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ic05



大姐說,等你年紀更大之後,對許多事情就會看的更開,不再那麼計較了。是這樣嗎??難不成長大就是一連串標準不斷降低的過程嗎??

不想讓自己成為難相處的人,但他們要求的,對我而言無異是一種從眾。他們的生活態度並不是我的,要求我開放,能和他們一樣,即和「從眾」不就相同。我看著A,他從不會抽菸到現在飯後一根菸、從不會嚼檳榔,到現在會主動買來請其他人吃,我看著別人的轉變,然後默默在心裡頭響/想起一些什麼。

問題:你(就是我)打算怎樣。

有自己的情緒、主張或行為便是一種「張」(台語)的行為,也許不該有太多情緒的起伏,或過多的額外行動,纔(才)不至於表現出時被認為因為一點小事情就容易生氣,還被套上別的罪狀。

原以為還ok,卻漸漸不能接受。也許別太開放自己,或許會更輕鬆一點,直到跟對方起了一些爭執之後,我才感覺到某些東西是真的發酵了。不是向旁人解釋了自己,他們便能夠記住其想法的差異,進而包容。

為什麼選擇書本,大概是因為人和書本相比,書本比較吸引我,人比較有挑戰性。也並非得一直抱著書本不放才是,而是每天每天我跟他們的接觸頻率已經如此之高,我需要自己的空間,每個人都這麼需要不是嗎??無論是躺在床上看漫畫,或者是拿著小本的躲到廁所去打手槍,還是同我一樣抱著一本厚厚書,旁邊準備筆記本抄抄寫寫,我們都需要一個「做自己的事」的時候。

我們同樣也需要傾訴,這也許是柯班跟張大帥能夠如此契合的原因。我想傾訴的卻多是閱讀之後的感想以及收穫,那影響在心中待著,盤據一段時間,然後慢慢發揮影響,我想要訴說。

人同人間,相處與相互了解跟時間不一定成正比。與友人相處久,也許能明白對方的行為模式以及習性,不過這樣和「瞭解」對方仍有段差距。更深一層的「相互」了解,也就更難做到。向對方透露許多,但他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明白來龍去脈的程度上,是否可以認同或者願意接受,不強迫對方改變,那又是另外的課題。覺得自己閱讀的腳步太快,說是逐字逐句的看,但專注時,飆起來的速度也是驚人。但有些書讀起來容易疲憊,像是村上的小說;或者是學術、知識密度高的書籍,例如論文集,社會學的專書;之前讀張小虹的感覺結構變有輕微的症狀出現。

快速的讀,讓我不免恐懼,恐懼質與量並不均等,更害怕自個兒什麼都沒有吸收,只是單純的瀏覽,更何況理解以及什麼更深一層的體悟。因為前一陣子都沒再讀完後好好整理思緒,沒留下什麼註記、書寫,很擔心自己沒進到書裡頭,更別提看了一堆電影,還累積一堆感想。總是在筆記本裡頭寫下寥寥數句的關鍵想法,用以回想時可以鋪陳出一篇自己理想中的好文章,但這分明就是很難的事情。

沒有在那當下補起來的結果,就是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描繪感受,因為記憶已經不若剛看完電影或書籍時那般深刻,那般清晰。

前陣子去了一趟台北,了去一樁心願,看了明日博物館以及固關的大英特展。跟幾個朋友(不多)見面,吃吃飯,隨意亂聊,重要的是看看很久不見的cake。跟幾個已見面的朋友相談後,瞭解到大家的生活穩定,在工作上更加專注,在課業上有新的方向,然後感情上,有進展的有進展,持平的持平,好似就如此這般,直到永遠!?

小黛寫到:「而那些朋友,有些究竟也是每天恢復著自己,說起來並非自閉或是不連絡了,而是各自要有自己的功課與承擔,單純是走自己的路的問題,我們盡量不過度去描繪太虛無的東西,卻能在心靈交會的時候相互的平衡著。

那麼所謂各自分飛,講的大概也是這個。

一些人唐突的死了,沒有任何預兆,遇到一些不被深愛過的人,看起來也不像是有真正執著過什麼感情,有些則是孓然一身,倒非孤傲,而是屬於自己得去闢路的」

現在是個各自開展的時期,所以大家似乎都能夠表面上看來很順遂的解決一切遇見的問題,就算不能解決,也就任其橫亙延宕著,反正也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傷,那容易受傷的日子早不經意的成為一段過去,沉澱在記憶的深處,鮮少去碰觸。

直到某一天,時間的變化終於開始被看見,然後有人忽然的辭世,有人忽然的結了婚,我們在婚喪喜慶當中再度聚首,看見的會是什麼??

我的朋友向來就不多,自己更是很難維持長期而固定的友誼關係,因為太過貼近的生活,我受不了。每個人都有不願妥協的事情,況且我們只是朋友關係,但,另外一種說法就是:朋友,就是能強迫你做不願意做的事情。但我認為那是有限度的,我從無法完整的開放自己去相信這種事情,因為身上帶著傷。

聽說,在我上台北前一星期,社團同屆的舊友們,辦了一場聚會。從我片面的、不客觀的,瞭解之下,似乎當天也沒有什麼新奇的事情,一如我所參與過的聚會,在人去這麼多的情況之下,或許我會覺得無趣,或許我在事後會後悔,但我畢竟沒參加,那一切都純屬臆測。

從別人的口中得知,許多人都「沒有變」,如果一個人都沒有變,究竟是好還是壞!?我又是屬於有變或者沒有變的那一類呢??也許要探知這答案是太過無意義,因為端賴你想要探測的面向來決定是有無變化。例如外貌,我的改變必定是少的。

卻又經常性的察覺到自己的改變(也許是相當相當渺小的,奈米程度的),也許是太過於敏感,但我有我想要維持的某種價值、信仰、態度,想讓自己保持那樣,在那種狀態之中。有許多的小聲音、小掙扎,以及各式各樣的微調方法以及念頭在心中,時時刻刻閃現,如何從中抽取一個來施行,則是一段複雜的過程。

書寫,在這之中,扮演一個釐清、分析以及紀錄的角色,所以是會上癮的。那就像是使用與滿足理論提到的。

跟友人的見面,往往不知道應該如何表達自己在這方面的改變,因為他們通常不會想這麼多,這麼細瑣繁雜。在他們面前,我像是一個殊異的存在,容易被理解的人物;而身為主體的我,也因此經常感到無所適從,更不知如何包裝這樣的自己與這種不適感。

漸漸的,我減少出席那樣的聚會以及鮮少說出自己的想法。

我慣於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為什麼,還可以繼續的解釋下去,但是我想要就此打住。我並沒有打算一一分辨其他人的個性,行為應該做如何的改善會更好。改變這種事情,除了改變自己以外,我們不應該擅自改變他人,因為我們無法承擔那改變後的後果,除了自己的以外。

除了自己的改變以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cottelse 的頭像
    scottelse

    歲月拾遺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