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間生活費結算後剩點錢(工作後對金錢錙銖必較),上博客來(不是說好不買書了嗎!?)挑了些書:黃寶蓮「五十六種看世界的方法」、張小虹「假全球化」、舒國治「理想的下午」(不是早就讀完了嗎!?)、鐘文音「少女老樣子」、朱天心「古都」(不是想買《巫言》嗎!?)、蘇偉貞「時光隊伍」(之前借圖書館的,現在自己買)、李佳穎「小碎肉末」、王盛弘「關鍵字台北」、郝譽翔「幽冥物語」,還有、還有,前陣子零買舒國治「重遊台灣」、朱天文「有所思,乃在大海之南」&「淡江記」、詹偉雄「風格的技術」。

爆炸了。(這不是閃光文)

即便心裡清楚的很,房裡早書滿為患(雜誌成災),另,短時間之內也無法一一讀完(為什麼要短時間讀完),卻仍無法克制每週上網瀏覽新書書訊(還有各種以閱讀為主題的blog)以及因下殺的折扣一次又一次失去理智的購書。卻在聽聞同事說:你借我的「九十六年散文選」非常好看、老妹說:「第十三個故事」很精彩,你怎麼會知道這本書......一整個開心。

心花朵朵開。

算了算,還沒聽過的專輯32張,不包含記下來還沒有找來聽的專輯,這樣動作無非跟購書一樣(記下來還沒有借來/買來的書籍)。沒看書多,想買的書更多,在aNobii的群組討論區裡,總有人會提到看書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把書一本本疊上書架的速度,這種嗜書、購書的症候群,原來不是只有我有,還有許許多多跟我一樣罹患這症狀的嗜讀者(我是輕微的那種)。

走進圖書館更不得了,架面上每本書都想借閱,只好挑一些書名特別吸引人的隨手翻翻;先前時間比較多的日子,會謄下預借書單,到圖書館一本本找來翻,如果感覺對了,才要借回去,一趟就是六本。人只有一雙耳朵、兩隻眼睛,無法超倍速閱讀、聆聽(速讀、搶聽也不見得是好事),更何況還有其他的世事發生著(電影不斷上映,跟書本搶眼睛的使用權,要先注目什麼!?)。

生活拉扯,興趣與工作拉扯,工作跟生活拉扯,工作跟體重拉扯。那天,他們拿電子磅秤進辦公室(原因是什麼已經不清楚了),眾人不顧客人還在櫃台,一群人躍躍欲試,卻是我惡夢的開始。體重遠遠超乎我的想像,比服役的時候增加更多,此後,我有了新的外號:小腹人。

文章寫了一半就無法繼續寫下去(這種情況時好時壞,嚴重時候要仰賴酒精的幫助),前些日子,攸關閱讀的思緒(放空)更如同一灘死水,烈陽曝曬下,散發腥臭味(整個石化)。一直要到七月高普考考場(歡迎搭乘五天的地獄之行)結束後,平地一聲雷的淚灑辦公室事件,底層的慾望蠢蠢流動,強迫自己書寫,才發現,真是「筆力維艱」。

就先從石田衣良的《十四歲》開始。

msn上,威仔說,那是他有史以來最快寫完的文章,我思索我想要寫卻沒能寫成的文章,進度嚴重停滯不前。他認為我產量頗多(不是生小孩),我卻喜歡他的高品質。曾與icb談論為什麼不看blog,朋友說是文章太長、字太多、遣詞用句拗口、不白話(還有人說他看不懂我寫什麼),當時沮喪的說:我又沒有寫文言文。我對威仔說起:跟你比起來,我像是量販店,你像是精品店,你的粉絲多,固著力高,我的熙來攘往,真正駐足停留回應者少。

他則認為,blog在他的觀念裡,應該要偏向我思、我看、我聽,若是精緻一如精品的文章,則劃分為創作。這麼,現下擺盤的這些文章,不能算創作之流,是將生活五感(甚至第六感)文字話,以茲紀念。他在星巴克以及網路上回答過我,何以創作?那麼,我為何書寫!?為何挖掘那些問題(變動、成長、自卑),跟閱讀又有什麼關係!?

書櫃裡許多未讀待讀的書籍(正慢慢清空中),書單上永遠無法停止補進新的、感興趣的書籍。發願把看過的書,一偏偏寫成文章,工程十分艱鉅(不只看過的書、包含聽過的專輯、看過的電影、去過的地方)。服役時,書寫時間少,閱讀時間多,短暫時間裡消化一定數量的書本,那當下有滿腦想寫的概念、想談論的觀點,只因交手的當下未能好好記錄,或生活忙碌萬分,就在一切都來不及停駐(有什麼好來不及的呢!?),就跳過讓過。另,還有一種狀況,就是彼時波瀾不興,毫無共鳴可言,所以無法記錄、無法書寫。

結束明夏科內留斯《最美的時刻》、保羅奧斯特《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感覺「懸浮」,落不下具體可以以文字捕捉的概念,無從寫起。有些感想起了頭,卻收不了尾,斷頭去尾的在檔案夾裡等到補綴,又該如何補綴呢!?一如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想要從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開始,用翻書觸電王裡頭提到《寂靜的春天》為輔,再談節能減碳的熄燈運動......有很多的想法,需要好多的資料,於是文章停擺(到現在還沒能寫成)。

有些書籍,別人的讀書感想寫的太棒了,一如我時常去「圈套」、「春花忘錄」,同一本書,想想自己可能寫出來的文字,不忍卒讀,就很難下筆。(他說:你只是寫個blog,過分認真了吧!?是的,我是認真魔人)

曾發願,要記下那些讀過的書籍,是回溯也好、筆記亦可,刺激自己去聯想、思索、尋找更多的資料。活絡腦袋,也可以讓原本可能是短期的記憶進化為長期記憶。是誰說,當你看完一本書後(或聽完一場演講、觀賞一場電影),如果你沒有轉化、用自己的方式寫下來,或說出來,那麼兩個禮拜後,百分之八十的內容將淡化。為此,曾經想要作自己的知識庫,倘若能夠將這些讀過的書籍(聽過的音樂、看過的電影)串連在一起,那麼應該有多好!?

aNobii這個網路書櫃,功能相當強大,當我點閱A時,會出現其他相似的書籍,推薦給使用者去瀏覽;你可以依著這樣的方式,發掘更多的書籍(例如許多國外的音樂網站,你聽這首歌,給分,他會記憶你所喜愛的風格,最後搭配出最適合你個人的音樂播放清單,那應該是運用了資料採礦的概念)。倘若我想做一個個人推薦呢!?我是不是可以從孫梓評《除以一》、鯨向海《沿海岸線徵友》、楊佳嫻《海風野火花》出發,然後走到《內在英雄》這條線呢!?

還是,筆力維艱。

就在我閱讀《內在英雄》一書的過程中,有許多心臨神至的事件發生,那些佛曰不可說的冥冥當中的力量,應該不是農曆七月的關係,而是書中所提「同步現象」的概念。

在米糕店我跟C說:並不是因為我非常的耐操,所以可以繼續做,而是源自於一股「我不想輕易放棄」的想法(我不是因為非常熱愛工作或者想要升官)。過去我太容易放棄:前天晚上開會太晚,與其隔天去教室睡覺,不如在家裡睡,乾脆就不去上課;期中考前都沒有唸書,期中考考的很差,接下來的進度也跟不上,乾脆就都不去上剩下的課程,直接等重修......就這樣,放棄太多,堅持太少。隱居淡水那年,回溯看自己,修正過去的錯誤,我對自己說:要堅持下去!那不是為了任何人,而是你對自己的承諾,你要做自己、愛自己。

我要誠實的面對自己。

「不過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用透過一種自己認為是非常負責任、俱有創意和勇敢的方法去改變實存物四周的氣氛以達到轉化的目的。從這個觀點看起來,所有的人都是英雄,每個人基本上都會有所演化。我們此生的功課單單只是要完全地肯定自己是誰的問題。我們根本無需花費所有時間或甚至任何時間試圖證明自己是好的。」

往往最困難的是在於,我如何透過文字,將我所想的這一些事情,過分私人的經歷,曝露在眾人的目光中,而且還能夠處之泰然!?

還是,筆力維艱,各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