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太堅強

張維中的《不是太堅強》,是他暌違六年的散文集,書背文案清楚的寫:「長達六年的緩慢書寫,〈不是太堅強〉記錄了張維中在真實生活裡,許多光怪陸離的,時而愉悅時而感傷的事情,關於這些無奈的分離,那些成長與青春的回音。(中略)總在小說作品裡,讀者與朋友印象中,呈現出溫暖的、陽光積極面的張維中,其實從來不那麼堅強。然而,他反而認為作為一個脆弱的人,是比一個勇敢的人,需要更大的力量。因為只有看清了自己的弱點,承認了自己的淚水,才能將壓力釋放,準備好去擁抱下一個希望。」

一直喜歡這本散文集,卻不知道應該如何下筆才好,遲了一年多的時間,我終於能夠書寫。喜歡的原因除了書名《不是太堅強》很討我的喜之外,則是他所認為的:「為一個脆弱的人,是比一個勇敢的人,需要更大的力量。」這句話深深的打動我。

每過一陣子,我詢問友人,我是個什麼樣的人,得到的總不外乎:工作能力強、讀比他們還要多的書、很有自己的想法、當然也包括常常想太多......等問題,無論如何,正面的比負面的多。可是,但是,只有自己才清楚明白,自己內在的陰影多麼巨大,掌空著自己的情緒,使之起起伏伏、搖擺擺盪。

大學時候修習普通心理學三學分,除了對於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防衛機制稍有概念以外,不知道是哪位學者提出的「出生序」的研究讓我印象深刻。老大、老么以及所有孩子裡最中間的那名,呈現出不同的人格特質,不過總是有共同性存在,例如父母親期待老大作為家中的經濟支柱,期盼替家裡犧牲奉獻,作為榜樣......

張維中寫:或許是因為我不喜歡變成別人的負擔,所以從不希望把自己過於混亂的一面攤開來要別人解決。許多事情,自己能做多少就算多少。把一團混亂的思緒拋給別人,可能害別人手足無措,而且多半到頭來仍比須靠自己解決。因此我始終以為做一個盡本分的乖寶寶,不給身邊親愛的朋友製造麻煩,別人就以為我夠懂事,明白我為彼此的情誼是做出了些穩固下去的努力。

不過事情的走向並非如此,他的朋友因此認為:「反正你什麼是都會自己處理好阿,我不知道還能為你做什麼。」他因此領悟:為了不想製造他人困擾而顯現的風平浪靜,最後卻有可能讓自己沉下去。電影《27件禮服的祕密》裡,女主角想要幫照顧每個人,卻忘了要做自己,所以她搞砸了她妹妹的婚禮,以一種她無法開心的方式。女主角的妹妹告訴她,她不需要她的照顧,她不要她姊代母職的照顧她,希望她像個姊姊一樣。

我們始終要學會接納自己,關照自己的內在、本心。不需要偽裝自己、強迫自己,逼自己堅強。勇敢是在於接納了自己之後產生的。

前一陣子,我有滅頂的感覺,在更前一些時候,我早已經滅頂,忘了後來得到的靜定的能力。「靜定」思索自己要的是什麼!?我對旁人在意的事物不甚在意,當陳水扁的事情耐的沸沸揚揚之餘,我也是聽別人的轉述後,才留意起新聞。當全民瘋奧運,全神關注中華職的表現,我一場比賽都沒看,相當自我。(連試圖上網搜尋的意圖都沒有)我只看我想看的,我只聽我想聽的。我使用網路的時間遠超過電視,我在網路上訂閱我想要看得blog、電子報。上下班的過程(去公司以及離開公司)裡聽ipod,就讓那些歌曲不斷的重複,喜愛的無以復加。

散文集共分三部份,第一部份「直到重逢的那一天」,記錄這六年來他想分享的事,有他被搶劫、他出國、他跟家裡的關係......種種;第二部份「呼吸」是他的心情隨筆(他所言:長短句),比起第一部份,更像是現在正夯的「Twitter」;第三部份「興趣的範圍」是他發表在男性時尚雜誌Men's Uno的專欄集結。有些人或許會討厭散文集裡有作者某個專欄的集結,之於我,沒那麼多時間與耐心,每週每月的等待,直接把書捧回家閱讀,更加過癮。

例如馮光遠《本文作者為國寶級白目》,就是一篇篇令人發噱的搞笑文章,讓我從頭佩服至尾,那些文章是三少四壯級每週的文章;又例如詹偉雄《風格的技術》,收錄他與各專業人士的精彩對談(觀點),這些對談讓我思考更多、想像更多、也明白更多。那些文章原本散落在不同月份的雜誌裡,省去了我蒐羅的時間。

喜歡一個作者,往往是看作者是否能以知性/理性/感性三者隨意的組合,和讀者真誠的對話。張維中,對我而言是個誠實而溫煦的為文者,可親的一如鄰家大哥。陽光的鄰家大哥,不定時的在網路發文,固定一段時間,我晃到他的網站看看文章,感受陽光以及溫暖。「溫暖」是他文字給我的感覺,人生理那些不得不、那些關乎分開、旅行的種種,成為記憶裡成長的回音。與家人共處的點滴、去看展覽從學生那得到的啟示是道德教育須在加強、一趟異國旅行裡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個毫不特別的下午時刻......這些在他書裡迸出「生活」的氣味。

除了「陰暗面」,我似乎沒在「時光流旅」裡流露出「溫暖」的氣息。或許那可作為和我本人最反差的部份,但,我想汲取更多的感動,讓人更有勇氣看過去,朝向未來。自己的書寫,或許更下意識的指出自己本質上是個什麼樣的人、受什麼樣的教育、變成什麼樣子(別人期望的樣子),以及,自己最缺乏的部份。

不用太堅強,學習放下,進行一趟完全自我的旅行。沿途中,所有觸動自我的人事物,都將被記憶、記錄,變為成長的催化物,生命因而有了不同。

摘:
無論在哪一個角落,青春總有賞味期限,而人生會遇見的喜怒哀樂,縱使背景迥異,情緒卻是恆常相似的。每一個人都會在成年或老去的時光,和青春的那個自己對話,直到遙遠的已聽不見,仍將喃喃自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