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一種情緒,是一種表達,是一種存在於我們生活周遭,平等擁有卻不被重視的資產。
每當寫下這些字,不像是一首詩,但又不僅是一段句子;與其試圖定義,不如,我們賦予他新的生命。
希望你能來,探訪詩與句,Poem和Sentence之間的溫柔,【 poetences。詩∣句 】」
From 周信佐// 【poetences。詩 | 句】展
相關連結:poetences。詩 | 句】展
朋友cipomark舉辦的 【poetences。詩 | 句】互動展,移師台中「日嚐」二次展出,第一次在台北somebody展出時錯過,這次終於趕上了。
跟小信/cipomark 結緣是因為「文字」的關係,當時他幫AANGER寫的專欄裡頭推薦了我的部落格;那是2009年的三月號,主題「一個人住」,雜誌最後的專欄寫:如果你也一個人住,適合閱讀的BLOG......時光流旅被收錄其中。
於是我對這位「編輯」感到好奇:在部落格之海當中,為什麼選擇了時光流旅?又為什麼覺得我的文字適合這樣的主題?透過朋友的牽線介紹,我跟他相約在台北超有氣質紫藤廬,泡茶聊是非。
初見面那天,瘦高的他出現在台北車站,騎著檔車好不帥氣,跟我想像中的編輯不太一樣,年輕有朝氣。而他也誤會我是個大叔樣,煙抽很重,咖啡當水喝,晝伏夜出,沒想到我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我與他並不常見面,但是喜歡他在blog上寫的文字以及他做的事情。
一日他發了篇文章「一封桌上的信」,他寫到:『我環島去了,騎摩托車』,然後他就真的環島去了。又有一天,他說他要去中國大陸住一陣子,然後他就出發了。他年紀比我小,卻總以出乎我意料的形式再次的向我展演「人的可能性」,當然,他只是挑戰他自己。
去年他在台北somebody咖啡初次舉辦【poetences。詩 | 句】展,將長短不拘的詩句印在紙膠帶上,貼在somebody的窗戶上,作為展出,此外他販售明信片以及提供大量的文字印章,讓你能夠拼湊文字,寄給朋友。
他說:文字是風景,看向窗外風景的同時,我們閱讀文字,也看見內心的風景。
Q請問你為什麼要辦這個展覽?為什麼選擇這個這樣的形式?跟我們平常所見一些展覽不太相同。
好一陣子很喜歡包裝禮物,並且會非常用心的包裝,最後都會用印章印在包裝紙的接縫上作為一種標誌。有些朋友以為那是紙張本身印刷,但怎麼可能在接縫對的這麼整齊,其實都是包裝完成後用印章蓋上去的。
喜歡親手包裝,蓋上印章,對很多來來講,可能是一件麻煩事。但我就是喜歡感覺要被淘汰、看似不方便的事物,像是18歲時候買的檔車,自己很喜歡的單眼相機FM2,甚至是印章,這些事物具有時代感。有些人覺得騎檔車很麻煩,因為要換檔;有些人覺得傳統相機要壓快門很麻煩,其實不管是換檔還是過片,只要習慣就好。
朋友畢制的時候,製作了相當多的印章,在畢制結束後,不知道要怎麼處理,只留下了一些作為紀念,剩下來的印章裝成一大包直接寄到我家,我來接收,當時心想:印章可以拿來做什麼?而我又非常喜歡寫字,我認為字句都是從生活來的,如果你寫不出來,你可以利用印章,用蓋的。
至於展覽的形式,其實從以前就害怕不一樣,擔心自己跟別人不同,討厭標新立異,這當中其實是有些矛盾在裡頭。一方面希望別人可以注意到我,擔心被大家遺忘,卻又不想要成為鎂光燈的焦點。如果說朋友一起出去玩卻沒有約我,就會覺得難過。
這個展覽嚴格說起來是用自己的方式,不覺得這樣的展覽形式有特別不同。策展的原因是之前都喜歡跟朋友去看展覽,每次看完展覽就心裡頭很滿,很想要告訴朋友,就是希望大家一起來寫信、寫字,當你想要寫,可是不知道要寫什麼,你可以蓋章。透過寄信給朋友這樣的互動方式,讓大家跟朋友多一些交流,現在的人很少寫信給朋友了!我們都在FB!!
文字是一種風景,第一次展覽的場地選在somebody咖啡,二樓四周圍都是窗戶,把文字貼在窗戶上,有獨自(讀字)看風景的意象。
Q這個展有主題嘛? 或者是這些展出的文字有環繞什麼核心概念嘛?
這個文字展沒有特定的主題,不過都是環繞著生活。生活中寫在臉書、噗浪上的文字,他們的長度接近,容易引起感觸。我們的生活便是圍繞在工作、家庭、各式生活、感情,我們生活其中而寫下這些文字。
你是如何整理這些展品,也就是展出的文字的挑選機制是什麼?他們代表了什麼?
過去寫Blog上都是以長文居多,但是後來微網誌盛行,也漸漸影響了寫作的格式。當臉書在台灣蔚為一股風潮,一開始是很抗拒使用臉書的,最常使用是噗浪,你也知道噗浪上有140個字的限制。後來因為其他的原因開始使用臉書,臉書上寫太多的文字被隱藏起來,不想要被隱藏就要控制在「4段」,才會完整展開。
展出的文字多數來自於回溯臉書以及噗浪,從08年開始一直到11年,Plurk以及FB上有相當多短文,多數都是從中汲取。只有一兩則是從Blog長文中擷取出來。
Q我也時常看自己寫的文章,那麼當時你在整理文字的過程中,你對於回顧過去的書寫,當下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嘛?
整理的過程當中,我發現:「怎麼可能莫忘初衷?」不同時期的文字代表對於那段時間生活的想法、看法,整個總結起來是很混亂難認同的。
過去還在南部念書時,覺得北部人如何如何,現在儼然是個「非常台北」的台北人。出生在南部,生活在台北,你怎麼認同你自己?小時候希望自己不要當個討人厭的大人,長大卻發現「如何不去做一個討人厭的大人」是生活的課題。
所以我說:莫忘初衷是很難的,要學會換個方式認同現在的自己,並且思考這些差異之處要怎麼整合。
Q有相當多朋友去看過你的展覽,有沒有什麼人說過什麼話,或者是在留言本上寫的內容,是讓你印象深刻的,為什麼?
彼時在挑選展出的文字,相當多是「當下看來悲傷、憂鬱」的字詞,不過,當時撰寫這些文字的背後是希望閱讀的人能夠「振作」,作為展出的作品,當然希望看過的人得到力量。
最令我感動的事就是有人留言讀過這些文字後,心裡被觸動,受到感動,被灌注了力量,由文字給人的,也從文字裡頭得到,覺得自己寫字背後的目的達到了,覺得很感動。
雖然這麼問有點煞風景,目前在台中二次展出,但展覽總是一時的,概念卻是永恆的,台中展後你還有什麼計畫?
希望大家可以繼續玩印章!如果有其他朋友願意將這些印章做新的連結,像是有一間店可以常態的擺放這些印章讓大家繼續用下去,沒有展也可以。
當然也是希望朋友之間可以多一些互動,大家都來玩。
Q這個展覽跟你的文字有關,據我所認識的你,是很早發的書寫,直到目前的階段,你有什麼啟發?
假若人生是一本小說,之前都是一個階段一個章節,我認為還不到一個可以整理的狀態。
跟你談過我家庭背景比較複雜,小時候家人總是會對我說你這一輩子「撿角」,我也以為我這輩子就「撿角」了,但是正如秘密那一本書寫的:相信才有可能成功。一直在跟「認同」這個命題搏鬥,後來才發現,如果不要急著定義自己,生活就沒有那麼難過。
人難免有走錯過路,當下那個結/劫很難打開/渡過,也許你會在那樣的迴圈裡頭無限循環。明明你就應該要去上課、找工作,但是你可能睡醒吃,吃飽就打網路遊戲,打累了就吃飯,最後又沈沈的睡去,日復一日,以為自己快要得憂鬱症了(或者那已經是輕微的憂鬱症可是你並不知道)。
有一天你,你如夢初醒,只是做了個早餐然後去上課,沒多久,你就接到新工作的邀請,生活在一點一滴回歸到常軌。在那個當下,你環顧你的生活,你做了你自己能做的事情,因為一直有別人的支持與協助,才能夠走到現在。
很感謝當時朋友默默的關心以及照顧,希望大家都能夠多一點時間去關心朋友,或許你的協助,可以讓他的生活有所改變,打開那個打不開的結。
Q認識你迄今,現年24歲的你,騎車環島、到中國大陸獨自生活、辦講座、辦展覽、做過ppaper、獨立接案作業......做過這麼多事情,你是怎麼看待你自己的?
你知道我去環島的事情,這件事情背後有個很大的驅力是「逃避」,當時候心裡頭很想要抗拒別人加諸在身上,予取予求雞毛蒜皮的事,希望透過環島的過程去斬斷這一切。
環島的過程有個阿伯在路上跟我一起競騎,有點像是比賽,一邊騎的過程一邊心想要不要停下來拍照,可是這樣會不會辜負阿伯的好意。就在這樣矛盾的心理作用下,很是掙扎,不過也多虧有他才順利抵達高雄。
一路往南去到墾丁,遇到親切的民宿老闆娘,很想要繼續跟她聊天,想說不能夠被綁住,拒絕好意後一路向北。沒多久下起大雨,雨大到沒有辦法繼續前進只好停在路邊,回頭望出發的民宿方向,一片晴朗。當時心想:為什麼總要選擇困難的方向前進呢?留在民宿跟老闆娘聊天不是很好嘛?現在騎回去還來得及阿,不過這樣一來,又跟出發的時候有什麼不同呢?
環島是一種沒有人期待你來,沒有人等你來的行程,即便是身體被太陽晒的發疼,紅腫,很想要喊救命,很想要停下車子,你還是得一路騎下去。
懷抱著這樣的心情一直到台東休息時,遇到兩位原住民,他們並不刻意跟你攀談,也不想要打探你的身世,只是在一旁與你這個「旅人」閒聊,彷彿你是他們熟識的朋友,聽的懂他們的話題也好、不懂也沒有關係,我們在此地,交集便是緣份。
當下,陳綺貞從我的耳機告訴我答案:「喜歡一個人 孤獨的時刻,卻不能喜歡 太多。」
現在整合的比較好,能夠關心朋友,關心更多的人,也能夠掌握好這之中的分寸。
Q最後你有什麼想分享給讀者的嘛?
這些年學到的是:看看別人(優點)以外,更要看看自己!不要什麼事情都拒絕別人,但是接受別人的請託/幫忙也要斟酌自己的能力以及分寸,進而影響自己對對方的看法以及想法。
太急著做100分的自己是不會快樂的,做99分的自己也很棒,不用為了那1分過的兢兢業業。希望大家都能夠「做自己」,還有,關心你的朋友。
歡迎大家來台中日嚐看展(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