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_Signature work yet to come
Re_Signature work yet to come

書和雜誌的分野在哪?設計師和藝術家有何不同?設計對生活的幫助以及生活對設計的發想,這兩者相互影響的狀態如何?有時候人生竟不如一份長文案。

他說:你的初衷不過只是想讓東西更好,你對得起自己但不是所有人都會按照約定愛你。這是聶永真。RE_沒有代表作

我試想,沒有代表作是因為作品太多太好無從挑選?還是因為標準太高,那個屬於代表作的作品尚未誕生?

作為一個不甚嚴謹的「粉」(Fans),我偷偷摸摸跟蹤聶永真好長一段時間,長的我忘記我從哪裡認識他又是怎麼喜歡他,好似喜歡這件事,開天闢地就存在在那,不曾動搖過。當時我找聶永真的《永真急制》與許舜英《大量流出》好長一段時間,後來許舜英的對談變成《我不是一本型錄》,到底聶的第二本還要多久?

像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一般,我發現了屬於聶的blog(你看你看,我是個多麼不專業的粉,我應該將首頁預設為他的blog而不是如此自戀的打開瀏覽器便看見時光流旅),不久,他便發表了關於他第二本書即將誕生的消息,同時也得知他的駐村計畫。

「本來五年前就被催眠要出第二本書,後來變成四年前,三年前,然後是兩年前......,自己最後都搞不清楚為了什麼目的要出,是因為有一就要有二嗎?一開始覺得要來個續集「永真急制2」(第一本書叫「永真急制」),但是比起動筆,我更在意自己的工作有沒有做好,自我心裡建設就被修正成其實沒有那麼需要。

因為工作壓力年年爆破,今年再不休息就會死掉。O九年下半終於跟所有客戶請了一個長假,除了申請到文建會的L.A駐村,也終於開始整理這幾年的東西,知道是什麼原因讓自己不死心地繼續,原來我已經有那麼多收穫。」


我突然想起大四某天下午我獨自去到誠品敦南,我翻閱Men’s Uno(多年後的現在,已經鮮少在誠品或者任何書局翻閱時尚雜誌/型錄),我正翻到蔡智翔的攝影作品,旁突有人講手機靠近並拿起另一本Men’s Uno,我瞄了一眼,是蔡本人。他快速翻到他自己作品的那幾頁,同時開心的與電話那頭的人繼續對話;那當下除了見到攝影師本人的興奮之情外,我納悶他是用什麼心情到賣場翻閱自己的作品?

也許作家也是如此?出版後到書店翻閱自己的著作,會是什麼心情?

唯有透過閱讀作品、進到作品的本身,才有可能回答這個答案。作為一個完全不及格的粉,沒有代表作揭示了所有他精彩的作品以及某個階段的眉批、註解,然後下個篇章將會是更精彩的故事,即使又是爆炸的壓力以及再不休息就會死掉的迴圈。

我還是愛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