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轉載自時光之硯<風之谷>一文,圖片也取自於他的排版方式。
註2:在宮崎駿的動畫之中,我最喜歡的也就是<風之谷>,看完文章,又有一股衝動想將<風之谷>再看一次。



存活的人們懂得享受生命、將逝的人們學會嚮往彼岸。要相信生命是會改變的,而未來永遠都有新的可能性。所以娜烏西卡說:「即使是一片葉子、一隻蟲,我們的神都會存在其中!」

 
溫和的風呀
請為我們吹撫眼前的道路
 
雖然白沙覆地、煙瘴橫行
縱然青草不再,而僅存的家園亦被捲入無盡戰火裡
 
但我們是黑暗中閃爍的光
 
就算末日就在前方不遠處
我們仍要為這支流傳千年的演化之曲唱出
 
最後的回音

 



這個故事,要從最初的最初—比《魔女宅急便》、《龍貓》和《天空之城》都還要更早的1982年說起。
 
那時候,宮崎駿剛開始在Animage雜誌上連載他的長篇漫畫:《風之谷的娜烏西卡(風の谷のナウシカ)》。在這部作品裡,宮崎駿描繪的是一個文明過度發展、自然生態已被消耗殆盡,連人類居住的空間都因為彼此征戰而近乎全滅的時代。
 
在這地表宛如沙漠、寂寥不已,頗有末世氛圍的世界中,人類能夠生存的土地正被帶有劇毒的森林系統「腐海」一點一滴地吞噬著。而故事的主角娜烏西卡,是海岸邊境小國「風之谷」的公主。這整部漫畫便以娜烏西卡在各個王國之間、既是奔走又似流浪的旅程為底,帶出人類與自然、生存與演化、命運與存在等等多元的辯證。因而《風之谷》不只是娜烏西卡個人對真理的追尋,亦是由作者帶領著觀眾、尋找大地之萬物「調和」的真意。
 
從1982到1994年,《風之谷》斷斷續續地連載了共十二個年頭。而在連載初期、1984年的時候,宮崎駿曾將當時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電影版。對我們這一代孩子而言,宮崎駿的作品大多在童年裡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奇幻角色。但我小時候的最愛一直都是冒險刺激的《天空之城》及魔法令人著迷的《龍貓》,對更早期的《風之谷》反而只有零碎的片段印象。
 


當然這在我稍微長大、並重看過這部動畫之後便改觀了;然後是在兩個月之前,我找到了《風之谷》的全套漫畫版。自此對這部作品、甚至是整個宮崎駿內心世界的樣貌有了完全不同的認識。
 
故事裡,風之谷因為有海風的屏障而免於瘴氣的侵襲,也孕育出樂天知命、生活相對安逸的可愛居民們。但即使末世已近,生存資源益加匱乏的人類依舊不可能停止戰爭。《風之谷》的警句之一便是「人類的命運不分國族,都是緊緊相繫在一起的。每個群落都不可能自外於世事。」即使不在戰線的核心,風之谷仍被捲入了當時兩大帝國「多魯美奇亞」與「土鬼諸侯國」之間的戰事中。
 
其實,動畫版的《風之谷》只涵蓋了原著大約三分之一的劇情。雖然它已是《魔法公主》之前格局最大、或企圖心最深刻的一部宮崎駿作品,但只提及「尊重自然的意志」與「愛惜一切生命」等等理念,卻未能表達漫畫中後段所描寫的戰爭殘酷的本質、人類狂妄的嘴臉,及最後面對末世的命運、甚至顛覆存在的目的等等,都甚為可惜。
 


然即便如此,看過《風之谷》動畫的你一定不會忘記:身著藍衣的娜烏西卡乘著噴射滑翔翼、在漠原上空飛越宛如展翅的白鳶;你也一定記得:厚重如山的王蟲全身佈滿了複眼,而當它們被激怒得失去理智時、十四隻寶藍色的眼睛會轉成鮮紅,那一心一意奔馳的模樣是如此絕望與哀傷。
 
如今的我其實相信,娜烏西卡是宮崎駿筆下所有女孩角色的原型。在他往後的作品中,你會在皋月的身上看到娜烏西卡的獨立與體貼、在小梅身上看到對未知生物的善意與絲毫無懼;在琪琪的身上看到令長者疼愛的真誠特質,又在小桑的身上看到勇猛而矯捷的武術身手。
 
當然也許,在際遇與沈著與對生命的體悟上,最接近娜烏西卡的其實是男生角色阿席達卡。但這部份我想留待未來書寫《魔法公主》的時候再行討論。在此我想說的是:宮崎駿在創造出娜烏西卡這個最符合他心目中完美女神形象(但又同時擁有青春與純真)的角色之後,只能在他往後的作品裡一再地把娜烏西卡身上的特質淬取出來、結晶而成不同的樣貌。
 


在理念上,娜烏西卡珍視一切的生命。即便是醜陋兇惡的腐海巨蟲們,她也把牠們當作是同伴,或共同擁有這片土地的主人。漫畫中的娜烏西卡對馴蟲師(飼養蟲類並與之共生的術士)伸出了友誼之手,這些千百年來被他族鄙視、因其渾身惡臭而避之唯恐不及的人們於是感激得近乎驚駭,認定娜烏西卡不是人類而是「長成人的樣子的森林」、是他們必須膜拜的女神。
 
娜烏西卡拉過馴蟲師的手觸摸自己的臉頰,告訴他們「你看!我跟你們一樣都是人類」。這是平等理念的第一層體現。而她更進一步否定了「對人類有害的生命就是邪惡」的價值觀,是以對散發孢子的巨蟲、吞噬土地的腐海,乃至漫畫中的巨神兵及其他殺人無數、內心醜惡卑微的角色都同樣予以包容。
 


王蟲的存在,也許是《風之谷》動畫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設定吧。那不靠言語、也缺乏肢體動作的形象,卻有老者的威嚴與深沈、專注與一意孤行的悲壯。牠(祂?)們既是腐海的使者,也是無聲的審判人。而動畫中的王蟲也許還有點單純,但在漫畫裡透過心靈感應,王蟲與娜烏西卡之間有過許多的溝通。至此更能感受到:在王蟲那深邃的藍色瞳仁中,存在的是更深的愛護與慈悲。
 
確實《風之谷》的主題情境,是在被人類摧毀的這片大地上出現了「腐海」這以淨化為目的、即使耗費千年也要完成使命的生態體系。凡是腐海覆蓋之處,因為會散發劇毒的瘴氣,人類根本無法在其中生存。在腐海外圍辛苦求生的人類,當然不會知道這些毒素正是先人留下的業障,是盲信科學與追求極致武力的時代留給後世贖償的罪孽。存活下來的人們只覺得腐海是個霸道地擴展著領地、要把一切空間都納入版圖的生態系統。
 


所以當然,人類將腐海視為絕對的侵略者,一心只想燒之而後快。也因而在動畫裡,當娜烏西卡在腐海底部發現乾淨的空氣、看見石化的樹木結晶細碎而成純白的沙瀑,她終於瞭解腐海存在的目的,及當世的現況之所以看似悲觀的源由。
 
這是風之女兒追求真理終於得償的感動,也是宮崎駿對這個正在逐步自我消耗、失去對大自然一切崇敬的現世悲觀的預期,及背後仍舊抱有的一絲希望。
 
另一項其實在漫畫裡被刻畫得更詳盡、但在動畫裡也不難發現的,是娜烏西卡天生的魅力與領袖氣質。猶巴老師在遇見漫畫裡唯一和娜烏西卡擁有同樣心靈高度的「森林人」瑟爾穆時,想起「這個人和娜烏西卡有同樣的眼神」。而便是這真誠清澈、篤定而無所畏懼的眼神,讓故事裡所有跟娜烏西卡接觸的角色無法不被她牽動,進而改變自己行事的初衷、相信並甚至願意跟隨她。
 


在《風之谷》的世界裡,儘管生活困苦資源短缺,但各國掌權者對權力的貪欲、及源自血海家恨而不斷延續的戰端,都未曾因為末世的逼近而得以減緩。在動畫裡是「多魯美奇亞」與「培吉特」之間零和的互滅,在漫畫中則有更複雜的「土鬼諸侯國」加入其中。但不論面對的是哪個陣營,來自風之谷的娜烏西卡都同樣地博愛,既然無法改變戰爭的殘酷、那就試著化解人心的傷痕吧。
 
也因此,娜烏西卡感染了每一個遇見她的人,讓他們逐漸質疑自己的立場、漸漸跳脫出原有的國族框架,以更高層次、愛護眾生的角度看待人類的命運。無論是故事中的第二女主角庫夏娜、土鬼國的高僧察魯卡、或是原本就對娜烏西卡疼惜而愛戴有加的風之谷大叔們,及把娜烏西卡視為女兒的王蟲們,都成了繞著娜烏西卡旋轉的角色。
 
而這便是領袖的魅力。當我在自己十分敬佩的漫畫家浦澤直樹的作品《20世紀少年》裡,看見他以同樣的魅力塑造女主角遠藤神乃的領袖氣質時,不禁要聯想著:也許浦澤直樹就是參考娜烏西卡才寫出這個角色的吧。
 


但在《風之谷》裡,宮崎駿也告訴讀者「一個完美的領袖,在達到半人半神的層次之後便是屬於所有生靈、而非單一族群所能擁有的」。所以你會多次看到娜烏西卡聽見心底的召喚,產生像是「南方的森林在呼喚我,我非去不可」,或是「我必須前往一切的起始之處,才能真正找到答案」的想法,然後說走就走地乘上那白色滑翔翼、升空之後盤旋一圈向大家道別,接著便留下只能望其身影興嘆、從此一顆心陪著她流浪的人們,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而這便是王者的孤獨。因為無法不回應心底的探詢、因為身為人類與自然之間調和的使者,娜烏西卡即使沒有御民的意念,卻有仁民的使命感。也就是這股「非我難成其就」、「唯我能仁天下」的自知,讓娜烏西卡到了後段有股君王的氣勢,無人能擋。
 
但也是這樣的使命感,讓她永遠都是馬不停蹄的、也永遠都是孤獨的。只是娜烏西卡自己也說了:「我時時都在惦記著谷中的每一個人。我可以感覺到有許多人正在守護著我。」確實故事中所有的角色到了後來、幾乎都願意為她而捨身。所以她從來都不害怕,因為這樣的孤獨,其實永遠都不是真正的孤獨。
 
然後,在進入下一段之前,我想先提醒一下我可愛的讀者們:接下來,將要無可避免提到漫畫版的關鍵劇情了。雖然也許先知道這些,並不會影響你們將來(如果之前沒看過漫畫版的話)第一次看的時候得到的樂趣,但為了許多可能十分敏感的讀者們,我還是得先在此註明一下。
 


風之谷的漫畫版相較於動畫,首先最明顯的差異是在「庫夏娜」身上。作為多魯美奇亞帝國的王女,庫夏娜被描寫成烏王的四個子嗣中最為驍勇善戰、最有王者資質,也最疼愛部下因而最受愛戴的王位繼承人。
 
在動畫裡,僅僅刻畫出庫夏娜的狠勁,及其後來被娜烏西卡動搖的個性;但在漫畫裡,庫夏娜先是被自己的皇兄們及甚至烏王本人所陷害,悲痛不已地失去了她所鍾愛且引以為傲的部將們。而在受到娜烏西卡的感化、漸漸看清了世界本質的同時,那讓她賴以維生的「復仇」意念又在她目睹皇兄葬身蟲口的瞬間灰飛湮滅。
 
於是故事後段的庫夏娜儘管狠勁不變,卻多了幾分仁者風範,也多次表現出從容面對死亡、順應天命的坦然。但正如娜烏西卡所說的,庫夏娜原本「是一隻心胸寬大、擁有巨大雙翼的善良的鳥」,只是如今「受傷受得很深了」。
 
在動畫中僅是陪襯的猶巴老師,在漫畫最後是為了守護庫夏娜而死的。他告訴她「妳的血已由我洗清,如今是純淨的了。自此以後,王道就要由妳展開了...」雙手沾滿鮮血的庫夏娜,終於學到了自己還有必須活下去的理由。
 
而猶巴臨死之前,心中的禱詞是「溫柔的風啊...繼續前進吧....」他一路看護著他的兩個女兒,而如今她們都長大了,該是踏上自己的路的時候了...
 


同時,漫畫版也大幅提升了「巨神兵」角色的重要性。在動畫中僅僅出現了幾幕、樣貌噁心且處境悲哀的巨神兵,和娜烏西卡之間甚至從未打過照面。但在漫畫裡,巨神兵是土鬼國原本試圖奴役的武器,卻在後來認定娜烏西卡是他的媽媽,一方面自願扮演起守護的角色,一方面又以意在言外的超然目光看著與之互動的人類們,並自稱是「帶著光環的調停者與戰士,同時也是『審判者』奧瑪」。
 
巨神兵這角色的出現,是宮崎駿想要闡述「力量本身是沒有善惡的」。就算是絕對的毀滅性力量,其正義或邪惡的本質也是源自使用它的人。但人們往往不知道,正是這些原本沒有惡意的力量之誕生,造就了世界毀滅的事實。所以它們一方面無邪地存在,一方面又其實是「死去會令這世界更好的」。如果這些力量擁有自我,當會明白它們的命運是多麼悲哀與不仁吧。

 

在此同時,巨神兵將娜烏西卡稱作是「生下我、引導我、賜給我名字的小小的媽媽」。而娜烏西卡的領袖魅力與女神特質,在故事裡多次被轉化成母性的力量。當她救了那個被當作誘餌的王蟲幼蟲時,稱呼牠為「勇敢的孩子」;就連她在夢裡安撫土鬼皇弟那蒼老而悲哀的靈魂時,也稱他作「乖孩子」—這不經意流露出的母性氣質,正是娜烏西卡照顧眾生的欲望之體現。
 
但更有趣的對照在於,其實漫畫後段提到娜烏西卡的母親時,她自己說道「母親在生下我之前,已經有過十個先後早夭的兄姐了」。所以「她雖然疼惜我照顧我,但卻並不愛我,因為有一股太深的傷痛存在她心底。那就是死亡的氣息。」
 
相對而言,庫夏娜的身世是:疼愛她的母親為她服下了劇毒、喪失心智,因而庫夏娜一直都是為了「要將令母親身陷深淵的毒蛇的獠牙連根拔除」而活著的。庫夏娜一心要為母復仇,因而成為多魯美奇亞最駭人的白色魔女;反觀缺少母愛的娜烏西卡,不但沒變得缺乏安全感,反而在面對其他人時展現出母愛的慈祥。這真是有趣的對照與轉化。
 


再說漫畫版的另一大重點,便是「土鬼諸侯國」的存在。
 
作為多魯美奇亞帝國「西洋的、武士的、崇尚古典樂與理性(?)科技」等等特質的對照,土鬼帝國顯得較為宗教導向、崇尚法術膜拜僧會,具有東方文化的味道。但不論掌權的核心是工業科技或宗教約束力,這兩國的王府都同樣蔑視人命也蔑視大地的力量。
 
在土鬼國核心,是以心靈能力與法術御使臣民的神聖皇帝(實則是「皇弟」)密剌魯帕、及其野心勃勃的皇兄納姆利斯。統治土鬼國數百年以來,他們早已失去等待大地重生的耐心,更妄想利用大地毀滅性的力量做武器,在臨死之前滿足自己權力欲的極值。
 
神聖皇帝的不可一世,及其背後的不堪一擊與不安全感,在密剌魯帕對娜烏西卡的無窮畏懼、及其身後那卑微畏縮的形象上,或納姆利斯雖然一再移植身體常保青春、實則是個人造人而僅有的一副缺乏生之喜悅的軀體中,都被描寫得荒唐而悲慘,令人不勝欷噓。
 


而土鬼國更以科技培養的人造粘菌作為武器,試圖以焦土政策殲滅入侵的多魯美奇亞大軍。這等觸犯天條的罪行引來《風之谷》世界中天罰的具現,那便是巨蟲奔流、互相吞吃,終至形成大片腐海的「大海嘯」浩劫。
 
然而在描寫大海嘯的段落中,宮崎駿同時也透露出他心目中的植物生命哲學:即使是人造的、際遇悲慘的、心中只有仇恨與怨念的變異種粘菌,依然是粘菌的一種、是該被平等看待的生命。所以腐海、王蟲,及這個生態系裡的各種動植物紛紛來此匯集,既為了平息粘菌的怒氣令其安定、也為了形成一個新生命體的發源地。
 
面對她所深愛的王蟲慨然奔馳赴死,娜烏西卡哭著對牠們說「我不想要你們死去!」但走過這一遭之後她才明白,在植物或甚至整個大自然的哲學裡,吃與被吃、生命與死亡都是同一件事情。因為死後歸入塵土、成為大地的一部分,這本身就意味著重生。同樣的道理其實在《獅子王》片頭、在慕法沙向小辛巴解釋「circle of life」的觀念時曾經提及,但其深刻與具體當然遠遜於《風之谷》。
 


然而另一方面,當故事發展至此,體會到這層道理的娜烏西卡深受感動,決定和王蟲一起赴死成為「樹木的一部分」。也許對她而言,這才會是最幸福的結局與選擇吧。但王蟲作為大地的代言人,就像豬神選擇要讓阿席達卡與小桑活下去一般,同樣地為娜烏西卡留下了機會。身為一個人、而且是看透一切並習得生命本質的人類,娜烏西卡她必須活下去,教導並帶領人類面向明天的命運。
 
但王蟲所做的只是為她留下了選擇。而娜烏西卡自己,是在接受了末世的命運、並瞭解到「我們的生命就好像風和聲音一般,是『活著』的回音...」之後,仍舊選擇要醒過來面對明天,才變得篤定而透徹的。至此《風之谷》也擺脫了邁向虛無的可能,而先一步肯定了生存本身即使困難重重、但絕對是比任何形式的尋死都更有勇氣的作為。
 


然後,在宮崎駿把他的價值觀都幾乎注入了這套漫畫中之後,在《風之谷》的結尾之處,他卻為這個故事塑造了顛覆一切的真實。而這也把整部漫畫帶到了哲學思辯的層次。
 
最近三次翻看《風之谷》,我都一再地想起另外兩部風格特殊的科幻經典。一是庵野秀明十二年前的電視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二是華卓斯基兄弟的成名作《駭客任務》系列。關於對人類無法掌握的巨大力量的操弄,及人類無法承受更無法左右的天罰式災難,在《風之谷》中都得到不留情面的批判、及跳脫善惡二元的描寫。這部分讓我想起了《EVA》對神話力量的解讀,及人類妄想扮演上帝的描繪。
 
但當然,更讓人聯想到《風之谷》結尾的,是《駭客任務》後段對於存在的辯證、及既定使命的選擇。
 


在動畫裡,腐海存在的目的是將人類的罪惡與骯髒昇華到表面、予以排除;但現存的人類卻無法面對過去的自己而欲撲滅之,於是王蟲要懲罰人類、並犧牲自己成為腐海孢子的溫床。
 
但在漫畫中,宮崎駿在最後創出「修瓦(土鬼國首都)的陵墓」、亦即數千年前高度發展的人類社會所留下的生物電腦,打算透過「提供過去的尖端科技」來主導淨化的過程。
 
這是先人們為了拯救被其摧毀的世界,而留給子孫們的龐大的財產、同時也是龐大的責任。一切的過程都是被計畫好的,包括腐海的生成、蟲族的存在、大地的逐步被覆蓋等等;這部巨大的電腦不只供給土鬼王室統治人民所需的科學技術,更保有一切物種純潔的胚胎,以待淨化完成之後讓大地恢復昔日的生機。而面對如此的真實,代代君王只需遵照先人的意志,便能等到世界復甦、萬物重生的那天。
 


但在明白了真相,走到現在與過去、命定與未來的交界處時,娜烏西卡對這一切所說的是三個字:「我拒絕!」
 
如果現存的人類的命運、及其使命與未來都是由先人決定的,且連腐海與蟲子的命運也是早被選定的,那麼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在《風之谷》最後,娜烏西卡與修瓦陵墓的主人、亦即那扮演神之角色的生物電腦,進行了一連串精彩的辯論。娜烏西卡對祂說「你被造出來作為淨化之神,卻完全否定了死亡,因而變成連『活著』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最醜陋的東西」。
 


即使一切的生命都是由先人所設計所創造的,但在生命誕生之初,它便成了擁有自我的個體。所以王蟲與腐海與甚至單純的粘菌,都懂得要為了生之喜悅而存活下去。在此宮崎駿挑戰的是命運既定論。因為淨化的用意雖然是良善的、是為了迎向未來的光明,但「淨化」的本身卻否定了「演化」;寄望後世順著計算好的道路走向陽光,同時也就否定了生命為自己找到出路、踏上正途的可能性。瞭解到自己只是先人掌上的一顆棋子,代代的君主因而失去存在的方向,是以紛紛變得消極而黑暗、讓鬥爭與虛無在人間繼續滋生著,永無結束。
 
崎嶇不平的道路當然危險得多,但否定生命度過難關的可能、並要他改走另一條事先準備好的安全的路,這便是對生命本身最大的污辱。
 


談到這裡你發現了嗎?這是否不只和《駭客任務》的哲學重疊,而其實更貼近人類社會中永遠都存在的、家庭與父母對自己孩子的關注?
 
《風之谷》所肯定的是「絕對的自由」。而絕對的自由不在選擇哪一條路,而是願意站在一旁、等待生命自行尋找出路。相信並順從命運的同時,並非代表命運是既定的,而是在一切未知的狀況下、坦然接受任何未來的可能。
 
娜烏西卡想賭的,是生命變異的機率。雖然這勢必跳脫先人的庇蔭、也在統計上是一條危險的路,但演化的本身正是建基在變異之上,是一連串的偶然與意外。
 


當然,這樣的態度無法不被指責是虛無、是侵蝕生命之光的黑暗。但娜烏西卡說出「生命是在黑暗中閃爍的光!」正因為有了黑暗、光芒才相對耀眼;因為生命之中永遠都有痛苦與悲傷、仇恨與愚昧,所以人們才會更懂得珍惜快樂、把握自由地活著的每一天。
 
如果完全否定了黑暗,那將永遠沒有機會放心地享受光明。因為光明與黑暗正是構成生命的兩面。至於死亡,那只是生命旅程的另一種形式;相信這個世界、並接受了各種命運之後,存活的人們便懂得享受生命、將逝的人們則學會嚮往彼岸。更重要的是,要相信生命是會改變的,而未來永遠都有新的可能性。所以娜烏西卡說:「即使是一片葉子、一隻蟲,我們的神都會存在其中!」
 


在故事的後段,風之谷中誕生了新的「風之和子」:能夠看得見風的女孩。這是令人雀躍的喜事,但谷中的老人們卻也同時感傷著;因為大家心底都清楚:當谷裡誕生了新的風之和子之時,也就意味著舊的和子不會再回來了。
 
如今回想起來,那陣風劃過被白沙覆蓋的大地、徐徐地向著這片山谷吹送,竟然已經是二十五年前的事了。
 
在萬物俱寂、煙沙飛鑠的天地之間,那陣微風經過萬里的漂泊、吹過乾涸的林地吹過無言的村莊,在文明凋零、生命之火僅剩下微微星點的如今,只將滿天的蒼藍襯托得更加無奈。
 


1994年1月28日,宮崎駿在Animage結束了《風之谷的娜烏西卡》長達十二年的連載。那天正好也是我的十二歲生日。但我卻是在十三年之後才讀到這個結局,並看見他在最後一格裡寫著:「雖然還有好多事沒說,但是,故事就暫時在此告一個段落」。
 
十二年已逝,如今娜烏西卡以及故事裡的所有人,都終於懂得「無論多麼地痛苦,都一定要想辦法活下去。」
 


直到那陣風吹進這僅存的青色山谷、吹進那夕陽所留戀的村落,人們的笑聲才被隱約地聽見。二十多年前的微風吹撫著小溪、吹遍了林地,從老婆婆的皺紋之間吹進了孩童的笑靨;在經歷過戰亂的人心中吹起了安詳,在生命枯竭、被黑暗所覆蓋的世界裡吹起純淨與希望...
 
更在那金色的草原、及千百年來不曾放棄孕育生命的大地之上,吹撫著風之女兒那溫柔的髮絲、及恣意飛翔的身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