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布朗修

但是,如果非常專心讀了一本很棒的書,完全被書中的文字吸進黑洞裡,真的彷彿離了神,神遊別人的腦中世界,那在從書裡醒過來之後,便會覺得在這個世界上,其他的什麼都不重要,只想享受著自己心裡飽滿的這一刻。



我是因為封面才買了這本書,卻超乎我預料的好看。最近設計師林明弘與誠品合作,有個覆摺計畫,她將上千本的書的封面全部包覆起來,於是我們不知作者、不知書名、不知內容為何,你得親自拿起這本書,瀏覽書的內容,如果你喜歡,你可以把書買回家,一並連同林明弘的作品,帶回去收藏。在我看來,這其中遊戲的成份居多,你必須一本一本的瀏覽,專注於書本的內容,進到文字之中,而不是專注在包覆於書本外的設計,不再是因為書腰、文案、特出的封面引起購買的慾望。感覺有點像是強迫忽略人的外表,你得直視這個人的內在,決定你是不是要繼續跟這個人相處下去(閱讀下去)。

這本書由冬天開始,亦在冬天結束。書名為一個普通讀者的法式閱讀,實際上是一名普通讀者在法國圖書館一年所讀所思以及所聞。除目錄將書中文章主題標示清楚,書內蓋分五大部分,從冬天出發,經過春夏秋亦來到冬天,一年的時間也是書本的盡頭、日記的盡頭。內容以日記的方式呈現,除了書前的目錄可以當作索引以外,你所見的便是幾月幾日(括弧內的是簡易當天天氣的描述)。

每天的日記,有時候遇上有趣的事,便佔據一整面的篇幅,如果日日如一日,三句話便總結一天,像是:3月2日(下雪下雪下雪,滿大的)布朗修書架上的缺洞變小了,也就是說有一部份書歸了架。回來許多本,但又另外缺了幾本。這人真是用功,每天每天,從早到晚,把他的身影印在布朗修的書裡。我今天來讀這些書,會不會就從其中某一本看見那人的倒影?恩,偵探小說的題材!

假設我這麼說,仍不清楚這是本什麼樣的書,文案的是很精準的傳達:本書作者將其一年來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生活,依照季節時序編排,以日記形式集結成篇,內容包括圖書館的建築象徵,館內的讀者百態,以及臥遊書中的各種發現與感動。例如她寫:3月11日(陰天,但一早有太陽)

堅持天天到圖書館讀書,需要和許多事情搏鬥,像生活瑣事,像身體狀況,像心情狀況,像突發不可預測的狀況,像昨天的地鐵罷工。沒交通工具,沒腳,老實在家。

好一陣子沒來,我今天在到圖書館的地鐵車上一看到陽光,心裡便擊著鼓,一股氣振發起來。下了車走路,腳步也跨大了。

就這樣,今天簡直是溶進書裡。在我眼前一公尺的人事物都矇矇朧朧,只像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眼角模糊的影子。一公尺以外的,等於不存在。「你從來不是在閱讀書籍,而是住在裡面,駐足在行與行之間」,班雅明也許說得對,在行與行之間,只有我和我的倒影,說只是我和我看到的倒影。


我相當佩服她天天都去圖書館的毅力,以及天天書寫沒停頓的日記。或許有人會覺得閱讀是件痛苦的事,但那就像是單純的把自己浸在書裡,是幸福的事。一如她在3月5日所寫:不過,說真的,在這圖書館讀書已有一兩年,但我從來沒有感覺在這裡讀書的人是在「苦讀」,因為少有人累的趴在桌上睡,少有人打哈欠,少有人邊讀書邊聽音樂,或者邊找其他消遣,少有人邊看書邊吃零食,少有人東張西望,少有人偷玩電腦裡的電動......總之找各種名目排遣苦讀得難熬時光。每個人好像都是甘心樂意的埋在書裡......

這本書是在2007/6出版,當時購入後也在短時間內看完,甚至反反覆覆重閱好幾次,雖然不見得每次都從頭開始(因為從中間開始看也沒問題),有種反覆把玩的感覺。先前在時光流旅裡發表過的文章,也好曾經多次截錄書中的字句,但卻遲遲無法下筆寫對這本書的感覺。可以說是太喜歡所以不知道該怎麼描繪吧。事實上,已經一段時間沒去到國立台中圖書館借書,還在服兵役時,還會自圖書館借書,自從沒把握在借閱時間內把書看完(總是逾期),我就停止這件事了。工作繁忙的時間總一陣一陣,沒把握現在有空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讀書,後來都採用網路購書(買回來想什麼時候看就什麼時候看)。另外,總是在結束手上這本書之後,無法預期自己下一本想要接著讀的作者是誰、什麼體裁,可以是小說,可以是散文,可以是長篇,可以是短篇,也可以是專欄集結...等,借了書就沒能選擇了。

我還能清楚的憶起在圖書館裡,在書架與書架之間移動,手指滑過書腰,辨認著作者以及書名,或許你就此與某個作者相遇,當下天雷動地火般的聽到書本喊著:來讀我、來讀我(咒語般的低喃)。在書架上與書本一眼對上,開啟了我和它的親密接觸,或許我會先拿起它,看看它的封面,翻閱作者的介紹,了解此書的故事主題,感受書本的重量、氣味、顏色。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田村卡夫卡到達高松並去到甲村圖書館,故事由甲村圖書館做為起點,與佐伯小姐的相遇換換展開這小說。又或者是超長篇《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中,主角「我」每天都到讀書館讀獸的頭骨,那便是他的工作,至於頭骨裡頭的記憶,村上也寫的模模糊糊,我也記不太得了,因為我早就讀完還給淡江讀書館了。

那是即將離開淡江的最後一年,我在網路上查了一大堆的書以及他們在圖書館的位置。進到像是旅館的圖書館裡,不見得可以在網路上標示的位置上找到「它」,往往在尋找的過程中,一一辨識書名以及作者,當你偶然發現一本不在你list當中的書,也許是書名吸引了你,當下也會有種:阿,怎麼會有這本書的感覺油然而生,算是意料之外的某種樂趣。終於在架面上發現苦尋的目標,拿起書本的同時,也會有股:歐,原來你是長這樣,是這樣的封面、這樣的裝楨。當時從無名換到Roodo有自己的blog,也常識讀完一本書後,把自己的讀書心得放上blog,慢慢的,光陰遞嬗,累積了為數不少的讀書心得,某種程度上,圖書館是重啟我讀書的重要關鍵。

我想起新的誠品出版品《誠品‧學》,在今年二月推出試刊號第一期,主題是:閱讀,不能罷免。當我看完這本雜誌,我想起了放在架上的這本書,所以撈了出來寫了心得。新版的誠品學比較接近後期在7-11上架的誠品好讀,除了閱讀以外,多了藝術、時尚、展覽、電影、音樂等相關主題。閱讀不能罷免的主題由「有讀有保佑,閱讀副作用」開啟話題,之後的10個閱讀大哉問,分別請到果子離、詹宏志、毛遠誠、黃俊隆、駱以軍、聞天祥、張曼娟......等人回答,又請到詹偉雄(不是詹仁雄)、馬世芳&陶曉清、簡學義、陳柔縉、Tizzy Bac、王小隸、方大同、陳界仁、楊力州、蘑菇設計團隊.....等人談他們的生命之書。另外還有令我驚艷的city observing,北京x嚴峻,台北x五月天阿信。事實上,我看得滿過癮的。

如果要區分,誠品好讀(a),在7-11上架的誠品好讀(b),以及誠品學(c),我的喜好程度是:a>c>b,我還是希望重點放在閱讀、書籍本身。

在《誠品‧學》當中,詹宏志寫:我覺得人都要有一種勇氣:即使全世界都在讀某一本書,你如果不喜歡,你就沒必要理它。倘若你將讀書當成工作,就會覺得閱讀需要時間,需要心理上,身體上的好整以暇才可以進行。如果閱讀讓你開心,你不需要刻意,也不需要他人強迫,你反而會遺憾你的忙碌,讓你無法擁有更多的時間來閱讀。但你不會沒有時間。

事實上,我所讀的《一個普通讀者的法式閱讀:布朗修哪裡去了?》並不是一本大賣的書,像《達文西密碼》或者其他的歐美翻譯書籍,但卻是讓我感到閱讀本質的美好以及與我的生活有其共鳴。同時,詹也提到,當你越讀越歡喜,閱讀是件開心的事,你自然而然會找時間讀書,就像是我每天回到家接觸到書本,就可以開心的跟什麼似的,工作上的不開心暫時都拋到腦後。有人曾問我,為什麼有時間讀書(似乎沒人問過為何喜歡閱讀)?我的回答是找零碎的時間。事實上,我一旦精神達到某種飽和程度,也會轉向雜誌、言情小說、漫畫,如果再無法令我平靜,也許租個DVD,閱讀與看碟在生活中交錯,這之中還包含了聆聽自己喜歡的歌手的最新專輯,一如易桀齊〈有你真好〉。

阿信寫:這個城市曾擁有無數的唱片行。而我造樣造句,這城市曾有擁有無數的書店,從諾貝爾、何嘉仁、新學友、金石堂、敦煌、墊腳石、誠品、五南,伊紀國(伊國紀!?)。之後,網路書店蓬勃發展,雖然我也逛實體書店,但卻都在網路上下單,實體書店紛紛消逝,一一倒下,台中車站前只剩下諾貝爾以及五南文化廣場,一中街只剩下墊腳石24hr營業,原興大書局會在外頭的走廊擺攤賣書,現在也收起來專營文具以及代售電影票、游泳池入場券的生意。不過,我想起淡水的有河、台中的東海書苑、台北的茉莉以及小小、花蓮的時光、舊書舖子、木心,他們展現與連鎖書店完全不同的風景,這是值得高興的事。

我非常喜歡最後一篇日記:2月12日(先陰,後藍,轉晴,漸灰,然後暗)今天是禮拜天,圖書館沒開。想必陽光會斜斜穿入閱覽室。桌面上,燈影拉得長長;地面上,椅子桌子得影子也拉得長長。沒有人,沒有人聲。書架上有書。書裡寫著我們活過得所有人生,以及沒有活過得。

圖書館外,人聲、鳥聲、車聲......還一直發生,不斷喧囂。也許,那裡會有一部份永遠被遺落在書本之外,但一定也會有一部份一點一點的被寫入書裡。


我是個普通的讀者,我閱讀書籍,同時也是閱讀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