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我們要如何證明自己熟悉居住/生活的地方?

是食物。食物是最直接鄉愁的來源。一如許多留學生提及在國外唸書最懷念的便是臺灣味。台灣的小吃種類豐富、口味繁複,只要走一趟台灣各地的夜市你便會明白。

夏天的宜蘭小旅行到了羅東,羅東夜市令人念念不忘的包心粉圓、王老吉滷味,以及大排長龍。提到大排長龍不免想到台北士林夜市裡的青蛙下蛋與生煎包,當然還有花蓮自強夜市驚人排隊人數的烤肉,還有令人口齒留香的法式棺材板。

這些外食,仍比不上媽媽的家常菜、拿手菜,那才是記憶裡最懷念的好味道。

離開淡水這些年,好友們仍會談起水源街的伍百、伍蝶、漢方滷味、甜不辣;大田寮的連豆漿、阿伯碳烤;大學城水餃、香豆腐。英專路上的台G店、滬尾豆花,摩斯漢堡旁邊小巷子進去的南方列車坊。還有還有,還有老街上的酸梅湯以及阿給。

李安的電影「飲食男女」,片名取的真好。

是日,朋友在噗浪上提及太久沒在家,回家待役發現自己跟父母親的價值觀落差很大,真是心有戚戚焉。流浪、旅徙後的返家,除了安頓物件以外,還需要重新設定自己在這個家裡的定位。

往往發現,還是想念媽媽的家常菜,口味卻或多或少有了變化。除此之外,家裡的人我關係也找不到合宜的「軌道」。我這個「闖入」的行星讓其他人的生活運行起了變化,調整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家人也需要調適,他們也在重新定位。

調整,飲食習慣的調整是最明顯的改變。不吃早餐的我,因為同事的影響,喜歡上大智路姊弟麵攤(姊姊開的)的炒麵加上豬血湯。(其實換成模範街的亦可)

在淡水的日子,總愛跟同學約去燒肉放題、長壽駅前、SKYLARK、MO-MO-Paradis、知多家.....等等。回到台中的日子是一本海產店、翁記無骨鵝肉、大胖蝦仁煎、夜來香蛋包飯、忠孝筒仔米糕加臭豆腐,巷子裡的和風拉麵。

從館子到小吃,飲食習慣的調整。

對我來說,是否融入土地的象徵是對「地方」吃食的熟稔與歡樂記憶。是否有一些食物令你感動,想到食物的同時,也是感到幸福的剎那?並非一定要盧絲葵才是歡樂與幸福,而是,你跟誰一起,好好吃一頓飯。

那是真的「著地」了,不是嗎?

搬回來的陌生感,在一起生活的排斥感,生活裡的懸浮感,最終通通是在餐桌上感到「我們同在一(火)鍋」中,安心的著地了。重新掛聯起和台中地域的關係網絡,從早上的炒麵開始,中午電子街的牛肉燴飯,晚上中華夜市的一心牛排。

最後,我還是會想,哎呀,老媽的薑絲炒大腸與香菇雞湯,是記憶裡最道地的台中「家」鄉菜。

你到家了嗎?就從最平凡的食物裡看出端倪。

陪scott度過九月的好朋友@ping的 11 拍照 http://ken3583.pixnet.net/blog/post/1534805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