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究竟什麼是BOBOS?撇去聰明善辯一如廣告文案的這個複合名詞:布爾喬亞的波西米亞人,它是美國戰後嬰兒潮在當權者仍然保守反動的六七0年代成長,經歷了革命與搖滾樂,然後進入他們曾經反抗或視而不見的資本主義社會後,所呈現的一個集體面貌。

他們在妥協或適應的同時,仍堅持著反抗的精神。資訊時代的快速來臨,帶給這些高學歷知識份子創造的高度空間與財富的快速累積,於是他們發展出一整套不同於「傳統美德」的自我展現的方式。這條曾經被冷嘲熱諷化約成「從嬉皮變成雅痞之路」,有它截然不同於過去任何世代中產階級的生活價值與歷史經驗,即使其中有虛矯自戀的成分存在,那些虛矯自戀將亦是脫胎自嬉皮時代的類質產物。


布爾喬亞 和 波希米亞 的新族群 - BoBos

波希米亞 (Bohemian)一詞來自法文的 "bohemiens", 指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一群反文化的年青藝術家. 話說18世紀末, 畫家只是在社會中下層的一種職業, 也是為上流社會工作的工匠, 他們並沒有自由創作的空間, 沒有多少學識, 也沒有社會地位. 他們以販賣藝術品為生. 正因如此, 一班年青的藝術家在19世紀初聯合起來發起了一連串的運動, Romantic Movement, 去獲取大眾對他們的專業的認同. 他們亦成為了最早期的波希米亞族.

現代的波希米亞族群喜歡藝術, 文學和音樂, 經常性地反潮流, 或喜歡自由地發表他們對生活的觀念, 亦不受傳統的思想所約束. 換言之, 他們喜歡另類的生活模式, 崇尚自由解放, 而他們多半是藝術家和知識份子.

至於布爾喬亞 (Bourgeois), 就是馬克思口中的資產階級. 他們在大企業內工作, 生活細節一絲不苟, 腳踏實地的做人. 他們捍衛傳統和中產階級的道德觀, 也就是 80年代的積極進取的典範.

到了 21世紀, 年輕的一群, 大約由 25 到 40歲左右, 無論在心態, 處事方式, 工作態度和消費模式都在不斷的調整和修正. 漸漸地形成了一個新的階層, 他們既不是波希米亞族的嬉皮放浪, 也沒有布爾喬亞族的古板, 他們是兩者之間的混合, BoBos. 這些認同資本主義制度, 卻懷有社會主義理想的菁英份子, 個人品味表現得很偏執.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cottelse 的頭像
scottelse

歲月拾遺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