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
-----------------------
在台東騎摩托車到處亂晃的時候,我沒有聽音樂,我聽一路上的聲音。

我聽摩托車引擎在熱天午後高溫運轉的聲音,我聽金針山上樹葉飄落的聲音,我聽太平洋拍打沙灘或防波堤的聲音,我聽鯉魚山上蟲鳴鳥叫的聲音,我聽著台東森林公園風吹過木麻黃大道有如海濤的聲音,我也聽見忠烈祠老人們唱那卡西的聲音。

然後我聽自己的聲音。書上總是告訴我們,要聽自己心裡頭的聲音,所以我留心的聽。

我聽見很多的疑問,但是我沒有聽見答案。我聽見我自己問:是不是我們把三十歲看的太大,然後把自己看的太小?

三十歲像是一頭猛獸橫亙在我們面前,對我們提出人生裡頭,就算是到了六十歲,八十歲,也不見得能夠回答的質問,而我們有這麼急著回答嗎?

好像「再不怎麼樣」、「就會怎麼樣」,可是,如果,倘若,那都是真的,為什麼我還會有疑慮? 假使非那樣不可,我就會去做了,不是嗎?

正因為惶惶不安,才揭穿了,其實,我們是被嚇大的。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誰規定你不怎麼樣將來就會怎麼樣?

所以,重點是:我現在怎麼樣?我喜歡怎麼樣?然後,我想要怎麼樣?

我們就會發現,三十一歲、四十一歲、五十一歲,那猛獸還在問,可是我們已經度過了很多「不敢相信」、「真的發生」、「無與倫比」的人生。

所以珊妮公主唱:

what if…what if… 誰都是自己問題的答案
what if…what if… 誰都是自己答案的問題
誰都有一輩子 好好想清楚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 那就是 對與錯的總和

想我迷霧中的小旅行

想我迷霧中的小旅行
------------------------
求學時期,常想要趕快畢業工作賺錢,因為有錢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沒想到出社會開始工作,賺錢求餵養自己的慾望,慾望被各式各樣的誘惑填充,越來越大,需要越來越多的的錢才得以感覺到滿足,突然,快樂變得很難。

才發現,這世間過於喧囂,我們聽不見自己的聲音,因為眾聲喧嘩。這世界過於絢爛,我們看不見自己的色彩,因為江湖染缸。然後才發現,我們需要一趟離世界越遠,可是離自己越近的旅行,於是,我喜歡自己一個人旅行。

《抵達自己》一書寫:「我們所有的旅程,看似是抵達遠方,事實上,當你走的越遠,離外界的干擾越遠,你就越貼近自己。而我們所有旅程的目的,都是為了抵達自己。」

一個人旅行是一種奇特的技能,一旦你開始了,就不會忘記,而且你會不斷想念一個人旅行。台灣沒有語言的障礙,匆匆決定了民宿,夜裡跳上前往東部的火車,就開始一趟接近自己的旅行。

當你越走越遠,才發現勇氣可以越來越多,當你停滯不動,待在舒適圈裡頭,才驚覺謹慎跟膽怯其實是一線之隔,在兩者之外的勇敢卻是不可得。莫名的,你就靠著爬坡時速20~30時公里的機車,完成了一趟金針山。

你給自己留影,為了在日後提醒自己,即便這麼緩慢,但也抵達了,即便嚴重懼高,但也親臨了,即便你的聲音細微、顏色拓樸,但你的確有了一首自己的歌,一個專屬的色票。

你去的地方很高,卻也行過內在的低谷,然後看見一片當時只有你自己所見的迷霧,與其共舞。

你在迷霧中,卻不再迷惑。

出發

出發
-------------------------
她發了訊息問我:出發?你的目的地是哪?

當時候我告訴她我要去台東,現在我想要告訴她:出發是去自己的另外一邊,看見平時看不見的自己。有那麼一點「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的感覺。

我有些年輕的朋友,他們總被認為不夠世故、太過衝動,總是想到了就出發,擱下一切不管,於是他們的終點是沈澱,學會跟這個世界和解,打磨身上的銳角。

衝動這個詞彙不在我的字典裡頭,我總被認為「想太多」、「優柔寡斷」,但從未有人說過我是「深思熟慮」,於是我的出發是源自一種「衝動」,我想擱下什麼,不要計畫太多,蓄積勇敢在身上。

那一天我人在在車站打電話給朋友的時候,她在話筒的另一邊大叫:啥?你現在要去台東?自己一個人?

我有一種過癮的感覺。

出發是去自己的另一邊,看見看不見的自己。

世界固然有存在的姿態,譬如那無垠廣袤的太平洋,但是旅人,出發的旅人,用心眼框架看世界,其實世界也就是自己的解讀,這麼說來,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也就是我們自己。

陳綺貞唱:你離開我 就是旅行的意義。

我回過頭看旅行,旅行的意義源自於「出發」,而出發就是離開自己,目的地指向自己也不熟悉的自己--那個亟欲重新定位的世界。

你覺得世界上沒有新鮮事? 嗯,出發就對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