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學校,不是學生身分之後,讀的書甚至比在校的時候還要多,當我認知到這一點的時候,其實是覺得有些荒繆的,或許更只是驗證:失去後才懂得珍惜。當我不再是那個身份的時候,格外的懷念,也許也因此才會鞭策自己不斷的閱讀,像是雜食性動物一樣,讓自己眼界更開闊。
離開學校前的一段日子,我已經開始不斷的啃食我以前從未接觸的東西,尤其是純文學類的。漸漸的,自己的口味就這麼出來了,自己也覺得相當的不可思議。不過喜歡看雜誌的習慣依然維持,甚至有加重的情況。
其實我的興趣並不多,但是這些興趣卻佔去我多數的時間,有時候總覺得在追趕著。像是閱讀,我不只讀喜歡讀的,甚至是看起來有趣但以前沒接觸過的也會去讀,甚至還介紹書的書,然後再去找那些介紹的書籍來看,就像是唐諾所說的:下一本書在哪裡??就在你現在讀的這一本書當中。
對於喜歡的作家介紹的作家我也相當有興趣,我喜歡他,他又喜歡她,所以我也去看看她寫的書,看完之後很有可能就因此黏上了,所以閱讀的地圖一直在擴展。不過我甚少讀的類型大概就是推理作品,以前很喜歡東方出版社的福爾摩斯全集,但是我從來沒有猜對過兇手。
對我而言,看推理小說不要是動腦猜兇手,而是跟著進入小說家所塑造的世界當中,我會深深佩服解謎的過程,但那就交由給書中的主角來負責,我不會嚐試角色扮演。
讀書讓我對事情的包容力越大,也讓自己感到越謙卑,有時候可以從書本當中得到慰藉的力量、奮發的能量。我是從散文開始接觸,從前讀小說,總是喜歡比較輕薄短小的,像是天地一沙鷗、小王子在很久以前就看過,但是那時候並沒有什麼感覺,現在重讀這些作品的時候,感觸特別深。
因為不斷的讀讓我對作品的解讀以及理解有更深的感想,由其是當我曾經挑戰過一些比較艱澀的作品之後。當然,若是作者以死的論調,我讀什麼就是什麼,作者想要向讀者傳達什麼這一件事情根本是行不通的,那們我讀村上春樹其實是一我自己的方式在理解,對於他想表達什麼,根本就有一面牆擋在其中,無法橫越。
不過我不是很能接受這樣的觀點,作者/作品/讀者其實應該是共生的關係,更為繁複辯證的過程。作者想要傳達什麼義理訴諸於作品(也許是文字、圖畫、照片、裝置藝術、服裝),但是作品表達出來的也許又事那麼一回事。另外就是讀者本身的感受力是否能夠跟的上作品,跟作者同調,觀看時候的專心與否,導致閱聽眾最後理解的概念,是很難控制的。
這當中的感覺,尤其是在看中天書坊主持人陳浩對談作家的時候,特別明顯。他當然會請作家談他/她的作品,不過不時也會以他自己讀到的感想跟作者本身進行討論,這是非常有趣的。那不是代表啥對誰錯,而是觀點的交換,甚至進而可以觀照到主持人以及作家本身的文化資本。
我並不是一個專業的書評者,對於文學理論也不熟悉,只不過我樂於接觸,甚至是想要看懂,當一個興趣到這樣的地步,花樣就會多了起來。文學和電影總是相關的,許多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像是日本動畫吉卜力工作室的新作就是改編自奇幻文學。在二份月的聯合文學當中,請到兩位導演談成英姝的新作,從電影的角度分析這本小說。
我的另外一個興趣也是看電影,不過近來觀影的喜好漸漸的走向較為小眾的,還不到完全藝術電影的部份。這次跟老妹去到百事達借片,我想借的片子很多他都沒聽過:神秘肌膚、暴力效應、我心遺忘的節奏、面子、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巴黎我愛你、馬奎斯的三場葬禮。上次列出想看的電影,就有性愛巴士、縱慾、冥王星早餐、火線交錯、完美女人、口白人生。
或許我問我老妹不準,但是以上這些電影有哪些是你想看的呢??我當然還是有喜歡的大眾化的片子,像是我看完的墨攻、頂尖對決,還有很想要借的超人以及007皇家夜總會、奪魂鉅三、龍騎士。看到這些片名應該會讓人滿心安的,感覺就有活在這世界XD
看雜誌這一件事情就比較單純了,像是壹周刊ok,時尚雜誌(其實跟型錄差不多)GQ、MEN’S UNO,設計類的Dpi、PPaper、商業類的商業週刊、遠見、30雜誌,文學類的印刻、聯合文學,到誠品好讀。之前我也看學術性的當代雜誌,最近是還接觸家居佈置的雜誌。所以每次去到書店,在雜誌區我都可以流連很久。上次就是這樣,讓我錯過了李欣頻的座談會,真是扼腕。
無論是電影或者閱讀,都帶給我很大的樂趣,甚至覺得那不僅僅是興趣,甚至是構成我的一部分。心裡頭還是有那麼一丁點期望,如果我的興趣將來能夠跟我的工作相輔相成,那也就在好也不過了,所以那也是我盡量努力的目標。找到一個自己有興趣的工作,或者這份工作就是自己的興趣,不少人想的跟我一樣,與大家共勉之。
- Feb 24 Sat 2007 14:41
時間哪裡去!?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