是證明失去的時刻嗎?那未能寫出道出的,永遠都比寫出道出的多更多。這留得住與留不住的一切都已成為你生命的一部份。」



謝旺霖在〈雪域告別〉裡,他終於抵達布達拉宮,但,仍有遲疑:從出發至到達,你默默細數著近五十個騎車的日子。「最後」是怎樣的心情,最後你知道了祇有最後能夠回答你。一個永遠巍巍立在山脈上的城市,標高三六五八米,她到底是不是你的終點呢?

對照他自己在序裡說的:「當一切再也沒轉寰的餘地,我似乎感受到這躁進的舉止,或說機會,也許是人生中一環扣著一環,一波推著一波,逐漸連綴而成的□□,而非你突然而然,它就來了。說不定未來將發生什麼事早以冥冥註定,總之,與你過去的所思所為無法脫勾,我在相信與懷疑中擺盪:最後的結果可能失敗,但至少我應該在失敗前看見自己究竟是如何就範的。」

事實上,我想談得是面對生命裡那些遲疑,失落,挫敗,陰晦的部份,當然不用與謝旺霖一樣到西藏,去找一處沒有思念的地方。我讀blog,有人在戀情結束,工作上遇到瓶頸,最終選擇離開,脫離既有僵固的生活圈,她到蘭嶼一個人旅行,汲取並獲得久未得到得平靜。李鼎在父親過世,發覺原是他世界裡的一切崩解,剛好遇見徐君豪,兩個人完成從台北到阿里山的一趟旅行。遠行、旅行,的確能讓人面對自己,面對那些混亂糾葛難辨的人際關係,那可能包括逝去的戀情、辭世的親友、破碎的夢想,我們需要回到原點,重整碎裂脫軌反叛造亂的人生。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布朗修
但是,如果非常專心讀了一本很棒的書,完全被書中的文字吸進黑洞裡,真的彷彿離了神,神遊別人的腦中世界,那在從書裡醒過來之後,便會覺得在這個世界上,其他的什麼都不重要,只想享受著自己心裡飽滿的這一刻。



我是因為封面才買了這本書,卻超乎我預料的好看。最近設計師林明弘與誠品合作,有個覆摺計畫,她將上千本的書的封面全部包覆起來,於是我們不知作者、不知書名、不知內容為何,你得親自拿起這本書,瀏覽書的內容,如果你喜歡,你可以把書買回家,一並連同林明弘的作品,帶回去收藏。在我看來,這其中遊戲的成份居多,你必須一本一本的瀏覽,專注於書本的內容,進到文字之中,而不是專注在包覆於書本外的設計,不再是因為書腰、文案、特出的封面引起購買的慾望。感覺有點像是強迫忽略人的外表,你得直視這個人的內在,決定你是不是要繼續跟這個人相處下去(閱讀下去)。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lightlight2


光線太明亮反而讓人看不清楚,有時候,模糊的前方反而多了一種溫柔向前的衝動。這是手持相機,手動對焦,行走中所拍的。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因為,我們不都也曾這樣千里趕赴一個未知的遭遇,然後發現自己回不去出發的地方嗎?

但另一方面我忍不住想,就像定居的人對旅人寄託以浪漫的想像,旅人同樣也需要定居的人,需要等候者,需要被百轉千迴地想念。他們用文字創造出想念的人,以及想念本身。---張惠菁〈遣唐使〉
步行書



星期六的早上結束了張惠菁的《步行書》。

前天晚上睡前,熄了日光燈只剩下床頭那盞昏黃的立燈,靠著床頭櫃坐起身,在腰際正後方塞顆抱枕,打開讀到一半的步行書。早上醒來,發覺竟不知不覺入睡,我撐起身子,在床上繼續把剩下的篇幅看完。早訂閱了張Blog的Rss,一有新的文章馬上得知,部份文章在我尚未購入或尚未讀前,在Blog上已經讀過。只是,Blog上的閱讀跟紙本還是有不一樣的感覺,Blog上的文章一篇一篇獨立存在,集子裡收的文章,前後似乎有那麼不知該怎麼說明的隱線,串起整部集子。

往往我帶著前篇以及那篇的些許想法讀著這篇,前篇以及那篇的結,在這一篇便打開了。Blog上的閱讀是用滑鼠或空白鍵下拉視窗,這按壓指頭的動作與翻動書頁截然不同。隨著頁碼的增加,右手所夾的紙張越來越多,你知道的:你即將結束這一本書。

看完最後一頁我翻回序,她寫:我經常醒在陽光薄澈,市聲隱約的時刻。這樣的清晨我總有置身時間之外的錯覺,就像要動筆寫作的瞬間。然後我闔上書本,起身準備盥洗。陽光透過格狀玻璃灑進浴室,能夠見到光柱間,空氣裡的微浮粒子、顆粒、灰塵,在無風的狀態下,從日常的不可察覺中現身。一如張所寫:或許這也是時間的本質。剝去時鐘12個數字的制約,時間隱藏在日常中,我總會在某些時刻驚呼時間的力道---劇烈的改變一個人,無論生理或心理。當死亡在生活中近身迫近,張言:生死是人世最不可丈量之事。我為時間流逝感到無常,偶有C'est La Vie正面之感。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intro



前幾天下起雨來,睡前以及醒來,除了聽見雨聲、聞到雨水那特有潮溼的氣味,當我在玄關穿雨衣正準備出門的當下,浮現我收了傘,雨水滴落地面,一灘一灘滲水泥地裡。深深淺淺的印子,那是淡水的某一個平常時刻的不經意定格,不經意動作躍上心頭,把我從台中的家帶到那個動作的當下。傘是16根骨架的大傘,僅在淡水看過買過用過,折傘在淡水是消耗品,總一陣無來由的狂風,開成傘花。柔弱的折傘經不住三次的綻開,折損得淘汰了。只有16根骨架支撐的大傘,陪伴我走過每個寒流來襲陰雨不斷的淡水冬日。

乍現的時刻,我從未向他人陳述,那僅僅與自己有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