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06年時候寫的文章,當初跟A談到他工作的種種,現在回過頭來看這篇文章,有些自己的想法依然成立,有些卻又覺得自己太幼稚了。一如工作很疲倦,回到家就無法繼續閱讀。前一陣子,早上十點到班,超過十一點才從公司離開,回到家之後,身心俱疲,只想在洗完澡後好好睡一覺。偏偏壓力大,睡不好,經常有夢。我跟A一樣,都是工作狂,事實上,我們對於工作有一種偏執,希望能夠做的好,對得起自己,往往超過了自己的負荷卻不自覺;我在看見了別人沒有同我這般認真,我會悶在心裡,當同事計較他與我的業績的時候,我不免會想到付出的程度,但是這些又怎麼比較呢!?說不定,在他心裡,那已經是他的最大能夠做的。

最近我妹成為大學新鮮人,不過她讀得是夜校。日校跟夜校,夜校比較有名氣,在學校的知名度上,我給的建議是選擇有名的夜校就讀,而不要選擇我從未聽過的日校,即便是我家人認為日校比較能夠學習到東西。學不學的到東西,端賴我妹她進大學的態度,我有給了她一些建議,希望她在經過重考後,上了這所學校,能夠好好的學到一些東西,自我成長。

關於工作的事情,最近我想了很多,很多人給了我很多不同的聲音,最後我選擇聆聽自己。我不想要證明什麼,只想要走自己想走的路,我仔細看過去發生過的那些,我認為我可以承受的了。同事說:既然如此,那麼你為何要離開!?倘若要解釋,需要很長的篇幅,我只想說:我不快樂。即使薪水不錯,但是這份工作經常不在我的掌控之中,太多事情來不及就發生了,只能被動的接受。職場裡頭的人事雜遝,也是我不願意繼續的原因。

他們說:你無法把握下一份工作會比現在好阿!? 我說:我會找到比現在好的工作,一定。



我問他,你現在所處的職場,跟你想像中的有何不同。以及你過去,現在,未來有可能面對的瓶頸是那些!?

【見樹又見林】裡頭是這樣寫到:「真正對我有意義的不是聲音本身,不是衝擊我耳鼓的振動空氣,而是我用來形容聲音的詞彙和觀念,這些詞彙與觀念使得聲音產生意義。真實其實是我腦袋想出來的。」這一段話是作者提到他聽到「雷聲」,看到「烏雲」,以為會有暴風雨,又想到窗戶沒有關,所以急忙的跑去關了窗戶,後來才什麼都沒有發生,是虛驚一場。對於那個現象產生的聲音,我們命名為雷聲,之後雷聲有了意義,也許是經驗,也許是別人告訴我們,我們之類雷聲之後可能會下雨,或者伴隨下雨,就算沒有下雨。不管怎麼樣,我們命名了雷聲之後,「詞彙」本身建構出一種真實,一種意義,我依照這種意義在行動著。

我命名那個我從未接觸過,他之前也從未接觸過的,叫做職場。不管是別人告訴我們的,或者是自己從電視或書本報章雜誌接觸。這詞彙建構一種真實,一種意義,我們會因為意義而行動。聽說職場不可以得罪上司,於是……。接觸之後才發現這個職場,與口中所說的職場,既一樣又不同,總是有一些規則可循,但卻又因參與其中的人而有所不一樣。

這種事情是不是常常在發生,是不是其實我們常常想像錯誤。

我想知道你所處的職場,跟你想像中的有何不同。是哪裡不同。你原本是如何認為的,是從什麼管道的。我又更想要知道,你大學所學的跟妳職場的關連,聽說大學學的到職場上沒有什麼用,所以我更想知道,是哪裡的想像出了錯!?假設,我們一開始就相信,理論與實務相結合,並且極力想要實現,後來發現大學所學的到職場上只有非常少部份可以運用,請問你是否會覺得大學學的沒有用呢??我是不是可以假設,沒有人說,大學所學就是讓你可以到職場上馬上運用,至少他不是技能性的(word或excel在大學學習裡佔非常少部份吧!?)。

如果這麼推下去,是不是可以說若要理論與實務相結合,請職場裡頭的人來教書會更好,也更快的能夠學以致用,前提是學以致用的用,是專指用在將來就業上。反正學以致用在生活裡頭的用都不算是用!?在思考議題上頭的用都不算是用!?非得要職場用的用才算是用。可以這麼說嗎??

那麼,大學為何要教授這麼多理論!?

不過大學如果只為了讓你在工作實務上可以馬上運用,那麼不就跟一些職業訓練所一樣,跟一些補習班一樣,何必學這些理論。或者是一開始就假設錯誤,大學並非只是為了職場。的確在一開始進入職場的時候,很現實的是以學歷以及在校成績來判斷你適不適合,不過一旦職場經驗久了之後的轉換跑道,看的是職場經歷。

我為什麼要問這些問題,只是因為我看到一些事情。我看到有人在唸了大學之後,發現這不是他想要的。我發現有人到了職場之後,認為大學學的沒有什麼用。就算是有人唸了研究所,他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念,或者是明白要念,卻是唸的痛苦。我們是不是對於大學,對於職場,對於研究所,都想像錯誤!?一直到很後來,我才有了自己比較可以說清楚的想法,來談談這一些關係。

的確是現在社會很競爭,事實上存在的是剛開始要進入企業的門檻存在的學歷高低,於是一堆人要高學歷。可是這跟大學以及研究所當初設立的目的不一樣,不是嗎??設立大學以及研究所的目的又不是為了幫企業篩選誰有資格誰沒有資格。不過,大多數的人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反正有高學歷要考就考,可是我們對於大學/研究所的想像呢??

學歷變成了職場價值,但是學習的內容呢??不知道有誰在大一的時候想過,我上大學要學什麼,我如何讓我的大學生活過的充實又有意義。我想要變成一個怎麼樣的大學生。對我而言,我當初是真沒有考慮過這一塊。

現在要我說,我會說大學是廣泛的學習,多方的嚐試,以及待人接物的調整。除了繼續唸研究所或者是出國,大學或許就會是學習的最後階段,之後面對的是兵役,兵役之後還是職場,不管怎樣就是出社會。可是那時候已經沒有多少時間讓你繼續的學習。真的遇到貴人上司才會送你去深造,如果沒有是不是要自求多福!?

到時候你面對的是做不好的業績壓力,或者是上司的緊迫盯人,回到家的時候累的完全沒有力氣好好的看完一本生硬的書籍。或許六日得加班或者是職場的教育訓練,要不然就是忙著跟男女朋友相處複習一下感情。更不然就是大肆採購消費添購家裡面可能已經有的第三套化粧品或者是新的手機。社團的各種活動,平常跟同學的打屁聊天,去不同系旁聽不同課程或者是晚上可以去補習額外的電腦技能,還是去地球村勤練會話。大學的時候,我總覺得時間好多,好多事情可以去做。學習的最佳時光也是在這時候,出了社會你都幾歲了,你還記得住這些複雜到不行的理論嗎??

我想充大背景知識,最好的時間無怪乎這些年,無論你將來是不是要帶去職場上用,但是用不上,你將來也沒時間去學了,不是嗎??我想,研究所的訓練是在專門的領域,能夠對現象有不一樣的想法以及看法,有更多深入的切面可以觀察,能夠有獨立思考答案以及提出解決方法並且動手去解決的人。進行更高層次知識上的思考,我的想法是如此。

職場上用的當然不會是這一些知識,但是你越是要高階的經理,你卻需要更廣的視野以及更敏銳的思維,這一些,不是職場上可以教妳,反而是需要透過長時間的學習以及訓練。公司要規劃未來兩年之內的成長策略,這誰能教你呢??你必須對國內外環境有評判的能力,有判斷的依據準則,看到問題的能力。這一些不都是思維上的訓練??一個四年內都不斷的在留意國內外政經環境的變化,看新聞,以及四年內不斷的每天注意明星誹聞。也許例行性的事務大家都可以很快上手,不過需要問到剛剛那樣的問題的時候,哪種會勝出呢??

先到此告一段落。

我講一個例子。我大一有個同學,她剛考上淡江的時候,因為家裡發生了一些問題他必須要先休學,工作幫忙紓緩家裡經濟,以及存自己的學費。開學之後,她找到一份在淡水巨匠的講師工作,當時是先試教,後來就一直做正式的講師。然後大一上下兩學期的拿獎學金,不過大二就毅然決然的轉系,因為他認為企管系不是她要的。她後來轉到資管系去,我在大三的時又遇見她,她說他又修財金輔系,工作那邊依然在做,她很忙,沒辦法跟我多聊。

班上一些同學認為她很現實,對我而言我看到的是她很清楚她要什麼,並且對自己負責。我想她唯一忽略的是所謂的人際關係,但是我想對於她而言,那可能是最沒有辦法兼顧的,不過不一定對她而言,那不算是損失。

也許我們對很多事情有不當的想像,實際遭遇之後心裡頭有各種的不能適應,但是重點是你有沒有積極的跳出你不想要的這個框框。

有所作為。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想像錯誤,那麼我們應該要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建立一個正確的心態,以及積極的作為。但是我認為很多事情不能得過且過,而且只是抱怨。發現大學生活不是你要的,那麼你應該要搞清楚你要的是什麼,以及大學是不是提共這一些。如果研究生的生活不是你想像的那樣,你只為了文憑去念,念的辛苦一直萌生退意,然後成績也不是頂尖,也沒學到什麼東西。會不會最後只落得,原來XX研究所畢業的也不過如此,那麼又何必呢??我總認為要搞清楚教育,以及將來就業其實是有很大的差異。對於上大學,上研究所的心態以及工作其實是要釐清。

但是這一番話由我這個沒有出社會的人講起來或許是完全沒有立場,就當作是我個人的一點點感想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