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兒子

Blog興起、社群與互聯網的建立,讓我在閱讀的區塊獲得極大的滿足。無論是在實體書店或者是網路書店,面對某些書籍會感興趣以及購買的原因來自於他人在網路上的推介以及其所撰寫的讀後心得(一如現代人會在看電影之前先看過影評一般);透過第一次與新作者的親密接觸,那些書評是火種,書的本身與自己的特性是空氣,翻開封面開始閱讀的本身是起火的動作,因而有不同溫度的燃點以及不同長短時間的燃燒,成為下次是否要繼續接觸的重要因由。

當多數同學都畢業往自己的康莊大道前去(其實也只是找工作不然就是等當兵兩種選擇,再不然加上讀研究所),只剩下寥寥數個因為不同原因而延畢半年甚或一年的同班以外(同班同學還是會很不熟稔),獨自待在夏天爆熱冬天超冷的淡水獨自生活的一年裡,除一邊在小餐館打工籌措生活費以外,還得繼續準備研究所考試。除上課、上班的時間外,多數時候跟書本交談;和學弟妹同一間教室上課,坐在最後一排的位置,課程會被當掉的原因絕對是因為缺席率過高以及小考未到,基本上科目的難度不難。

我重拾閱讀習慣,從淡江圖書館借閱那些想望很久的書籍,從囫圇吞棗村上春樹開始,爾後是江國香織小川洋子。一年結束,打包收拾整整五年的物件搬回台中,接續的是吉田修一、伊坂幸太郎、宮步美幸、吉本芭娜娜,這是我接觸日本作家的簡易系譜。

除了家裡那一套由東方出版社所出版的福爾摩斯全集以外,對於推理作品感度很低。接觸過森博嗣的作品,那本<冰冷密室與博士們>看了半個月,閱讀過程中幾度想要草草結束的念頭不時湧現,我想也許曾經來台的勞倫斯.卜洛克的<八百萬種死法>,或許可以解決我的問題---對於亟欲想知道兇手是誰以及對於推理過程的不耐。

面對自己對於所謂推理類型作品的定位,當我開始讀伊坂幸太郎的<孩子們>以及<死神的精確度>,某種程度上顛覆了我對推理作品的理解。2008年結束<奧杜邦的祈禱>後,我才能確定為何伊坂被定位為一位推理作家。最近在讀<重力小丑>,更能夠感受到伊坂的魅力所在。伊坂的作品裡頭都會有位獨具魅力的角色,之於我而言,那真的頗為喋。喋。不。休。不過,吉田修一給人的魅力卻又是另外一種,有點事件之外的敘述者,好像無關緊要的說著故事,卻在故事裡頭藏著什麼似的。

我從<同棲生活>開始(剛好那段時間服役,與一群臭男生住在一起的經驗真是難忘),然後在國中圖借過<公園生活>,至於<東京灣景>、<熱帶魚>則是因為那陣子經常處在被借出的狀態中。同時我也並不喜歡一口氣將作者歷來的作品在相近的時間內讀完,在錯過了<地標>、<長崎亂樂坂>以及新書<惡人>。在2008結束前闔上<最後的兒子>,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作者孫梓評在推薦序中引用歌曲「給你」之中「給世上搖搖欲墜的我,給一切明明是對的錯」,這應是對「最後的兒子」這五個字最好的註解。突然想起那個曾罹患憂鬱症的高中同學,想起他對我說過的話:患病的原因不能與家人坦白,為此的傷心只能夠默默承受與淚流。

在這樣的形變以及質變的過程裡,一如他寫吉田修一的故事是:城市裡徬徨無助的頹廢世代;感情繫絆的兩造,如何使出本質的親密與野蠻。在推薦序中解釋何謂「最後的息子」:「是朱天文在《荒人手記》劃分為畸零族群,無法繁殖下一代的;白先勇稱為「孽子」,大膽逃出族譜所授與的宿命,而自成星圖的......」也同樣是這本書的首篇小說,收錄本書的另外還有「碎片」 、「Water」 。

「最後的兒子」敘述一名來到東京的男子,和第三性公關同居,只為了獲得「什麼都不做的時間」,故事中的公園裡有男同志被惡意獵殺,新宿酒店裡夜夜笙歌,故事結束在主角想將同居人介紹給自己的母親。對方(第三性公關)所留下的紙條寫:我沒有權力讓你成為你家最後一個兒子,也不負起這個責任。

前陣子,友人向我提及不結婚的事,我同他說起前些時候認識的已婚友人,他聽聞我所說的事氣憤不已,認為同志還結婚根本就是欺騙的行為......。讀到吉田修一在小說裡藉由第三性公關所留的字條透露的訊息,我不知道該對這類事採取什麼樣的說法(一件事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我想起李安電影「喜宴」中,郎雄跟趙文瑄的男友用英文交談的橋段,或許那些不得不結婚的人,有著無法摒除的家庭/家族羈絆,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大大方方做自己。(所以「做自己」這件事才令人渴望吧)

誰都想跟心愛的人在一起。

身旁有些朋友,早與家人出櫃,讓家人知道自己的性向;也有些朋友是剩下家人與親屬毫不知情,朋友、同事倒是知之甚詳;當然還有完全不願意曝光的。每個人的選擇不同,迫使他們做出這樣選擇的原因以及趨力,我們不是對方也不在那樣的環境之中,倒覺得很難去評斷什麼。每件事都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當別人指著你說得時候,我們也需要去指著別人嗎?

你自己相信什麼呢!?

相較於<最後的兒子>帶著不能說的祕密以及不能介紹給自己母親的女人(或應該說是男人)的故事情節,一篇一如書上文案寫:200%清爽,無負擔的青春短篇。

故事裡有日記:「......我現在才想到,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在這場大會裡贏得勝利,真的很重要嗎?游到無法動彈,對成績執著到想哭,無論做什麼事,腦子裡都拋不開成績和游泳社這兩件事。這一年來我拼了命努力去做的事,有那麼重要嗎?但是,總之今天是最後了。是我最後一天當隊長,最後一天待在游泳社。......(中略)我想,今後的人生,是由我選擇帶著哪些東西走下去來決定的。我帶著什麼樣心態走下去,會決定我的人生。

或許,今天游完的瞬間,會是我人生最燦爛的時候。人生那麼長,最燦爛的時候會在這麼早的時期就來臨嗎?然而即使真是如此,最高記錄是為了被打破而存在的。 」


我讀這日記,有被震撼。那的確很青春無敵的口吻,對未來正面、積極且大無畏。不過日記的主人翁設定為高三生,那口吻是否有點超齡了呢?一般的高三生能夠找到這麼切確的話語描述心裡狀態,而非處在升學的壓力之中,鎮日只想著女朋友以及線上遊戲,實在相當難得了。

日記裡提及,今天是他當隊長的最後一天,或許我們都有這樣的通病:因為今天是什麼什麼的最後一天,所以特別有衝勁;來到每一年的最後一天12月31號,我們是否也渴望熱切的渡過(尤其特別期待101大樓的煙火秀!?)。在電視機前面,透由各地現場直播的跨年晚會的主持人帶領藝人及現場成千上萬的民眾倒數計時之後,迎向來年(背景音樂是此起彼落的簡訊聲)。

我突然想不起來高中生涯的最後一天,我是否有留下任何文字,以茲證明。應是沒有,青春或許一如流星劃過天際,剎那美麗爾後消逝。

時光之硯的板主,在兩週年的感想裡寫到他blog中的文章,他也許花上幾天、甚或一週,利用坐車或者其他閒暇時候修修改改、添添補補,幾經潤飾修改而成。我們這些讀者充分感受到他的用心以及誠意。我一直為那些專注自己興趣,孜孜不倦深入研究,撰文與之分享的網路寫手們感到佩服,常看的電影blog有藍祖蔚先生火行者的,另外還有剛剛提及的「時光之硯」、「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或者是「天空,約定的城邦」

這些人的書寫風格與方向大相逕庭,卻能夠從文字中感受到他們對於電影的熱愛以及專注。

曾發願要將所有讀過的書籍留下心得,看過的電影留下記錄,早在工作的忙碌以及各式各樣的藉口之中,忘記了電影工作人員名單開始以及闔上書本的當時它們帶給自己原初的感動以及可言說的部份。這告訴我們什麼教訓?當下沒能記錄,時間愈長,在建構回溯文字的時候,耗費的精神將更多、更多、更多,也更加遽完成的不可能性。

這作為2009首篇讀書心得,也獻給世上搖搖愈墜的我,給明明一切是對的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ttel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